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探索
——比较案例研究

2020-05-12马亚飞吕剑平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0年5期
关键词:凉州区产业园园区

马亚飞,吕剑平

(甘肃农业大学 财经学院 甘肃省区域农业与产业组织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供给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失衡,农业发展面临生产要素比较优势下滑、资源环境双约束、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农民增收动力不足等问题。以资本、技术和资源等生产要素跨界配置[1]、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拓展等方式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渗透、交叉重组,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1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从本质上来讲属于产业融合范畴[2],其思想源于《资本论》和《经济学原理》中的“分工理论”[3],最早发生在信息行业,是一个渐进完整的融合过程,经历了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4]。鉴于农业在我国的重要地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学界逐渐将产业融合理论引入国内。江登斌[5]提出农村多元经济相互融合发展的观点,标志着农村产业融合研究在国内的起步。随后,孙中叶[6]、李世新[7]、王昕坤[8]、梁伟军[9]等学者进一步就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象、内涵和方式做了深入研究,有效推动了国内相关研究理论的发展。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政学两界掀起了一股解读与研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热潮,主要涉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10-14],日韩“六次产业化”的典型经验与做法[15],盛瑛莺[16]、郝华勇[17]等对国内实践模式的归纳总结。有学者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机制[18-20]、制约因素[21,22]、路径[23,24]、水平测度[25-27]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本文以甘肃省3个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例,采用案例分析法,从不同维度对其实践模式、实施效果行比较与评价,系统总结和归纳典型经验。

2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既可以探索新理论,也能应用新的情景来修正现有的理论,在探索“为什么”和“怎么样”时十分有效[28]。在采用该方法的基础上,参考陈忠言[29]鸟巢型的权重等维度赋值法,对甘肃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在参考已有研究的基础上[29,30],结合课题组于2019年2—4月在民乐县、凉州区和临夏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实地调研材料,选取利益联结机制、资金使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个维度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发展模式和实践效果进行比较与评价。分别给予3个维度相同的权重,每个维度下的具体指标再平均分配总权重,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分数计算:带动规模、人均投入/人均收益比、农户参与率等可以量化的指标按照实际得分排名,无法量化的定性指标:农户收入稳定性、市场开拓能力、农户风险承受能力、产业园的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分A、B、C三个等级相应赋值。此方法虽然不能精确计算产业园的发展水平,但可大致估计其实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主观判断带来的偏差[29]。

2.2 指标说明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它是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和保障。基于此,选择农户收入稳定性、产业园盈利性、农户风险承受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4个指标来衡量。其中,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衡量产业园盈利能力,以产业园兜底收购每亩农产品的最高价格衡量农户风险承受能力,以产业园现有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数量衡量市场开拓能力。资金使用效率高低可有效反映产业园的综合发展水平,两者之间呈正相关。选取产业园辐射范围、提供岗位数、人均投入/人均收益比衡量资金使用效率。辐射范围以产业园所辖乡镇数量来衡量,产业园提供岗位数和人均投入/人均收益比以实际发生额来计算。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用农户参与率、产业园的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衡量,农户参与率以其实际参与量为准,产业园的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属于定性指标(表1)。

表1 案例分析指标设计

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案例比较

农村产业融合园区间的案例比较结果见表2。

3.1 延伸农业产业链型

民乐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占地总面积约3000hm2,总人口约3.3万人,现已形成以龙头企业为运营主体,以“市场+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园+企业+农户”为组织模式,以戈壁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旅游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体系。①主要成效:一是成功创建了滨河酒文化产业园4A级景区、六坝田园综合体等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二是形成了以“农业+商业”、“农业+工业”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有效推动了农业与旅游业、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横向和纵向一体化融合,进一步拓宽延伸了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产业融合体系初步形成。三是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9285元增长到2018年的11,769元,增长率为27%,增收显著。②主要做法:一是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运营主体,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融合体系。园区现已建成海升现代智能温室项目、井泉中药材加工物流基地、海升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小微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1330家,形成了“市场牵企业,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二是创新金融支持手段,积极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支持“两权抵押借款”模式激活农村金融资产,鼓励入园企业发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专项企业债券,多渠道、多途径为园区发展注入资金。

3.2 多业态复合型

凉州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耕地总面积约26413hm2,农业总人口约18.58万人,形成了以设施蔬菜、特色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业综合为一体的多业态复合型产业融合发展模式。①主要成效:一是2017年区内农业增加值达到13.86亿元,粮食产量达到25.6万t,农业综合实力实现显著提升。二是园区已建成“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业示范中心、普康现代农业产业实践基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三是2018年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元,比凉州区平均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400元,农民收入显著增长。②主要做法:一是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示范园的创建和发展工作。二是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先后建成产学研实践基地1处,与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成循环经济示范基地1处、循环产业链6条、粮食种植基地23267hm2、特色养殖基地475hm2。四是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构建“企业+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采取“流转聘用、订单农业、农户入股分红”等方式转移就业,增加农户收益。

3.3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

临夏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总面积约12,815hm2,农业总人口5万多人。园区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以蔬菜、奶牛、经济林果为主导的产业融合经营体系。①主要成效:一是特色产业融合经营体系初见成效,建成各类生态旅游景点和农家乐28个,实现旅游收入1.6亿元。二是2018年区内业总产值达到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带动1700户农户参与合作经营,人均收益从2016年的6509.5元增长到10456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效益显著。②主要做法:一是积极引进、培育和壮大农业企业,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构建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新路子,引进远达农业公司、子建农业公司、塬头旅游开发公司等龙头企业14家,组建各类家庭农场、合作社、养殖场等组织1623个。二是拓展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力推广农户与超市、农户与企业对接、建设产地批发市场、完善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在土桥农贸市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三是着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高原夏菜、林果、花卉、畜牧、生态观光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激活农业生产要素,挖掘新产业新业态。四是建设“前店后厂”式扶贫基地,从土地流转、劳务输转、产业效益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表2 园区间的案例对比

4 案例分析与归纳

4.1 利益联结机制得分比较

民乐县、凉州区、临夏县各产业园区利益联结机制得分情况见表3。

表3 园区利益联结机制得分情况

农户收入稳定性凉州区最强,民乐县、临夏县农户收入稳定性较弱。凉州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产业基础较好,创建了“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等多种形式并存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且区内有北京德青源、陕西海升、河南牧原等实力雄厚的大型龙头企业,以流转聘用、服务帮带、订单农业、农户入股分红等方式大大提高了农户增收能力。民乐县和临夏县相对于凉州区,产业基础薄弱,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农户收入稳定性弱。

产业园盈利能力凉州区最强,民乐县次之,临夏县较弱。凉州区产业园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1.8万元,主要由于园区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通过引进社会资本、龙头企业和私人入股为园区注入了大量的发展资金,创建了包括兜底收购、入股分红等方式在内的多种农户增收渠道。民乐县和临夏县则在园区规模、带动能力等方面相对弱于凉州区。其中,临夏县产业园盈利能力最弱。调研了解到,临夏县园区内产业基础薄弱、贫困发生率较高,园区很大程度上倾向于带动贫困户发展,整体发展水平较为缓慢。

农户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是凉州区,临夏县、民乐县对较弱,但3家产业园的共同特征是经营主体对农户提供农产品的最高保护价格。凉州区龙头企业分散了较大的市场风险,农户基本不承担任何风险,且由于经营管理效率较高、盈利能力较强、农户收入水平较高,本身具有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民乐县、临夏县则相对较弱,临夏县产业园具有较强的扶贫性,政府在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情况下也会给予农户一定补贴,从而减轻农户损失。但两者的共同缺点是,区内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农户自身承受风险能力较弱。

市场开拓能力最强的是凉州区。目前,凉州区建有循环经济示范基地1处,循环产业链6条,规模养殖场、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冷链物流企业等经济组织合计1339个;另外还建有产学研基地1处,与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产业结构转型和产品创新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产品进入市场潜力巨大。临夏县和民乐县市场开拓能力则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区内经营主体数量不但较少,而且实力较弱,科学技术支撑方面也远远不如凉州区强大。民乐县主要通过发展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联盟来推动技术创新,临夏县则实行科技特派员驻点服务提供技术指导,科研机制较为松散,创新研发能力较低,市场开拓能力低于凉州区,该园区融资方式主要以政府支持和企业投资为主,融资方式较为单一。

4.2 资金使用效率得分比较

民乐县、凉州区、临夏县各产业园区资金使用效率得分情况见表4。

表4 产业园区资金使用效率得分情况

在不考虑其他外来资金对产业园发展的影响情况之下,辐射范围最广的是凉州区,覆盖17个乡镇,总人口约15.58万人,其园区规模庞大、实力雄厚。其次是民乐县,占地总面积约3000hm2,区内人口约约3.3万人,覆盖全县6个乡镇。最后是临夏县,园区总面积约12,815hm2,农业人口5万余人,覆盖全县4个乡镇34个行政村,带动了当地1700多户农户参与产业园经营。

凉州区累计为4269名农户提供工作岗位,民乐县提供工作岗位2000多个,比凉州区少了一半,临夏县提供岗位3000多个,带动农户1700户参与园区经营,直接受益农户1万余户。凉州区由于园区规模大、产业结构丰富,能够创建多种方式吸纳带动农户,而民乐县、临夏县园区提供岗位数较少、规模较小,企业实力有限。

人均投入/人均收益比凉州区为0.33,民乐县为0.50,临夏县为0.60,说明凉州区产业园拥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农民能以较低的投入获得较高收入,意味着每增加1万元收入,农户只需要投入0.33万元,而民乐县和临夏县则分别需要投入0.5万元和0.6万元。

4.3 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

民乐县、凉州区、临夏县各产业园可持续发展得分情况见表5。

表5 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能力得分情况

农户参与率最高的是凉州区,民乐县次之,临夏县最低。凉州区产业园覆盖范围广、区内人口数量多、带动能力强,能吸纳更多的农户在园区投资或务工,农户的参与积极性高。民乐县农户参与率较低,除园区覆盖范围较小、整体实力较弱外,大多数农户选择外出务工。调研结果显示,民乐县园区附近82.34%的劳动力选择了外出务工,可参与生产的劳动力较少。临夏县主要吸纳贫困户来发展扶贫产业,园区盈利能力较弱,农户参与积极性较低。农户参与方式主要以土地流转和务工为主,农超、农企对接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订单农业稳定性不强。

可持续性最好的是民乐县、凉州区,不但在园区运营管理、市场拓展、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能力较强,而且产业结构类型多样,发展了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融资能力强,有充足的发展动力和保障。临夏县主要立足特色资源来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系,属于资源禀赋型园区,存在产业结构创新调整困难、科研推广实践不强、融资难等问题。

可复制性最好的是凉州区,拥有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良好的经营管理体制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得园区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可大范围推广实践。民乐县园区在盈利能力、利益联结机制和市场开拓能力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临夏县主要是依靠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可复制性较差,区内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开拓能力有限。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①凉州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了“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农户与园区发展紧密结合,使农户能够充分享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效益,提高了农户收入的稳定性,增强了园区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②凉州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由于拥有数量较多的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园区在对外开拓市场和对内分散市场风险时成效显著,而且辐射范围广、带动效应强、资金使用效率高,有效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效应的提升。③临夏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主要发展以蔬菜、奶牛、经济林果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对资源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产业结构创新转型困难,可复制性较差。④凉州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地处武威市政府驻地,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产业基础建设都优于另外两家产业园,吸引了众多龙头企业投资设厂,提高了农户参与的积极性。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①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方面,不断完善生产型、加工型、销售型和服务型联结方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农户以土地或资金的方式入股产业园,形成风险共单、利益共享的共同体;积极倡导“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和二次返利等有利于保障农民利益的分配方式[30];建立强有力的约束保障机制来稳定已形成的利益联结关系,防止农户的机会主义倾向[32]。②龙头企业培育方面,园区要不断完善内部管理规章和运行管理规范,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加强新型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培育和发展,鼓励规模大户、致富能人大胆实践,建设具有特色的家庭农场和农业经济组织。③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方面,不断创新实践方式,在充分利用特色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又不完全依赖资源;加强与省内外高等农业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基地,不断在实践中创新转型农业产业结构。④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水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农村互联网、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将技术渗透到农业生产发展的各个环节;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和农村物流体系建设。

猜你喜欢

凉州区产业园园区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陈宗诚作品
张文作品
张文作品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游戏化学习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