广西高职院校对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研究
2020-05-13古翠凤韦燕纳
古翠凤,韦燕纳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 桂林 541000)
复兴学徒制是当前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现阶段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从《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到2018年8月教育部公布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我国现代学徒制从提出到实践已有7个年头。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推广“工匠精神”,实现产业结构与科技水平升级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走访与查阅相关资料,归整广西部分试点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共同之处,并根据试点工作的不足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加快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贡献个人绵薄之力。
一 现代学徒制实施的背景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特有的职业教育形式,以“师徒关系”为核心特征,是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校教育相耦合的产物,也是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基本要求是在教育部统筹设计下,受政府部门与相关行业协会监督管理,基于企业本位,学校企业双元一体化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内容、评价考核标准等[1]。是一种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育为辅,整合及运用各方教育资源的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鉴于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潮流,我国近些年来开始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其实施背景主要有以下四点内容。
(一)现代学徒制是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现代学徒制建立在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基础上,既有继承传统学徒制在工作现场有专门师傅的指导,又融入了当代学校教育,相对于工学结合,更加强调企业的主体地位,让企业与雇主成为现代学徒制主要的设计者与管理者之一。不论从合作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现代学徒制都以校企双方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与归宿,二者有着明确的利益共享机制,从而在整个学徒培养过程中,达到收效最大化,进而达到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目的,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二)现代学徒制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以往的职业教育人才模式多采用“订单式”培养,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学生经过在校学习与顶岗实习并完成相应课程和学分后进入社会,此类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企业所需,但随着产业转型与技术更新的速度日渐加快,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难以满足用人企业所需。而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打破传统学校育人的范围,将学校教育与岗位工作相结合,把学徒置于真实工作场所中学习,通过眼看、耳听的形式观察师傅工作流程后,再由师傅指导亲自模仿操作,反复操练从而熟练掌握技术内化效果,以达到岗位人员的标准。现代学徒制整合了学校与合作企业的有效资源,节约学校办学成本,为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技能型人才,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达到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三)现代学徒制是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
“工匠精神”近些年来是我国社会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其概念与适用性常被习总书记提及,并被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工匠精神”既要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又表现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创新,以新技术创造新工艺,体现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对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正确实践[3]。现代学徒制的育人理念不仅要求学徒跟随师傅在厂学习技术知识,掌握该类技术的核心技能与精湛技艺,以提高日后社会竞争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注重学徒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除了要求学徒掌握技术外,更强调培养学徒吃苦耐劳、不断创新的精神;此外,在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下,师徒双向学习,“教学相长”,这既能使学徒快速掌握技术,融入到企业工作当中,又能调动师傅传授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其能够更好更快地为企业、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复兴学徒制是当前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
当今时代是一个科技快速发展、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国际产业结构与科技水平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升级,劳动力结构也由劳动和资金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正日益影响着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德国在二战后依靠自身雄厚的工业基础,将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创新并发展了双元制的育人模式,使德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有人称德国的双元制是“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而英国的现代学徒制自20世纪末提出并实施后,得到英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广,实现了从无为到有为、从量的普及到质的提升的重大转变。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本国失业青年的就业率,还加深了年轻人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了解,是英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助推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体制与文化背景影响下,对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也有所不同,但不难看出,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为促进就业、促进教育公平与再教育、保障社会稳定发展、回应国际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 广西试点校对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探索
(一)对试点专业精准定位并选择合适企业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培养高质量员工,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好的合作企业是校企成功育人的关键。一个优秀的合作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企业工作岗位与试点专业对接。这里所强调的对接不仅是工作岗位与试点专业的吻合,还强调工作岗位与专业课程的吻合。“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是现代学徒制的特征之一,企业岗位与试点专业吻合,不仅有利于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开发教学课程,更有利于学徒进入厂内实际生产环境后,明确了解工作岗位标准,快速适应岗位要求,达到“做中教,做中学”的培养目的。
第二,企业生产与管理制度完善。企业的生产运营模式关乎着企业的生产水平与能力,一个生产、管理制度完善的企业,不仅自身运作如鱼得水,让企业员工有条不紊地工作,也能够为学徒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并根据学徒学习需求适时调配合适的工作岗位,让学徒在真实工作情境中达到“教学做合一”的学习要求。
第三,企业内生文化丰富,贴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根,而企业文化便是企业的魂,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从员工涵养、企业运营以及工作场所的细节当中体现出来,学徒到企业不仅是跟着师傅学习技术知识、动手操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最重要的是在学习当中汲取企业文化中值得学习的优质养分,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与文化素质,为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立足于以上对合适企业的定位,广西各试点校结合本校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地区发展情况与区域特色等条件,甄选了一批优秀企业,学校负责人与企业洽谈并签订了学徒培养方案与协议,表1为广西部分试点校专业与企业合作情况。
表1 广西部分试点校专业与企业合作情况汇总表
从表1不难看出,各试点校专业都立足于专业需求寻求合适的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并根据校企双方实际情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求互利双赢。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学徒技能水平
基于企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要求,定位于学徒需具备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各试点校与企业共商人才培养目标,对以往该专业的培养计划作出适当调整,以促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开展。
首先,在课程安排上,根据企业生产周期灵活安排课程。以往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多为固定的“2+1”形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与顶岗实习一年,学习的课程内容大多按照多年前设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学生毕业前得到一定的职业资格证书与校企评价即可毕业。为提升学徒技能水平,使其快速融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广西各试点校都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通过弹性教学模式与企业生产周期对接,适当地增加学生厂内技能知识学习时间,并利用厂内员工空余时间安排师傅对学生进行疑问解答与点评评价,通过现场教学与及时反馈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知识与技能,以期达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食品加工专业与广西南宁东方月皇食品有限公司、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三方结合,根据岗位人才需求制定了“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店员、领班、店长助理、店长四个岗位标准与1-6级门店技能水平测评知识点制定了“门店人事管理技能学习”等17门课程,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后,以实习店员的身份进入企业学习,师傅利用门店营业时间示范与讲解,休息时间则是学徒演练与师傅指导点评,学生通过不同的岗位技能学习后可参加门店技能测评考试,当拿到6级测评证书时,则意味着毕业后已具备店长水平能力;而学校方面,会安排相应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并每月到企业观察学习,与学生开展学习交流会,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对学徒的不足之处提出指导意见,以促学徒更好地成长。
其次,通过小班教学提升学徒技能水平。由于现代学徒制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到学徒技能水平的学习与增长,因此,为了让每一个学徒能够在学习中有一对一的指导,在课堂上及时得到教师的反馈,试点校与合作企业实施了小班教学或分组教学,企业师傅每人负责3—5名学徒的学习,在厂内实践过程中,通过“师带徒”现场演练与操作,让每一位学徒都有机会动手实操,快速掌握该岗位的技术知识。例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采用的是“一徒多师,逐轮提升”教学形式,1-3名学徒为一小组,学徒在不同的实践知识学习阶段跟着不同的师傅学习,只有掌握该阶段的知识,通过考核,才能进入到下一阶段学习。
(三)构建校企一体化双实训基地以促专业发展
为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知识书面化、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与其合作的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商共议,并根据专业岗位需求,模拟企业道路建设所需的实训基地,例如:路基专工岗位修建了30米土路基道路实体,桥涵专工岗位修建了2跨的桥梁、一座圆管道、一座盖板涵实体工程[4]。教师通过将课堂的理论知识带入实训基地授课,利用真实案例让学生在实操讲解过程中得到系统化的学习,不仅丰富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充实了课堂知识内容,为学生进入企业实训与学习打下一定基础。
三 广西试点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困境
虽然广西试点校现代学徒制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困境:
(一)高额学徒培训成本加重学校负担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与推进需要大量经费支持,包括企业师傅额外聘用工资、学校外派指导教师劳务补贴、学徒实习报酬与劳动保险等费用,但就实际情况而言,我国目前关于现代学徒制的法律法规缺少经费分摊的条例。部分试点校表示,为了维护企业持续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学校承担了大部分费用。例如:G职业技术学院仅培训一个10人的学徒班,在人力资源分配上,就配置了5名学校教师与5名企业师傅全程指导教学,时刻关注学徒学习情况。虽然在相同时间内培训出来的学徒技能水平较普通职教班高出许多,学徒能够快速适应并融入工作岗位,但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师傅的指导费用大部分由学校承担,若学校日后想要实现大规模的学徒培训,不仅需要解决师资问题,经费问题也需要考虑在内。可想而知,长此以往的高额办学成本与培训成本,势必会加重学校经济负担,挫败学校的积极性。因此,解决学徒培训成本的分摊问题是保障现代学徒制稳定发展关键问题之一。
(二)行业协会组织协调功能并未完全发挥作用
行业协会作为现代学徒制的重要参与者之一,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学校与企业顺利沟通、协调发展的连接纽带,也是双方利益诉求与维护的中介者。从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不难看出,行业协会在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德国的行业协会是推进现代学徒制实施的主体之一,负责设计并严格把控现代学徒制的入口关、过程关、资源关、出口关、设计关[5];瑞士、丹麦采取的是合作式的双元管理体制,实施“参与式管理”,即除了学徒制中的利益双方有权参与决策外,行业协会也可参与到决策过程,此外,行业协会还承担着为现代学徒制制定培训计划、课程教材与评判标准的任务。而纵观国内,行业协会在现代学徒制中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组织机构,虽然法律层面规定了其有参与现代学徒制的责任与义务,但从实践层面看,由于种种原因与利益关系问题尚未有合适的解决方式,行业协会在现代学徒制参与度不高,自身的协调组织作用也并能完全发挥该有的功效。
(三)学徒评价标准机制不完善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及,“现代学徒制试点应根据不同生源特点和专业特色,因材施教,探索不同的培养形式”[6]。基于教育部的顶层设计,广西各试点校根据现代学徒制的要求、学校专业特点与合作企业的运营规模,都制定了一套用于本校试点专业的学徒评价标准。大多试点校的评价标准主要采用“校企联合评价”,少部分试点校加入了学徒“自评”,但从各试点校对学徒的评价考核中可观察出,企业评价是学徒考核的主要标准。企业评价更多地依赖企业师傅对于学徒实训学习的评价,由于企业师傅的任用尚无统一选拔标准,师傅之间的能力差异也会影响到学徒评价,导致最终的学徒考核易受企业师傅主观评价影响。再者,由于我国尚未出台学徒考核参照标准,以及行业协会监督管理职能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在当前试行阶段,各试点校根据自身对于现代学徒制的认识,制定学徒评价标准,易造成各地区学徒培训质量不一,这不仅影响到学徒培训的规范性与统一性,也有失公允。
(四)双导师考核机制不成熟且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当前各试点校的导师大都是由校内的专业教师选拔任用,选拔的标准为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双师型”教师优先任用。通过走访得知,大部分试点校方表示,拥有“双师”资格的校内导师虽然擅长课堂授课,但是动手能力较弱,缺乏在企实践经验,课堂内所传授的知识也存在与企业岗位所需技能知识相脱节的情况。而企业师傅的聘用,则是由企业选派具有相对丰富工作经验的员工进行教学,目前尚无统一的选拔标准,主要由企业负责人根据企业员工在厂工作的表现情况进行筛选。企业师傅虽然有着过硬的技能操作水平与专业能力,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课堂授课水平还有待加强;再者,企业师傅的能力不一,也影响着学徒在企学习知识的进度。
其次,由于利益诉求的不同,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学校热,企业冷”的情况,企业参与积极性无实质性明显提高,所以企业师傅在双导师中所占比例较少,致使师资结构不平衡;此外,当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开始有扩大化趋势,随着学徒班与学徒数量的增多,双导师数量也需要不断增加。而企业师傅所占比不高,企业技术骨干缺乏参与双导师队伍的动力,势必会影响到学徒培训,导致教学水平下降。
四 保障现代学徒制试点稳步推进的建议
(一)加快完善现代学徒制顶层设计
现代学徒制的稳步推进离不开国家的顶层制度设计,制度是维护各方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也是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保障。纵观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无一不体现了国家顶层设计的重要性。例如德国政府为大力扶持本国双元制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学徒的培训标准、培训内容和评价指标等,从制度层面明晰校企行权责;而英国政府为促使本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除了出台相应法律文本外,还通过政策形式将本国当前的学历教育认证体系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System)有机衔接起来,打通了本国普职融通的渠道;此外,英国政府还加大了财政投入,通过开征学徒税,返还培训成本,加大对微小型企业与偏远地区学校、学生的补助来提高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热情。当前我国应从制度层面、法律层面、政策层面明确地方政府、学校、企业与行业协会的法律义务与法律行为,引领各参与者各尽其责;在《职业教育法》基础上,出台一系列现代学徒制的配置法规,如《现代学徒制职业培训条例》,通过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各项规则细致化与精确化,进一步规范顶层人才培养目标、评价标准等,从制度层面加深各参与者对现代学徒制的认识,以便试点工作达到预期目标;同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健全现代学徒制经费补偿制度,通过经济补贴、减轻税收等形式,缓解企业经费负担,吸引各类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保证企业参与其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二)搭建“校企行”协同管理平台
国外现代学徒制的顺利推行与不断扩大,离不开行业协会的组织管理,如,德国的行业协会不仅参与到学徒课程编制,有权提出修改意见,还是国家学徒等级考试评定的主要力量,严格把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评定与颁发。德国行业协会所起到的作用贯穿至整个学徒培训的过程,是保证国家学徒培养质量的重要关口[7];而在瑞士,行业协会一样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把关学徒培养目标的制定,负责帮助校企共同开发编制课程与学徒评定,还是承接联邦政府与校企有效沟通的重要桥梁[8]。借鉴国外学徒制成功的经验,为保行业协会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政府应主动构建校、企、行三方交流互助平台,创新管理机制,让行会有机会参与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二是行会可利用“校企行”管理平台,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主动承接国家政府下达的任务,密切关注校企合作讯息与进程,积极参与国家职业培训与等级评定,提高行业专业性,为学徒培养提供建设性意见。三是行会应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市场发展方向预测不同行业人才需求的数量与规格,为校企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性意见,缩减学徒培训成本。四是行会应积极主动参与到高职院校学徒培养的过程当中,根据行业知识组织学校与企业共同编制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评价标准等,利用行会资源开发符合试点专业的校本课程。
(三)构建科学评价机制以完善学徒评价标准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保证学徒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现代学徒制试点不断发展、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之一。学徒评价标准应参考最初校企共同商议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岗位职业标准,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更新完善。从评价主体看,由于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多方协调的育人模式,具有跨界性,因此也代表了它的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当前我国学徒评价体系还可借鉴国外多方参与评价机制,在现阶段校企双标准考核评价外,引入第三方评价,如,行业专家评价,明确第三方评价内容、标准、相关流程等,给予第三方一定评价比重,使学徒评价更具公平性。从评价方式看,学徒评价应将真实性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互贯穿。真实性评价注重的是情境考核,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在企工作表现、实践知识掌握水平、真实环境实操能力与职业道德素质等;而课堂教学评价则考核学生在校理论知识学习水平、综合素质修养与协调沟通能力等。笔者认为,学徒培训应分阶段进行,在每一个培训阶段,学徒应达到某种能力水平或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方可进入下一阶段学习,此时过程性评价用于考核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所需时长、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综合工作表现能力等;而终结性评价则作为每个培训节点对于学徒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技能知识运用能力与工作表现情况的成果验收评价。
(四)创建双导师评定准则并加强导师双向学习
为保障试点工作可以达到预期目标,各试点校与合作企业应重视导师队伍建设,校企合力商议制定《现代学徒制校内导师评定准则》与《现代学徒制企业师傅评定准则》,以条文形式确定双导师选拔标准[9]。国外对于导师的选拔聘用十分严格,德国高职院校中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一定学历,还需有五年或以上企业工作经验并具备“教师资格证”与相关专业“工程师资格证”才能上任[10];而瑞士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高职培训经历,上岗前还需接受并完成1800个小时的岗前教法培训,确保每一位高职教师都具备相应的综合能力[8]。因此,借鉴国外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当前我国不管是校内导师还是企业导师,导师选拔的最低标准均应有一定水平的教学经验与企业实践经验,且取得相关专业某项职业资格证书,具体选拔细节还应根据专业需要与行会建议适当完善内容。
双导师队伍选拔出来后,应充分利用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建设。校内导师可以通过定期下企挂职锻炼、跟随学生入厂学习或加入企业研发项目等形式,从实践学习中不断掌握当前企业发展所必备的实践知识,提高自身的“职教能力”;而企业师傅可以通过校外编制或流动编制的形式,在接受一定教学培训后,利用工作淡季进入学校担任班主任或任课教师,通过在实际课堂的教授练习,结合校内导师听课指导后的意见,从反复授课中不断提升教学水平。除此以外,还可通过云网络的形式,让双导师在闲暇时间进行“充电”。如校企教师可将近期授课的内容以短视频或微课的形式上传至网络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其余教师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利用空余时间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
再者,为了提高双导师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校企还应完善双导师考核激励机制。除了适当提高校内导师与企业师傅的课酬与津贴之外,还应将其作为职称评定或岗位晋升的标准之一,并定期对优秀的带队导师与企业师傅进行表彰,以提高教师与企业员工参与积极性。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多方协调的育人机制,它的跨界性需要不同层次的参与者共同发力,上到国家制定相应政策制度,做好顶层设计,下到校企、学生的协调配合,只有通过多方的改革与协同,方能构建起跨界融通的育人机制,保障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之路更为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