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儿寒暑假屏前静态行为与体育参与现状及关联性研究
2020-05-12贾洪洲
贾洪洲
摘 要:“屏前静态行为”与“体育参与”是当前影响青少儿体质健康的2个重要因素,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研究发现:青少儿寒暑假存在过度屏前静态行为,学段与屏前静态行为成正相关,外界监管是影响屏前静态行为的重要因素,可及性是青少儿选择电子媒介的关键因素。寒暑假期间青少儿体育参与率较低,其中大学生体育参与率最低,依次是小学生、高中生和初中生。青少儿屏前静态行为与体育参与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同时两者发展规律不同,具有相对独立性。
关键词:青少儿 寒暑假 屏前静态行为 体育参与 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3(c)-0244-05
Abstract: "The screen sedentary behavior" and "Physical participationthe" is the two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hysical health, through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survey, we found that over the front screen sedentary behavior exists in th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ummer and winter vacation, phase of studying has positively relationship with screen time, external supervision is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screen sedentary behavio, accessibility is a key factor in the green children's choice of electronic media. Green children's physical participation rate is low during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 the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participation rate is lowest, in turn, is elementary, high school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re is independence and relevance between screen sedentary behavior and physical participation.
Key Word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Summer and winter vacation; Screen sedentary behavior; Physical participation; Relevance
當前我国青少儿体质健康出现积极的变化,大部分指标“止跌回升”,个别指标甚至出现了“连续上升”的趋势。但青少儿体质健康仍存在“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依然居高不下”“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等突出问题。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水平提高,电视、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得到迅速普及,学界将看电视、玩电脑、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静态行为定义为屏前静态行为[1]。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2],过度屏前静态行为会影响睡眠质量和学业成绩,增加患肥胖、心血管和代谢类疾病风险,还会导致焦虑、抽烟、暴力等一系列健康危险行为。因此,“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一方面要提升青少儿体力活动水平,另一方面要控制青少儿屏前静态行为。
在素质教育推动下,青少儿拥有可自由支配的余暇时间(周末、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等)接近全年总时间的1/2,成为影响青少儿体质健康重要时间段。寒暑假是青少儿最为集中、最具代表性的余暇时间,本研究调查青少儿寒暑假的屏前静态行为和体育参与状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以期为研究和改善青少儿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以“屏前时间(screen time)”“静态行为(sedentary behaviour)”“儿童青少年(children and adolescent)”“体育参与(physical participation)”“余暇体育(leisure sports)”等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 、Springer等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80余篇,其中与本文直接相关10篇,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石。
(2)问卷调查法:设计“青少儿寒暑假屏前静态行为与体育参与现状调查问卷”,对问卷信度、效度检验后发放给随机抽取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各200名学生(小学生由家长填写),问卷回收率与有效率均为10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依据数据反映出来的现象对学生、家长进行深入访谈,全面、客观掌握青少儿寒暑假屏前静态行为与体育参与现状。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青少儿寒暑假屏前静态行为现状
2.1.1 青少儿寒暑假存在过度屏前静态行为
由于屏前时间往往不是整块时间,具有无规律的间断性特点,个人每天的屏前时间也会有所变化,因此设计问卷时不是填写具体屏前时间,而是以1h为单位选择每天屏前时间的平均值。通过对问卷进行整理和数据统计,绘制表1。借鉴美国儿科协会对青少儿每天屏前时间不超过2h的推荐值[3],将不同学段屏前时间超过2h和超过3h(包含在2h以内,为突出显示故单独列出)的学生比例分布绘制图1。表1和图1显示,青少儿寒暑假期间存在过度屏前静态行为,具体体现在,大学生中每天屏前静态行为超过2h的占总数的66%,其中40%的学生超过3h。高中生中每天屏前静态行为超过2h的占总数的47%,其中33.5%的学生超过3h。初中生中每天屏前静态行为超过2h的占总数的27%,其中18%的学生超过3h。相对高学段学生,小学生屏前静态行为得到较好的控制,每天屏前静态行为超过2h学生占总数的6.5%,其中1%的学生超过3h。
课题组对填写问卷的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发现青少儿屏前静态行为主要包括打游戏、看电视(电影)、浏览各类新闻、聊天等在内的娱乐行为,用来查阅资料、进行慕课学习等非常少。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流行学研究表明屏前静态行为对青少儿身心健康的影响是独立发挥作用的[4],即使青少儿有足够量和强度的体力活动,如果存在过度屏前静态行为同样会对身心健康带来负面效应。基于此,国内外学者不约而同提出“打断”连续屏前静态行为的建议,Bailey研究表明:打断长时间的久坐不动的静态行为对于代谢疾病是非常有益的[5]。
2.1.2 学段与屏前静态行为成正相关
从不同学段学生特征看,一方面,小学生精力充沛,寒暑假时间充足,没有升学、就业等压力。另外,小学生自制力弱,更容易被动画片中故事情节和电脑、手机中游戏所吸引,从这个视角分析小学生屏前时间应该最高。另一方面,随着学段增加,学生的升学、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娱乐时间开始减少,同时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增强,从这个视角分析高年级学生应该比低年级学生屏前时间少,即学段与屏前时间成负相关。但事实相反,从图1可以清晰地看出随着学段的晋升,无论每天屏前时间大于2h还是大于3h的学生所占比例都出现上升趋势,并且上升幅度很大,即学段与屏前静态行为成正相关。这与学者江小小的研究结论:“城市学生屏前娱乐时间随年级的增高呈现增长的趋势”[4]相吻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外界监督与管理起到关键的作用。访谈中发现,调查的小学是某高校附属小学,学生家长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对孩子的屏前静态行为采取了严格限制措施。而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家长与学校对其管理范围与效果逐渐减弱,尤其是对于已经开始独立生活的大学生来说,家庭和学校对屏前静态行为这类具体问题的监管更是十分有限。加上大学生没有中考和高考等升学压力,有效的外界管理与约束几乎没有,致使大学生寒暑假过度屏前时间最为严重。学段与屏前静态行为成正相关及原因分析有助于针对性采取干预措施:小学阶段干预重心在于父母的行为及对孩子的监管,随着年龄增长重心应向孩子自我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转变。
2.1.3 可及性是不同学段学生选择电子媒介的关键因素
20世纪90年代,电视在我国普及,青少儿屏前时间主要消耗在电视机前。进入21世纪,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QQ等社交软件和网络游戏的吸引下,电脑逐渐成为青少儿使用的主要媒介。2010年以来,手机已经强大到幾乎包含电视、电脑等媒介所有功能,逐渐由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变身为一种生活方式。今天,电视、电脑和手机3种媒介共同影响着青少儿的屏前时间,但在不同学段略有区别:小学生使用3种媒介较为随机和平均,初中生以电视和电脑为主,高中生以电脑和手机为主,而大学生使用媒介主要是手机。可以看出,青少儿使用何种媒介的关键因素是“可及性”。手机最为方便携带,包括所有媒介的功能,因此目前使用最广。但对于初中生和小学生来说,手机的普及率没有高中生与大学生广泛,相应的使用率较低。小学生接触电视、电脑和手机的机会较为平均,因此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可及性也是干预屏前静态行为的切入点,如有研究[6]表明孩子屏前时间与卧室安装电视机成正相关,将“减少卧室中访问各种屏幕媒体的机会”作为干预的策略。
2.2 青少儿寒暑假体育参与现状
2.2.1 青少儿寒暑假体育参与率较低
通过对问卷进行整理、统计,寒暑假期间青少儿每周体育参与现状呈现在表2中,在表2基础上绘制“低于3次/周”和“从不参与(包含在低于3次/周内,为突出故单独列出)”的学生在不同学段变化图2。折线图显示所有学段学生寒暑假每周体育参与次数低于3次的比例均超过50%,结合表2具体数字可以看出,青少儿在寒暑假体育参与率较低。从图2两条折线变化趋势看,寒暑假学生每周体育参与次数与学段增长两者之间并非呈直线关系,“从不参与/周”学生随学段增长呈现近似“√”型变化,“低于3次/周”学生随学段增长呈现近似“U”型变化。每周从不参与体育和体育参与低于3次比例最高的均是大学生,其次是小学生,排在第三的是高中生,最低的是初中生。
不同学段青少儿寒暑假期间体育参与率低共性原因包括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缺乏健全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在不同学段也存在各自特殊原因,大学生参与率最低重要原因是多数学生假期过多地从事打工、做家教、办培训班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而无暇参与体育活动。小学生尚未掌握良好的运动技能,锻炼项目受限,自组织能力不强等个体因素极大制约了体育参与。高中生虽具备独立参与体育的能力和习惯,但假期时间较短,高考的压力等因素限制了体育参与。相对于其它学段学生,初中生体育参与率较好,这是由于初中生具有一定体育能力和习惯,时间较为充足,同时中考体育加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2.2 寒暑假是青少儿体质下滑重要时间段
学生在校期间,各级学校积极响应每天锻炼1h的号召,在学校统一组织和管理下,各级学校基本能保证每周3次体育锻炼,初中和小学能利用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等多种形式保证每天1h体育锻炼。而调查显示寒暑假期间超过50%的学生不能达到每周3次体育锻炼的基本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5~17岁儿童青少年每天应当从事累计至少60min的中高强度的身体活动以及每周至少3次高强度运动”建议相距甚远。这也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经过寒暑假后体重陡增,体能下降。与寒暑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校期间学生屏前时间可以得到相对有效的监督与控制,体育参与时间可以得到基本保障,而青少儿在寒暑假这一“真空期”存在过度的屏前静态行为与较低的体育参与率。由此,有理由推论寒暑假等余暇时间是青少儿体质下滑的重要时间段,建议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广大青少儿寒暑假期间的屏前静态行为与体育参与。另外,本研究调查数据显示寒暑假期间屏前静态行为比例最高和体育参与率最低的都是大学生,也就是说“屏前静态行为高”与“体育参与率低”2个对体质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重要因素在大学生中得到交集,这也解释了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滑最为严重的原因。
2.3 青少儿寒暑假屏前静态行为与体育参与关联性
为全面客观分析青少儿寒暑假屏前静态行为与体育参与之间关联性,将每天屏前时间“1h内”“1~2h”“2~3h”和“3h以上”的学生各作为一个整体,统计每个整体中每周不同体育参与次数人群比例,绘制表3和图3、图4。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屏前时间的增多,每周“从不参与”和“参与1~2次”的学生比例并非直线上升;每周体育参与“3~4”次和“大于5次”的学生比例也并非简单的直线下降。因此不能武断地认为屏前静态行为与体育参与成正相关或负相关。那么屏前静态行为和体育参与是否相关,有何关联呢?具体分析图3和图4中每一条折线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
(1)整体看,屏前静态行为与体育参与成负相关。虽然图3中的4条折线,每条折线都有一个区别于其他走势的拐点,但整体来说随着屏前时间的增加,一方面每周“从不参与”和“参与1~2次”的学生比例呈上升态势,另一方面“参与3~4次/周”的学生比例呈下降态势。可以说,过度屏前时间制约了每周体育参与5次以下学生的体育参与率。为了进一步排除每条折线中特殊拐点的影响,将体育参与次数以每周3次为界限进行统计,并将结果绘制成折线图4,结果显示:随着屏前静态行为的增加,每周体育参与低于3次学生逐渐增加,相应地每周体育参与高于3次学生逐渐减少,即屏前时间与体育参与次数呈负相关。该结论支持了“逐级递增的高屏幕时间和低自由体育活动之间呈负相关[7]”的观点。
(2)屏前静态行为与体育参与存在独立性。图3中显示了2个意料之外的特殊现象:现象一是屏前时间少的学生体育参与次数并不多,例如每天屏前时间小于1h的学生中每周体育参与3~4次和5次以上的学生比例并不是预想中超过每周从不参与和体育参与1~2次的学生比例。从表3和图3中可以看出,4类学生比例相差不大,相对来说每周从不参与和体育参与1~2次的学生比例超过每周体育参与3~4次和5次以上的学生。现象二是屏前时间的增加,每周体育参与5次以上的学生所占比例呈上升态势,即“屏前时间与体育参与次数成负相关”的结论并不适用于每周体育参与5次以上的学生。这2种现象单独解释起来十分困难,但将这2种现象结合一起分析,结合查阅资料和请教相关专家,尤其是对一些学生进行深入访谈,发现决定这两类学生是否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不是屏前时间而是体育兴趣和习惯。如果学生没有稳定的体育兴趣、愛好和组织,即使屏前时间小于1h,他们也不会将“多余”的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而是进行各门文化课补习、各类艺术培训等静态行为,因此存在相当数量屏前时间小于1h同时每周体育锻炼低于3次的学生。相反,如果学生对体育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那么他们会克服各种困难去参与体育锻炼,即使屏前时间超过3h他们依然会挤出时间参与体育锻炼,也就出现了部分即每天屏前时间超过3h同时每周体育参与大于5次的学生。由此可见,屏前时间与体育参与具有独立性。
综上所述,屏前时间与体育参与关联性既不是“静态活动与身体活动的关联性较低[7]”,也不能简单的认为“静态行为导致学生身体活动的时间减少[8]”“电视收视时间的增加导致青少年减少体育活动的时间[9]”。本文认为,屏前时间与体育参与之间存在一定负相关,但又必须看到两者之间的独立性,有着各自发展规律。只有看到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才能充分重视屏前时间的增加导致体育参与次数减少,反过来可以充分利用体育参与来干预广大青少儿屏前静态行为。只有认识到两者的独立性,才能遵循各自规律,采取有针对性干预措施,减少屏前静态行为,提高体育参与率,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4 结语
(1)青少儿寒暑假存在过度屏前静态行为,屏前静态行为与学段成正相关,这主要和外界监管密切相关。当前青少儿主要使用媒介是电视、电脑和手机,不同年龄段使用特征有所区别。可及性是青少儿选择电子媒介的关键因素。
(2)青少儿寒暑假体育参与整体水平较低,体育参与率最低的是大学生,依次是小学生、高中生和初中生。在校期间青少儿学生屏前时间得到有效监控,体育参与时间可以得到基本保障,而寒暑假这一“真空期”存在屏前时间过度和体育参与率低的问题,可以推论寒暑假期间是青少儿体质健康下降的重要时间。
(3)屏前静态行为与体育参与两者之间具有关联性和独立性:一方面,屏前静态行为与体育参与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即两者之间可以互相干预;另一方面,屏前静态行为与体育参与各自影响因素不同,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文.屏前静态行为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12(21):1289-1291.
[2] 王乐,张业安,王磊.近10年屏幕时间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国外研究进展[J].体育学刊,2016,23(2):138-144.
[3]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television[J].Pediatrics,2001,107(2):423-426.
[4] 江小小.中國城市儿童青少年闲暇静态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14.
[5] Bailey D P,Charman S J,Ploetz T,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prolonged sedentary time and breaks in sedentary time with cardiometabolic risk in 10-14-year-old children: The HAPPY study[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16,11(8):1-8.
[6] Pate R R,Mitchell J A,Byun W,et al.Sedentary behaviour in youth[J].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1,45(11):906-13.
[7] Sandercock G R H,Ogunleye A,Voss C.Screen time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youth: thief of time or lifestyle choice?[J].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 Health, 2012,9(7):977-984.
[8] Epstein L H,Valoski A M,Vara L S,et al.Effects of decreasing sedentary behavior and increasing activity on weight change in obese children[J].Health Psychology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Division of Health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5,14(2):109-115.
[9] Santaliestrapasías A M,Reylópez J P,Moreno Aznar L A.Obesity and sedentarism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hat should be bone?[J].Nutricion Hospitalaria,2013, 28(5):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