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学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

2020-05-13闵树琴

关键词:培育创新能力大学生

闵树琴, 陈 芳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要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推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办好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要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科学合理制定本科毕业论文要求,严格全过程管理,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要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强化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引导学生理性参加竞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效果。在深入领会教育部相关精神的前提下,考虑到针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重精英团体,轻普及教育”“重立项结项,轻过程管理”“重成果产出,轻研究质量”“重项目推广,轻资源整合”“重科研管理,轻人文关怀”等问题,我们经过十余年深耕教坛、创新教改、凝练教学成果,摸索出符合专业定位,更贴近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五互”型经济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及实现这一体系培养目标的路径。

一、“五互”型经济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内容

该培养体系以“多点分层、协同发展”为建设理念,以强化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养为中心,基于经济类本科教育中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三维诉求”和“五项短板”,通过引导学生早进实践、早进课程、早进项目、早进团队,构建顶层设计、具体实施、管理机制和条件支撑等“多点”内容关联统筹,国家、学校、学院和系四级“层面”协同实施,以“知识传授与科研育人关联互融、早期干预与全程跟踪交叉互补、科研反哺与创新促研师生互动、特色高阶与大众普及目标互联、课内培养与课外塑造有机互通”为特征的“五互”型经济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一)知识传授与科研育人有机互融

“钱学森之问”直击我国高等教育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深层次矛盾。知识传授是学生获得能力的基础,是教育;科研育人是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体现,是培育。通过合理设置层次化教学目标、多元化课程组合、动态化评价体系、差异化育人方式,可以较好处理教育与培育的关系,有利于理论知识与创新能力协同发展。

(二)早期干预与全程跟踪交叉互补

学生早进实践、进课程、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有利于激发学生科研兴趣,树立学生科研信心。学生的科研动力前期培育与教师的后期课题指导相结合,从阅读文献到选定研究课题,从项目申报到项目研究、项目结题,从论文提纲到论文初稿、修改稿进行全程跟踪。

(三)科研反哺与创新促研师生互动

教师利用各种科研资源积极参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对优秀本科生进行科研传、帮、带,逐步形成搭配合理的科研团队,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科研积极性,引导学生实现从“知识学习者”向“成果创造者”的跨越,优质学生资源反向助力教师科学研究,形成良性互动,提升学术成果质量。

(四)特色高阶与大众普及目标互联

科研创新能力培育基于学生兴趣、能力和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创新“学术谋划、能力推进、成果转化”的个性化延伸培养机制。同时兼顾学生成长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促使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早进角色,推进“尽早选题、多方准备、质量提升”的厚基础、严要求、全覆盖目标的实现,夯实“贯通四年、引导终生”一体化培养体系基础。

(五)课内培养与课外塑造无缝互通

科研创新能力培育,通过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跟进、教学资源完善等优化课内培养,通过学科竞赛、社会实践、课题小组、学生社团、指导培训、网络交流等拓展课外塑造路径,实现“双轨”课堂无缝互通。

图1 “五互”型经济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二、“双轨”型经济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路径

经济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以强化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养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我们构建了“3543”培养目标,即“三个层次”:基础层面(保障毕业论文质量)、延伸层面(强化学术能力培养)、提升层面(高水平学术人才培育);“五个模块”:文献加工、问题意识、实践调研、科研表达和总结归纳;“四大能力”:语言表达、组织实施、人际沟通和社会适应;“三种情感”爱国担责、严谨务实和敢于质疑。按照课内课外无缝互通的培育路径,多点关联,分层协同的建设理念,引导学生早进实践、早进课程、早进项目、早进团队的构建模式,我们设计了“双轨”型经济学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的路径如图2。本教学规划出“阅读先导,找准感觉——实践跟上,发现问题——课程学习,规范研究——项目申报,提升能力——教师指导,少走弯路——形成成果,质量提高”的进阶式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具体步骤。

(一)阅读先导,找准感觉

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1+1+1”阅读模式。首先,建议在第二学期开设经济学经典选读课程,在第一学期学习了经济学最基本知识的前提下,研读经典,学会做读书笔记,会写文献综述。其次,建立学生阅读社团,由教师指导,学生组织,阅读经济学经典著作或者经济学权威期刊文章,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科研热点,知道高质量学术论文的范式。最后利用网络公众号,在公众号上展示学生申报的大创项目、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奖的学术论文,目的在于加强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帮助学生增强科研创新的信心。

图2 “双轨”型经济学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路径

(二)实践跟上,发现问题

构建“暑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校园调查”三维实践模式。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发现与经济学相关的现象,学会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象、思考问题,即使限于当时的学术水平,无法写出高质量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但是一定会触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使学生内生出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愿望。社会调查和校园调查随学生的研究需要不定时开展,为关注社会热点和身边经济现象的同学积累一手资料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锤炼了学生责任担当和严谨务实的学术作风。

(三)课程学习,规范研究

设计“厚、实、新、全、高”的科研创新课程内容。“厚” ——专业知识要厚实。以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等为基础课程;依托计量经济学、写作创新能力培育、经济学研究方法论、财经论文写作等课程,掌握经济论文写作基础方法;“实”——问题导向。聚焦社会热点,从经济实践中发现真问题,并把真实具体问题提升为科学选题;“新”——把握前沿、更新视野。课程内容跟进新形势、新发现、新问题,持续追踪学科前沿,全过程提高经济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全”——知识面、能力、素养和思维的多元复合。根据学生多层次、个性化发展规划,培养多层次的知识结构、综合的能力、专业的素养和全球视阈的思维人才;“高”——高要求、高质量、高起点。课程内容从选题、开题、撰写、答辩全程护航毕业论文的要求,关注继续研究生深造的学生需求,为其奠定学术研究高起点。

(四)项目申报,提升能力

项目申报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基本流程为:“早进组”——通过前期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以及文献阅读,在找到共同兴趣的基础上,实现尽早进课题组。“定课题”——根据研究兴趣和前期积累,框定研究范围,仔细研读项目文件,在符合要求范围内选定研究课题。“争立项”——通过项目申报指导,了解申报规范,认真撰写项目申报书,提高立项的机率。“重研究”——课题的研究是规范推进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要相互协作,完成调查研究、资料整理、分析论证、撰写报告、发表论文全过程,对项目组每个成员都是一个历练、成长的过程。“必结题”——通过接受项目结题指导,认真填写结题报告,对照申报书结题条件,不折不扣完成结题任务,给项目完成划上圆满句号。

(五)教师指导,少走弯路

教师指导贯穿在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始终,与学生的自主创作交叉进行。分为课内指导和课外指导两部分。“课内指导”——教师主要针对论文选题、写作规范等共性问题,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课外指导”是指通过课间、课后当面“一对一”,邮箱、QQ、微信等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对于早进课题、早进团队的学生来说,一方面专业知识还不够扎实,另一方面对于科研方法缺乏深入了解,选题过大、内容安排不合理,研究方法不合适等情况比较多见。教师及时的指导,因人施教,有利于在了解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更快、更好地达到目标。

(六)形成成果,质量提高

早进实践、早进课程、早进项目、早进团队的构建模式,引导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明确科研责任。经过“四年贯穿”式打磨出来的科研成果与毕业论文从选题到答辩半年时间完成的论文在质量上有明显的优势。从我们的工作实践看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的同学,基本上是在前期大创项目研究基础上形成,或是获过奖、甚至是已发表论文的基础上修改提升完成。在教育部多次强调提升本科生创新能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背景下,系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尤其有意义。

三、保障经济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措施

(一)落实顶层设计,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培育力度

近两年,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新时代高教40条”的发布以及《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的印发,从国家层面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育也提出了总体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感觉到,目前的科研创新能力培育在落实中存在差异,高等学校将《写作创新能力培育》之类的教学生如何进行科研创新活动的课程列为必修课的极少。学术论文竞赛存在国家级竞赛少,省级竞赛少,竞赛层次低的“两少一低”现象。“以赛促学”需要更多、更高的平台,建议在经济类专业中,开设《写作创新能力培育课程》,教学生怎样进行科研活动;像鼓励大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样,通过举办层次高、覆盖面广的学术论文写作竞赛,扩大学生对学术论文写作的参与度,从而促进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二)推动培育实施,建设结构合理的指导教师团队

科研创新能力培育“以教师为推手,以学生为主力”,教师科研能力对学生的学术成果质量直接相关。因此需要建立一支专业互补、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合理、多样化师资团队。团队成员还应紧追学术前沿,刻苦提升学术素养,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站位高,让学生的研究也能靠近学术热点。指导教师还应是对科研育人有责任心的教师,愿意在繁忙的上课、科研的同时,指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三)健全管理制度,实现学校、教师、团队三方共管

将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作为长期的工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从学校层面来说,成立专门机构,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将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纳入管理范围,对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就给予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对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在奖学金评定、研究生推免等方面优先。从教师层面来说,首先严格课堂管理,对于学生的科研创新成果给予公正的评价;其次在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时确立制度,严格要求,对所指导学生进行全程跟踪、监督。从团队层面来说,学生要能够自我管理,通过沟通协调,制定团队规章,在成员任务分工、相互协作的过程中,依规行事。

(四)提供支撑条件,确保科研创新能力培育目标实现

首先是政策支撑,学校对参与科研创新能力培育的教师工作予以认可,对学生科研创新成果予以认可。对师生外出实践、调研提供便利。其次是资金支持,项目经费及时拨付,参赛费用予以报销,相似性检测费用等予以报销。最后是信息共享,建立科研创新能力培育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发布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项目招标情况、大学生科研创新类竞赛举办情况。在平台中,还可以展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成果、交流大学生科研能力培育中的经验。

猜你喜欢

培育创新能力大学生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