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的海外求学适应与个体生涯建构
2020-05-13程艳萍关翩翩
程艳萍, 关翩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广东 广州510420)
一、研究背景
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及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规模增长非常快,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人员输出国,各种类型的中国留学生遍布世界各地,留学规模和空间进入了繁荣时期。从1978年到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万人。根据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见表1),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其中国家公派3.02万人、单位公派3.56万人、自费留学59.63万人。与2017年度的统计数据相比较,出国留学人数增加5.37万人,增长8.83%。
表1 2016-2018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数据统计(单位:万人)
作为第一大国际学生生源国,我国出国留学的总体规模早已排在世界前列,且中国留学人员的整体形象上表现出“知识化、年轻化、国际化;学历高、层次高、素质高;增速快、成长快、成才快”等9个基本特征[1]。同时,随着留学发展变得平民化、大众化,这些留学生在海外求学过程中的各种不适应问题也越来越多。社会制度的不同,教育环境的不同,生活习性等差异,导致中国留学生在海外求学时必须要经历语言、教学模式、社交圈子和生活习惯的切换,还包括心理自我调适与文化价值观冲突应对等[2]。
二、中国留学生的海外求学适应研究现状
尽管现有研究对海外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也得到了一些共识,比如文化冲突、教学模式差异、社交困难、心理调适失败等是妨碍留学生环境适应的关键因素。但显然还存在许多不完善或未能解答的疑问。
首先,现有研究普遍缺乏强有力的支撑理论,大部分都是基于一些典型表象提出研究问题,线索串联和推导过程缺乏理论指导,导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容易偏离科学与逻辑的准则。
其次,不少研究都是以访谈或半结构访谈进行数据材料收集,在方法上不够严谨,而且没有理论模型和科学范式的界定,结论往往只是描述了某一现象或问题,但难以对结论进行推广或提供应对策略参考。
第三,量化研究不足。现有研究采用大样本问卷调查的数据收集方案并不多见,一方面是研究者对实证研究科学范式掌握不到位,另一方面是海外留学生的样本确实不好找。叶荔辉和王坚[3]采用标准化问卷的方法研究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问题,主要是从个体心理机制出发,检验跨文化应对策略通过职业探索影响中国籍留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但这个研究忽略了外部环境因素对海外留学生适应过程影响的考虑。
三、生涯建构视角下的中国留学生海外求学适应问题
个体生涯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分阶段的、不断经历变化和调整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既会受到个人特质或行为动机的影响,同时,也具有十分强烈的环境依赖性[4]。本项目研究以生涯建构理论为基础,围绕生涯适应力建立并检验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留学生的内在动机将决定他们海外求学生涯的适应行为与适应结果,积极或消极社会支持感知会影响动机、适应力与适应结果之间的关系。
(一)生涯建构理论与生涯适应力
生涯建构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会 2011 年李奥那泰勒奖(Leona Tyler Award)获得者Savickas 教授于2002年正式提出。生涯建构理论探讨的是个体如何通过一系列有意义的职业行为和工作体验来建构自我生涯发展过程,建立了以适应(adaptation)为生涯主题的自我建构模型[4]。在这个自我生涯建构模型中,生涯适应力是职业建构的核心,从图1不难发现,个体的职业发展实质,就是个体不断寻求主观自我与外部世界相互适应的动态建构过程,而且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具体建构内容和建构结果[5]。
图1 自我建构的生涯适应模型
适应力是生涯建构理论模型的最关键变量,是一种伴随个体职业成长的、根据内部动机和外部环境变化进行自我调适的社会心理资本[5],其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主观的人格特质和内动机、客观的情景因素和干预训练[6]。
(二)社会支持感知中介模型
基于生涯建构理论,本文提出中国青少年在海外求学中的生涯适应与生涯建构模型,图2是理论框架(theoretical framework):
首先,在上述自我生涯建构模型中,引入社会支持感知中介,作为适应力发展水平的外部影响因素,其次个体的内部驱动因素留学动机,则包含个体的适应性动机、回避性动机与抵触性动机三种类型。外部环境主要是社会支持感知的水平高低,不同性质(积极或消极)的外部支持感知会与各种内在动机形成交互效应,进而调整个体的应对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适应性为,不同的影响因素导致不同的适应结果。最后,中国留学生的海外求学适应结果主要包括文化适应、学业适应与心理适应三个显性层面。
图2 本文提出的理论框架模型
从生涯建构理论可知,生涯适应力对具体行为或某种行为结果的影响作用,往往带有高度的情景化特征。终身职涯的自我建构具有情境性(contextual possibilities)、动态性(dynamic processes)、非线性(non-linear progression)、多角度(multiple perspectives)和个性化 (personal patterns)五个基本特征,Savickas认为,适应力代表的是一种对内部动机和外部环境影响的整合能力,承担着个体消化吸收内外能量进而转化为某种适应或不适应结果的中间载体[4]。因此,社会支持感知积极或消极,对适应力的表现能力非常重要。积极的社会支持感知,会一定程度上正强化适应力。
中国留学生出国留学后,由于各国制度、生活方式和教育体系的不同,会经历从思想、态度、心理、行为的适应过程。在这个适应力形成过程中,社会支持感知会调剂留学动机,作用于生涯适应力。比如,当中国留学生到达海外时,没有落差的生活学习环境,老师同学的关怀,积极丰富的课余生活等,会帮助减少适应力形成的心理障碍,消除孤独感,尽快适应海外的学习和生活。
四、留学生海外适应与生涯建构的研究意义
在理论探讨方面,本文提出在研究中引入生涯适应力(career adaptability)的社会心理资本概念以及生涯建构理论[5]视角,对中国留学生的个体生涯建构问题进行科学解释和假设检验;同时,关注个体动机与社会支持感知的内外部因素对留学生在海外求学适应过程中的因果关联。
在实践启示方面,生涯适应与建构模型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提供可能的贡献:第一,识别决定海外留学适应问题的关键因素,为广大中国留学生家庭提供防范与干预的策略参考;第二,抓住有利于海外留学适应的积极因素和作用机制,为不同学龄、不同目的地、不同个性特征的中国留学生在促进跨文化适应与学业成就提供新思路;第三,为国家留学管理及社会留学服务的优化创新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