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澳门渔港的故事

2020-05-13陈永坚

海峡影艺 2020年1期
关键词:渔港渔业渔船

陈永坚

澳门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国际城市,但相信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澳门以前是一个小渔村。澳门开港五百多年以来,捕渔业一直都作为重要的经济支柱。然而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渔业也慢慢没落了。现如今澳门已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城市且拥有“美食之都”的称号。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在从前渔业兴旺的时代里默默为城市耕耘的水上人呢?

每个城市的背后都有自己的历史,记录着一个个属于自己的故事。要想品尝澳门真正的味道,必先了解它背后的故事。所以,让我们从码头出发,一起寻找澳门渔港的故事。

码头的清晨

清晨五点,或许大家还在熟睡,鱼贩们却已经到达了内港码头,静候渔船的归来。若你以为将看到大批渔船停泊各个码头,渔民们把一箩筐一箩筐的鱼搬到岸上,鱼贩在岸边挑选鱼鲜的景象,那就大错特错。时至今日,澳门内港只有剩下28 号及31-A号码头依然有渔船泊岸上船。每天凌晨,鱼贩都会风雨不改地望海等待,因为鱼贩们无法预知每日是否有渔船回港,所以每天的清晨,他们就准时聚集在码头,等待鱼船的归来。

澳门的鱼市场

在码头经过一番忙碌之后,还未来得及休息,鱼贩们为了赶在开市前布置好各自的档口,便马不停蹄地将海鲜运到湿漉漉的街市,清洁、蓄水、摆放、定价等,准备好一切迎接一天的开市。上午六时开始,一直到晚市,鱼贩们都忙得不可开交,不亚于在码头捕鱼、分鱼时的境地,一等到晚上七八时才能结束这忙碌的一天。

忘不了的大海情

不少鱼贩原来是昔日的水上人家。根据他们回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下环区便是渔船的聚集地区,每逢农历新年,渔民回港过节时,海上停泊了数百艘大大小小的渔船。昔日渔民都会在本岛、凼仔及路环附近海域作业,捕捉鱼虾和其它水产,而大型渔船则会到较远、水域较深的珠江一带作业。然而,随着本地渔业的没落,很多渔民只好卖掉渔船,离开大海回到陆上生活。不过,从小与大海和渔业的感情,使不少渔民继续在鱼档、鱼栏或是其他相关的行业工作。

大海是渔民的根,渔船是渔民的家。渔民在鱼档工作,不仅是为了生计,更是对昔日渔业的缅怀。

渔业式微的背后

离开街市,返回码头时,恰逢碰上货车来装货。码头的水产供给讲究一定的顺序,他们优先将渔获供给鱼栏和食肆,待早上八、九点,货车陆续取货完毕后,剩下的才是供应给大众的。

渔获分配完后,走进码头内,与凌晨的热闹相比,此时显得相当冷清。渔民在为停泊在码头的渔船作清理和补给,因为不久后他们将再次出海作业,为下一次收获辛勤劳作。

在上世纪渔业鼎盛时期,内港一带的繁华并不局限于海边和码头,连带码头附近的街区也热闹非凡。昔日沙梨头海边有数十座船厂,工人们每天忙于建造渔船,期待渔民能一帆风顺,丰收归港。下环街也有多家船具铺,向渔民售卖丝网、绳缆等工具。然而,今非昔比,从沙梨头走至下环街,仍在运营的船居铺也仅剩一两家了,而百年船厂也仅有一家在苟延残喘。其他店铺,如鱼虾栏、蟹栏、加工场、干货店也转向其他行业继续经营,或逐渐伴随渔业的消失而没落。

我们常说,澳门的发展由一个渔村开始。但在繁华城市的背后,有多少人记得昔日渔港的繁荣面貌?在品尝海鲜的背后,有多少人了解渔民的故事和辛酸?做人不应忘本,既然渔业是澳门的“本”,我们不仅要将它铭记于胸,更要延续渔港的故事和那份吃苦耐劳的朴素精神。

澳门渔港的故事

陈永坚简历

陈永坚,男 ,澳门人,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专业。现任澳门青年摄影学会会长、中澳青年文化联合会副会长、澳门摄影家联盟副监事长、中国传雅(澳门)艺术学会理事。因为很喜欢人文摄影,他用镜头记录了很多不同地方人文的故事。担任2016 年《澳门忆记》第一册及2020 年《澳门忆记之百年老味道》的主要摄影师。

水上人们把一个个装满鲜鱼的木桶运出来,再吊到码头。

鱼贩和工人们都忙得热火朝天,选取他们的战利品,不亦乐乎。

挑选好鲜鱼先以篮子盛装,工人用电子秤逐一称重量,并记录在账簿上,而鱼贩会在第二日或月尾跟码头结账。

工人和鱼贩们把渔获放回货车上,然后运到鱼市场。

鱼贩们开始布置摊档,他们都会先铺上冰块,然后再放上不同的海鲜,使它们保持新鲜。

几艘停泊在内港码头的渔船,与全盛时代的数百艘船相比,可以看出澳门渔业已经没落了。

昔日有不少渔民在内港晒咸鱼,而咸鱼曾经更是澳门的手信,但如今此情此景已经少知少见了。

猜你喜欢

渔港渔业渔船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渔港
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开渔后的博贺渔港总是忙碌而又充满生机
渔港
渔船上的谋杀
中国渔业经济投入产出绩效分析——基于1999—201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