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福力促生猪产业快速发展

2020-05-13蒋申红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农业农村局

中国畜牧业 2020年5期
关键词:粪污猪场全县

文│蒋申红(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农业农村局)

永福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桂林市西南部,全县总人口26.83万,辖区面积2806平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居桂林市各县区首位。目前,生猪养殖业已成为当地农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2018年牧业总产值12.05亿元,增长5.33%。近年来,永福县以打造“现代农业强县”和“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为目标,以发展和壮大生猪养殖重点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以政策扶持为推手,通过加强指导服务和加快生猪产业转型升级,促使全县生猪产业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一、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2011年以前,永福县生猪产业基本还是以传统散养为主,养殖方式比较落后,生产水平不高,2011年全县生猪出栏仅19.19万头,其中规模以上出栏8.02万头,占总出栏量的41.69%。但在2012年首次引进桂林温氏畜牧有限责任公司后,通过积极引导农户与公司合作,大力推行“公司+农户”模式,规模养殖户逐年增多,生猪养殖量激增。特别是2013年至2016年期间,在永福县委、县政府出台“以奖代补”“贷款担保”等一系列鼓励生猪发展的惠农政策之后,全县更是掀起生猪发展新高潮,2013年生猪出栏22.41万头,同比增长12.16%;2014年生猪出栏27.04万头,同比增长20.66%;2015年生猪出栏27.95万头,同比增长3.37%;2016年生猪出栏29.8万头,同比增长6.62%;2017年生猪出栏35.74万头,同比增长19.93%;2018年生猪出栏40.01万头,同比增长11.95%,生猪出栏量首次突破40万头大关,其中规模以上出栏34.03万头,占比85.08%。

2019年上半年,由于受外地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和生猪价格低迷冲击,出现非公司养殖户恐慌性抛售现象,但公司合作户由于有技术和价格保障,仍保持正常生产经营。2019年7月,散养户仅剩3662户,淘汰了近70%,小散养存栏1.48万头,而2018年同期为5.11万头。2019年8月,生猪价格突然回升,非洲猪瘟疫情影响逐渐减弱,非公司养殖户开始陆续恢复生产,但由于上半年能繁母猪淘汰过多,至2019年年末,产能仅恢复到2019年年初水平的95%,全县全年生猪出栏41.02万头,同比增长2.52%;生猪存栏18.62万头,同比下降5.85%,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9万头,同比下降4.04%。目前,全县有规模猪场219个,其中年产猪苗15万头的种猪场和年产猪苗20万头的种猪场各1个、年出栏万头肉猪养殖场2个。

二、产业特点

1.“公司+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已成为全县生猪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公司+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即由公司提供猪苗、饲料、药品、技术、销售等服务,农户只需提供养殖场地进行饲养,待生猪出栏时,公司再以保护价进行回收。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农户省去猪苗、饲料、药品等前期投入,而且有利于公司降低基建方面的投资,从而实现合作双赢。针对永福县农户拥有丰富土地资源但缺少资金及技术的现状,在2012年全县即开始积极推行“公司+农户”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到2019年,全县共引进温氏、正邦、双胞胎、利源等4家生猪养殖龙头企业,有合作养殖户142户,出栏生猪30.03万头,占出栏总量的73.21%,龙头企业带动已成为生猪养殖业发展的火车头。

2.规模养殖比重大幅提升。在20世纪90年代,永福县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一两头猪,但存栏100头以上的养猪户少之又少,全县不超过10家,养猪主要靠泔水喂养,管理比较粗放,养殖技术水平较低,一头猪常需要养一年半载才能上市。到21世纪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百姓科学养猪的意识有所增强,出现了养猪专业户,养殖规模亦有所扩大,但主要还是依靠个人或家庭力量进行单打独斗,因此养殖规模仍然停留在中小规模,存栏50~200头规模的养殖户占全县养殖总量的60%左右。从2012年开始,永福县通过出台扶持政策,鼓励规模养殖,并借助龙头企业,积极带动农户开展生态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规模养殖得到长足发展。自2012年到2019年,全县新增规模猪场114个,规模猪场总数达到219个,规模以上出栏生猪34.63万头,占全县总出栏量的84.42%,生猪规模化程度大幅提高。

3.养殖设施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目前,农村散养户基本还是以传统养殖方式为主,饲喂、清粪等工作基本依靠人力完成,但是规模化养殖场在政策推动和公司带动下,不断对养殖设施进行提升改造,规模猪场设施机械化程度逐步得到提高,现全县装有风机水帘控温系统的猪场达到183个,实行机械清粪的猪场122个,采用自动喂料系统的猪场5个,且在调查中,计划安装自动喂料系统的养殖户达到了近40%。

4.养殖水平迈上新台阶。近年来,永福县大力实施农技推广项目,积极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积极举办阳光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等各类培训班,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大力开展养殖技术培训,每年培训生猪养殖户达500人(次)以上,同时借助温氏、双胞胎、正邦等龙头企业的技术力量支持,通过有效带动,全面提高生猪从业者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相较于2011年,2018年养殖户的经产母猪产仔率、仔猪成活率、肉猪上市率分别提高15.1%、20.2%和6.1%,而料肉比、药费和出栏时间分别下降了12.2%、20.1%和20.5%,全县生产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公司合作养殖户生猪平均上市率达96.9%,上市正品率为99.5%,料肉比2.43∶1,平均每头猪的利润达到了190元以上。

5.养殖布局呈现南多北少的局面。永福县属于半山区,共有9个乡镇,根据各乡镇的地理分布,把位于南部的永福镇、罗锦镇、苏桥镇、堡里镇和广福乡统称为南五区,把位于北边的百寿镇、三皇镇、永安乡和龙江乡区域叫作北四区。由于南五区地势相对平坦,交通方便,种养基础条件好,因此全县的养殖量基本都集中在该区域,2019年,南五区共出栏生猪31.49万头,占全县出栏量的76.77%,另外像温氏、正邦、双胞胎等养殖公司的合作养殖户全部集中在南五区。而北四区因山多地少,交通不便,该区生猪养殖量相比于南五区明显偏少,且以散养为主,全县219个规模猪场,其中北四区仅占16个。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链不够完善。当前,永福县的生猪主要是以活猪外调和本地屠宰为主,屠宰后的生猪产品直接进入生鲜市场,全县没有一家冷链企业,猪肉产品深加工企业仅有1家,且加工能力较小,年生产加工猪肉产品1000吨左右。整个生猪产业仍停留在生猪饲养上,产业没有得到拓展,产业链不完善,受外围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

2.生猪养殖投资大。近年来,永福县积极引导农户建设生态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猪场,对栏舍和粪污处理等配套设施要求高。据统计,当地一头猪的基建成本平均在1100元左右,以建500头规模的猪场计算,单是基建成本就要55万元,如果不和养殖公司合作,自行饲养,算上购买猪苗、饲料和兽药等开支,总投资至少100万元以上,对普通农户来说,投资额较大。尽管当地设立了畜牧业发展专项贷款担保资金,并出台了《关于支持养殖业发展的信贷指导意见》,可为养殖户发展养殖免费提供贷款担保,但是也只能帮助农户解决三分之一的前期投资。

3.环保压力仍然存在。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粪污排放量更加集中,如果处理不当,极易造成养殖周边环境污染。2018年,全县畜禽粪污产生量为64.09万吨,畜禽粪污利用量为53.95万吨,资源化利用率为84.18%,仍有10.14万吨没得到有效利用。粪污处理模式主要有微生物异位发酵床处理、“沼气池或化粪池+堆粪棚”和有机肥厂处理3种模式,3种模式的处理比例分别约为60%、30%和10%,当前主推的处理模式为效果较好的异位发酵床,但部分老旧猪场由于历史原因,均以沼气池或化粪池处理粪污,效果并不理想,而异位发酵床对场地要求较高,按照技术指标要求,养殖规模为500头的猪场至少需要建设异位发酵床125平方米(一般宽度在5米),一些老场受场地限制,想改建粪污处理设施,却没有足够的土地。另外,极小部分养殖业主环保意识薄弱,对养殖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足,重养轻治,环保压力仍不可小觑。

4.社会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全县有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15家,这仅有的15家合作社中有一部分是为了争取项目资格而注册成立,并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在实际生产中各行其是,没有统一生产、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甚至有个别合作社注册之后就无人问津,成了所谓的“僵尸”合作社。另外,这些合作组织也没有自己创办的或利益联系紧密的加工企业,养殖者在产业链中处于高风险、低收益的弱势地位,难以从流通加工环节中分享更多利益,在价格市场波动时,农民很容易遭受打击。

5.“三难”问题制约产业发展。一是用人难。目前,全县从事生猪养殖的人员90%为非专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养殖场的养殖规模多数在100~1000头,且以家庭农场式为主,无论是养殖规模还是管理方式或待遇,对有技术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都没有吸引力,所以很难从人才市场聘请到专业养殖技术人员。同时,由于永福县近年种植业发展形势较好,出现家家户户种植砂糖橘的火爆局面,这分流了一大部分劳动力资源,对本来就难招工的养猪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二是用地难。随着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的划定,对养殖场选址要求提高,不仅要满足水、电、路三通条件,而且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导致用来发展养殖的理想土地比较有限。由于近年来当地种植业的快速扩张,对畜牧业用地造成很大的冲击,土地资源日趋短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

三是用电难。由于养殖设施化程度提高,用电量增加,规模养猪场一般要求安装三相电,但在建设过程中,电力安装困难重重。一方面,费用高,1千米所需费用大约在10万~12万元,如按500头规模计算,每头猪需平摊200元以上,约占基建成本的1/5。另一方面,申请手续烦琐、时间长,一般申请2个月才能批复施工。

6.地方财政紧张,惠农政策少。据统计,永福县2018年组织财政收入7.21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90亿元,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73亿元,地方财政比较困难。虽然在2014年永福县人民政府整合300万元资金用于补助新(扩)建规模猪场,但因财政有限,政策仅实施一年就被迫中断。现有的惠及生猪养殖政策也仅限于养殖贷款担保和生猪保险补助,相比其他经济发达县区,生猪养殖方面的补助政策相对偏少。

7.生猪小散户面临诸多问题。

一是面临市场风险防御能力不足的问题。小散户风险防范意识差,养猪具有随意性、盲目性,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够及时和充分,容易对市场判断失误。同时,小散户多数是使用家庭积蓄进行养殖,缺少融资渠道,能投入的资金比较有限,一旦生猪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如果价格长期在低位徘徊,小本金的小散户难以承受市场风险,易被市场淘汰。

二是面临疫病防控能力弱的问题。小散户一般是以家庭成员为饲养管理人员,缺少正规、专业的养殖技术培训,养殖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薄弱,不注重卫生防疫,管理比较粗放,在疫病的防控和诊治方面都缺乏专业性,一旦出现疫情,往往会病急乱投医或束手无策。

三是面临政策扶持力度小的问题。当前,我国对生猪行业的扶持政策主要针对规模养殖场,惠及小散户的政策除了生猪保险补助之外,其他政策几乎为零。

四是面临监管难的问题。无论是边远山区,还是城乡接合部,都有一部分零散养殖,这部分小散户中有的为了节约养殖成本,采用泔水饲喂,存在一定的防疫和食品安全隐患;有的法律法规意识不强,存在养殖粪污随意排放、病死动物随意丢弃现象,对养殖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容易引发社会问题。同时,这些散养户,场多面广,甚至个别位置比较隐蔽,给监管带来一定难度。

四、未来发展方向

1.完善产业链。为了不受制于产业某一环节,亟须形成一个集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生态猪肉销售、肉制品加工与种植业为一体的完整生猪产业链。应大力鼓励社会资本建设肉类冷链物流和肉产品加工企业,将传统的供应链由“调猪”向“调肉(肉产品)”转变,避免或减少市场价格波动或疫情封锁对当地生猪产业造成强烈影响。

2.引导小散户与公司开展合作养殖。小散户技术水平低,抗市场风险能力差,难监管,而“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有助于实现农户与公司的双赢,对小散户而言,可改善和提高其生产能力及管理水平,降低养殖风险和养殖成本,提升其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对公司而言,增加了市场份额,增强了竞争力。因此,可以逐步引导小散户与公司合作,减少当前面临的一些问题。

3.建设集中养殖小区。针对当前永福县生猪产业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养殖基础,笔者认为,未来生猪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应向建设生猪养殖小区转变,即在有条件的乡镇,由大型养殖龙头企业各建13个高标准养殖小区,进行集中饲养,全县至少建设养殖小区15个,每个小区养殖规模在2万头以上,建设资金由企业负责筹措,地方政府负责提供土地,做好协调服务。小区建成后,一种模式是企业将小区租赁给当地农户饲养,但猪苗、饲料、药物和技术、销售等服务仍由公司提供,风险共当、效益共享。另一种模式是完全由企业负责生产经营管理,企业吸纳当地农户进入小区就业,农户只负责饲养,为企业提供劳务服务。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社会资本浪费,而且有助于稳定生产,保持畜牧业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便于监督管理,保障食品安全。

猜你喜欢

粪污猪场全县
分类做好猪场防暑措施
夏季猪场如何驱赶蚊子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现状 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装备
猪场每天利用粪污发电1.8万度
猪场降本增效 聚焦五个重点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