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最终飘零到孤山
2020-05-12孙跃
孙跃
中国近代史上,有两位僧人很特别,一位是李叔同,一位是苏曼殊。
这两个人都是著名才子,他们在人生中也有过交集,在一个单位做过同事。他们都与佛结缘,袈裟披身。他们的人生经历不同,但都最终魂归西湖。这里说苏曼殊与杭州的缘分。苏曼殊,原名戬,字子谷,曼殊是他的法号。苏曼殊1884年9月28日出生在日本横滨,父亲是在日本经商的广东商人苏杰生,母亲是日本人若子,是他父亲之妾河合仙的妹妹。
美丽的若子生下苏曼殊三个月后,就悲戚地离开人世,离开了幼小的孩子。她的姐姐河合仙,将苏曼殊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到五岁。
苏曼殊六岁时,由父亲带回广东香山县的老家,他走进了一个富裕的深宅大院。从此,他开始在嫡母那里品尝到歧视和苦难,只得逃进寺庙避难。
后来,他辗转上海、香港、南京、芜湖、青岛等地,期间还曾远赴海外,到达过日本、东南亚地区,在辗转中飘零。他到20岁,已有三次走进佛门的经历。
第一次是小时候受到虐待,从家里逃出,避难躲进寺庙。第二次是他16岁那年,在日本横滨与日本少女菊子一见钟情。这段恋情却遭到苏家长辈的强烈反对,他叔叔赶到菊子家责问其父母。菊子父母恼羞成怒,痛打了心爱的女儿。当天夜里,悲愤的少女竟投海殉情。苏曼殊万念俱灰,吟着“昨来风雨偏向厄,谁向人天诉此哀”的诗句,回广州后就去了蒲涧寺,再次遁入空门。
第三次是因为“苏报案”。1903年,上海的《苏报》刊发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文章,被清政府与租界当局镇压,《苏报》被查封,章太炎逮捕,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苏曼殊的革命热情受挫,皈依佛门。他虽然三次出家,但又三次还俗。他参加过革命党,做过报人、教师、僧人,非僧非俗,特立独行,风流倜傥,到处飘零,经历曲折。
在日本,他从事反清活动,感伤故国山河破碎,写有一首诗:“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由钱塘江潮水引发对故国的乡思。他从何时起,心中有了杭州的意象?
苏曼殊是喜欢杭州的,多次到杭州。1905年,他从日本回来到上海,秋天就到杭州西湖旅游,先住在新新飯店,后又住到南屏山脚雷峰塔下的白云庵。期间他画了《孤山图》《西湖泛舟图》,寄给陈独秀。
1906年阴历九月初四,他被南社诗友邀请到杭州,游览秋日的西湖。1908年9月,他到杭州,住在白云庵。辛亥革命前,这里是浙江革命党的秘密总机关,革命党人经常在此密商光复浙江之事。不久,苏曼殊又寓居韬光庵。
1909年9月,他到杭州看望朋友刘三。刘三即刘季平,曾到日本留学,是革命先驱者,为人仗义。苏曼殊这次又住在白云庵。他住白云庵时,革命党人因为刘师培变节,考虑到苏曼殊与刘师培相熟,投信警告他。苏曼殊看到信后受到惊吓,为证明自己清白,迅速离开杭州回到上海。
1913年2月,他与张卓身、李一民一起到杭州旅游,住在西湖图书馆。他来到孤山,探寻宋代林和靖梅妻鹤子的隐居之地。
1916年10月,他来往于上海与杭州,到杭州时住在新新饭店。11月,他以西湖为背景写的小说《碎簪记》,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发表。他在杭州写的《与刘半农书》中,说自己正在写题为《人鬼记》的小说。
1916年12月,他来到杭州,先住在秋社,再搬到秋瑾墓后凤林寺旁的陶社,后来到孤山巢居阁居住。他在杭州还登门拜访了马一浮居士。
1917年2月,他来到杭州西湖,3月才回上海。苏曼殊在杭州游览、居住,泛舟西湖,探望名胜。他曾在灵隐寺挂单,续写《梵文典》八卷。他还曾寄寓《杭州白话报》社。他着迷于如梦如幻的西湖,在西湖边,是否有过一段人面桃花的相遇?
他住在韬光庵,夜闻杜鹃啼声,作《西湖韬光庵夜闻鹃声简刘三》:“刘三旧是多情种,浪迹烟波又一年。近日诗肠饶几许?何妨伴我听啼鹃。”苏曼殊住南屏山下白云庵时,来到庵中的月老祠,读祠前的一幅对联:“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是生前注定事莫错姻缘。”不知怎的,竟怦然心动。他在白云庵写下题为《住西湖白云禅院作此》的诗,描绘此处诗情画意的景色:“白云深处拥雷峰,几树寒梅带雪红。斋罢垂垂浑人意,庵前潭影落疏钟。”
苏曼殊在杭州白云庵的情况,白云庵的意周和尚有一段回忆:“苏曼殊真是个怪人,来去无踪,他来是突然的来,去是悄然的去。你们吃饭的时候,他坐下来,吃完了顾自走开。他的手头似乎常常很窘,老是向庵里借钱,把钱汇到上海一个妓院中去。过不了多少天,便有人从上海带来许多外国糖果和纸烟,于是他就不想吃饭了。独个儿躲在楼上吃糖、抽烟。他在白云庵,白天睡觉,到晚来披着短褂子,赤着足,拖着木屐,到苏堤、白堤去散步,有时直到天亮才回来。他除了吟诗,也喜欢画画。他画得很多,纸不论优劣,兴之所至,手边的报纸也会拿来涂鸦。不过若有人诚心诚意地去向他求画,他又变得非常矜贵了。”
这段记录一位落魄飘零诗人的文字,被许多人引用,成为反映苏曼殊在杭州情况的珍贵资料。
苏曼殊好吃,以贪吃甜食闻名,被称为“糖僧”。他在杭州曾有 “日食酥糖三十包” 的记录。
苏曼殊曾到苏小小墓前凭吊,献上一枝梅花,悼念这位早逝的红颜。也许,这一次凭吊,就是日后的某种约定。他不知道,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会在另一个世界,在此与她相邻相伴。
1918年5月2日,诗人、作家、画家、翻译家苏曼殊,在上海病逝,年仅34岁。孙中山闻讯,指示汪精卫负责料理苏曼殊的后事。
他的灵柩在上海停放了六年。朋友们为他选择安葬之处,想到了杭州,因为苏曼殊面对美丽西湖,曾有要魂归此处的感叹。徐自华是南社女诗人、女侠秋瑾的挚友,她慷慨地捐出孤山北麓的一片私园,作为安葬苏曼殊之处。
1924年6月,由陈独秀、柳亚子、陈去病等友人出资,将苏曼殊葬于杭州孤山北麓西泠桥南面。而苏小小的墓,在西泠桥的北面。
好友柳亚子不仅编辑《苏曼殊全集》出版,还到孤山苏曼殊墓凭吊,写了《西湖谒曼殊墓有作》:
孤山一塔汝长眠,怜我蓬瀛往复旋。
红叶樱花都负了,白苹桂子故依然。
逋亡东海思前度,凭吊西泠又此缘。
安得华严能涌现,一龛香火礼狂禅。
刘大白也有诗写苏曼殊墓:
残阳影里吊诗魂,塔表摩挲有阙文。
谁遣名僧伴名妓,西泠桥畔两苏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