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与实施生物水产类课程思政案例模式研究

2020-05-12张庆华许丹宋增福张也姜有声陈立婧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7期
关键词:伍连德微生物学

张庆华 许丹 宋增福 张也 姜有声 陈立婧

[摘 要] 为了在“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课程中提升水产类高校学生的医学背景知识及人文素养,在绪论部分设计了“中国现代医学的先驱——伍连德博士”的思政案例,让学生充分认识伍连德对我国现代医学、微生物学和卫生检疫领域的重要奠基作用。该案例激发了学生昂扬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历史使命感和自信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思政案例;伍连德;肺鼠疫

[基金项目] 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A1-0201-00-81203);2019年度微生物学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A1-3310-19-000813);2019年度生物学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A1-2005-00-300414)

[作者简介] 张庆华(1972—),女,河北沧州人,医学博士,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授,主要从事水生动物医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K8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17-0049-03    [收稿日期] 2019-09-06

一、引言

“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是上海海洋大学水生动物医学、水产养殖、水族科学与技术、生物学、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核心基础专业必修课,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具有重要地位。这两门课程均为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以及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通过不断挖掘课程本身的资源,我们针对绪论的内容,精心设计了“中国现代医学的先驱——伍连德博士”的教学思政案例,将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充分结合起来,旨在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二、案例设计的理念

“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作为笔者所在学校水产大类及生物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地位尤其突出和重要。为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针对水产高校学生医学背景知识及人文素养较为薄弱环节,在课程的绪论部分有关医学和微生物学发展的历史介绍中设计如下思政案例。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和全方位育人[1]。

三、案例的目的和意义

以往在“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课程教学中,有关医学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重点讲解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科赫分别作为微生物学和细菌学的奠基人,而忽视了中国学者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充分挖掘了我国学者对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既全面认识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又恰如其分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本案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介绍伍连德博士的故事,弘扬他的四种可贵精神:心系祖国,强烈的爱国精神;献身医学,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勇于创新,积极的科学探索精神;奋不顾身,忘我的献身精神[2]。引导学生立足本专业,刻苦求学,报效祖国。

四、案例内容和实施

在课程的绪论部分,在介绍医学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内容时,根据伍连德博士在1910-1911年间,在我国东北三省战胜鼠疫大流行的故事,设计如下思政案例,全面介绍他的伟大贡献和人生轨迹,将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充分结合起来,启迪思想和灵魂,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抗击鼠疫的斗士。1910年冬,东北地区发生大规模鼠疫(俗称“黑死病”),在短短3个月内,死亡的人数就达4.2万人。而此时的中国饱受内忧外患,清朝政府岌岌可危,加之民间缺医少药,呈现出“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景象,令人们恐慌到了极点。疫情迅速从满洲里蔓延到哈尔滨、北京以及中原地区,完全处于严重失控的状态。与地方官员束手无策相比,一直觊觎并企图霸占中国东北的日本和俄国则非常重视疫情的发展。面对如此复杂的国内外局面,清政府意识到这不僅仅是控制疫情发展、解除疫祸灾难的大事,更涉及国家主权和国人尊严,于是断然拒绝了日俄两国的提议,钦命剑桥医学博士、时任天津北洋军医学堂副监督(相当于副校长)的伍连德为东北防疫总医官。临危受命的伍连德依据世界上最新的防疫理论,首先冒天下之大不韪和被传染的危险解剖尸体,在世界上首次提出“肺鼠疫”的概念,并确定耶尔森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为本次“肺鼠疫”的病原,之后采取严格的科学方法、积极的措施,用3个多月的时间扑灭了这场震惊中外的鼠疫大流行,从此伍连德名扬四海。

2.伍连德的求学经历。伍连德(1879/3/10—1960/1/21),字星连,祖籍广东新宁(今台山县)。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的一个华侨家庭,他自幼聪慧,7岁时在当地“大英义塾”学习,成绩优秀,17岁时获得英国皇家奖学金,去剑桥大学学习。1896―189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Emmanuel College,Cambridge),1899―1902年考入伦敦圣玛丽医院实习。在剑桥和伦敦获得了各类荣誉,包括临床外科特别奖、临床医学奖、柯斯雷克(Kerslake)病理学奖以及Cheadle医学金奖等,最后以破伤风方面的论文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成为剑桥大学第一位华人医学博士。之后游学德、法两国,1902年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师从著名学者梅契尼柯夫,专修传染病学、热带病学、微生物学和卫生学。至1903年8月,求学7年后,共获得剑桥大学5个学位,即:剑桥大学医学学士学位、剑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剑桥大学外科学硕士学位、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3.伍连德的伟大功绩。1905年伍连德回到马来西亚,在吉隆坡医学院从事热带医学研究,同时开设诊所。1906年,伍连德在槟榔屿组织当地人民积极开展拒毒禁烟运动,宣传文明健康新生活。1907年,伍连德应清政府特聘回国,出任天津北洋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自此开始了他以“赤诚爱国”之心服务祖国30年的光辉历程。

1910—1911年,迅速扑灭鼠疫。据统计,到1911年3月1日,鼠疫死亡人数为零。蔓延6个月,波及东三省及河北、山东多个市县,死亡人数达6万余人的流行性肺鼠疫终于被扑灭。1911年1月,伍连德在哈爾滨建立了第一个鼠疫研究所。1911年4月在奉天(沈阳)主持召开“万国鼠疫研究会”,这次会议成为历史上由中国举办的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是中国科学发展史上极富价值的一页,大会一致推举伍连德任主席。会议宗旨为研讨传染病学理论,阐述微生物学及传染病的理论变化。会议高度评价了伍连德博士,其成为了中外瞩目的医学家,为中国医学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3]。1912年他创立了东三省防疫总处,之后在哈尔滨、三姓、拉哈苏、黑河、满洲里、营口、奉天等处建立了新式防疫医院。1914年,与颜福庆等7人联名发起组织中华医学会,1915年,中华医学会在上海成立,伍连德作为倡导发起者之一,被推举为书记,第二年被选举为会长,创办《中华医学杂志》,任第一任总编辑。1918年筹建了北京中央医院(现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前身),出任第一任院长,同时还积极参与了北京协和医院的创建,1926年,创办了东北第一个医学院——哈尔滨医学专科学校(今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担任第一任校长,之后共建立了20多所著名的医院和医学院校。1926年霍乱席卷远东各国,几天之内上海就有2万病例,伍连德把东北鼠疫防治机构的全班人马调到上海开展工作。在南京第一次全国卫生会议上,伍连德提出从列强手中收回海关检疫权。在中央政府支持下,1930年7月1日在上海成立了全国海港检疫总管理处,同时将上海检疫所收归国有,成为我国最大的检疫所,由伍连德任总管理处处长并兼任上海卫生检疫所所长。同时政府还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现代检疫法规,结束了海港卫生检疫各自为政和由外国人执掌检疫机构领导权的屈辱时代。1932年霍乱波及我国23个省,病人多达10万,民国政府决定在国家检疫所内设立中央霍乱防疫局,由伍连德负责。1932年他与王吉民合作编纂第一本英文版《中国医史》(The Medical History of China),第一次将中国的医学脉络展现在世人面前,该书的出版受到国内外医史学家的高度重视,并在国际医史界产生相当影响。1935年因“肺鼠疫”的研究尤其是发现了旱獭(土拨鼠)在疫病传播中的作用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提名,尽管当时有英侨民身份,但在诺奖候选人表中,“Country”(国家)一栏填为“CHINA”(中国),这是已公开的资料中,首位被提名诺贝尔奖的中国人[4]。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伍连德回到出生地,定居怡保开设诊所。此外,他设计了中国第一个“伍氏口罩”并沿用至今,发明了中式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旋转餐台”等。如此众多的第一,太多的开创性贡献,伍连德因此被誉为“中华现代医学先驱者”“中国防疫事业第一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之泰斗”。

伍连德在旧中国整整辛勤工作了30年,为中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作为一位爱国的科学家,伍连德始终自称为“一个中国现代医师”。1959年他的英文自传《鼠疫斗士:一个中国现代医师的自传》(Plague Fighter:the Autobiography of a Modern Chinese Physician)出版。在序言中,他深情地写道:“我曾将我的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成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往事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新中国政府的成立,将使这个伟大的国家永远幸福繁荣。”作为中国微生物学的先驱,伍连德在流行病学、微生物学方面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百篇论文,他的专著《鼠疫概论》和《霍乱概论》,成为以后广泛引用的经典著作。伍连德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使他成为在国际上颇有影响的医学家。《中国医学史》与《论肺型鼠疫》两部著作收入英国的《医学百科全书》中。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因病去世,享年81岁。梁启超当年曾评价伍连德说:“科学输入垂50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1983年,由著名的流行病学家J·M·拉斯特主编的《流行病学辞典》中伍连德是唯一被列入的中国科学家。

4.启迪和思考。由于种种原因,伍连德的名字沉寂在中国历史的年轮中几十年之久,直至我们经历了2003年“非典(SARS)”以及后来的禽流感、甲流的困扰之后,他模糊的身影又重新清晰起来。当年伍连德依靠科学知识迅速消除了肺鼠疫,并从成功的经验中总结出比较系统的防疫理论,进而建立起科学的防疫体系,这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伍连德的先进防疫理念惠及后人,被历史所铭记。他筚路蓝缕开创的光荣事业,我们定要传承和发展。

纵观伍连德博士的一生,他少年学有所成,青年时不畏中国当时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的错综复杂,毅然决然回到祖国贡献所学知识,凭着无可替代的勇气和爱国热情,一次次临危受命,拯救国民于死亡与疾病中,将人生中最年富力强的30年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他深爱的祖国,堪称“民族的脊梁”!历史没有忘记,2008年9月8日,伍连德博士纪念馆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建成并开馆,2015年12月24日,哈尔滨医科大学于2015成立了伍连德研究所。我们向这位伟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五、总结和提高

通过该思政案例的引导,既给水产大类和生物大类背景的学生传递了丰富深厚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医学史内容,又将伍连德的仁者大爱精神传递给学生,使思政内容融于专业教学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16-18.

[2]陈英云,乔蕤琳,王晓云.挖掘文化基因坚定学校文化自信[J].奋斗,2018,5:20-21.

[3]林宇梅.伍连德科学防疫思想及其实践[J].民国档案,2004,4:121-123.

[4]杨微,李志平.诺贝尔奖(1935)候选人伍连德及其学说[J].医学史研究,2010,31(10):76-77.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edical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humanistic quality of aquatic students in the courses of Aquatic Animal Pathogenic Microbiology and Microbiology, 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Pioneer of Chinese Modern Medicine—Dr. Wu Lian-de as an examp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xample helps students fully understand Wu Lian-de's important foundational role in modern medicine, microbiology and health quarantine in China. The example aroused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terest in learning, increased historical mission and self-confidence, and achieved good teaching results.

Key words: Microbiology for Aquatic Animal Pathogen; Microbiology; ideological example; Wu Lian-de; pneumonic plague

猜你喜欢

伍连德微生物学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重温英雄壮举 致敬抗疫先驱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MASKED WARRIOR
走进战“疫”先驱伍连德纪念馆
弘扬伍连德精神 传承哈医大文化
PBL结合CBS教学法在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中国现代医学开创者
——伍连德博士
提高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分析
关于医学微生物学绪论课的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