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隐喻视角下情感隐喻认知分析及英译策略研究
——以《那坡壮族民歌》为例

2020-05-12符霄婷祝远德

关键词:壮族民歌隐喻

□符霄婷 祝远德

[内容提要]隐喻反映了一个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体验,是研究抽象情感的主要工具。那坡民歌是那坡黑衣壮族创造的民间歌谣,其中运用了丰富的隐喻来表达情感,进行相互交流。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根据源域类型对那坡民歌中的情感隐喻进行分类,并分析这些隐喻背后的认知和文化上的差异,并总结出相应的翻译策略,探讨译者如何将蕴含壮族文化的隐喻进行有效地传达,有效处理文化差异带来理解上的障碍,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一、引言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现象,深深地内化于我们的思维结构之中,支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情感是人类共有的认知体验之一,具有丰富、抽象和难以表达的特点。隐喻通过具体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概念,是研究情感的主要工具,人们常将其隐喻化,即运用生活中熟悉或具体的概念去描述抽象的概念,以便更形象具体地表述情感。由于文化、认知的差异,不同国家的人认知方式有所不同,即使是相同的隐喻在不同文化中使人产生不同的理解。那坡壮族人们善于用歌声来表达情感,至今还保存着古朴完整的民间歌谣,被誉为壮族民歌的“活化石”。那坡民歌的形成与壮族历史、社会生活、文化习俗以及自然环境等紧密相连,且使用了大量的隐喻来表达情感,这些隐喻概念多来源于壮族人们对生活环境中所熟悉的事物的体验,给这些事物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蕴含独特的壮族文化。概念隐喻以具身认知体验为基础,隐喻的研究对于了解壮族文化以及揭示壮族人们的思维认知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概念隐喻与情感隐喻

(一)概念隐喻

自亚里士多德对隐喻进行研究以来,西方的隐喻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修辞学研究、语义学研究以及多学科研究阶段。在传统的隐喻研究中,Richards对隐喻的认知特征阐述最早,最明确,他认为我们可以观察到“隐喻是人类无处不在的语言原则。”[8]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被当作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意义产生的根源之一。[9](陈忠,2007:321)而真正奠定隐喻认知研究地位的是1980年 Lakoff,G. & Johnson,M.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出版,他们例举了生活中大量的例子来说明概念隐喻体系在我们的语言和概念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隐喻研究开创了新的思路。开启了隐喻认知研究的热潮。Lakoff,G&Johnson,M.指出“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与体验另一种事物。”[3]人类借助隐喻性思维建立概念系统来认知事物。“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遍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3]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与生成性的特点,因而概念隐喻一般相对抽象,可以派生出很多具体的隐喻表达。Lakoff &Turner[4]描述了隐喻意义产生的机制,“即一个概念域(源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目的域)映射的结果。”映射一般由源域向目标域进行,是两个概念之间的对应集,映射的内容包括:“第一,源域图式中的空缺被映射到目标领域的空缺上;第二,源领域中的关系被映射到目标领域的关系上;第三,源领域的特征被映射到目标领域的特征上; 第四,源领域中的知识被映射到目标领域中的知识上。”[4]源域向目标域的部分映射遵循不变原则,即“被映射的是内容体现意象图式结构,但不是所有的意象图式结构都必须被映射。”[2]相似性是隐喻映射的基础,而相似性的构建则基于联想。隐喻映射具有经验基础,它根植于人类的生理构造、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5]事物有着多样化的特征与属性,同一源域的相同或不同的特征可以投射到不同的目标域,不同的隐喻表达也可以来源于同一源域。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概念隐喻认知机制

(二)情感隐喻

人的认知和情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对人类情感的研究构成了探索人类认知的基本部分之一。(彭增安,2013:156)情感与我们的生活体验息息相关,是人生体验最普遍最重要的部分。从普通心理学上说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15]人有着丰富的情感,如,喜欢,悲伤,恐惧,爱慕,讨厌等,这些抽象情感的描述和表达都要借助语言。情感是人类对身体和外部环境抽象的体验,我们通过隐喻,用具体的词汇将抽象的情感经验概念化,使得其得以被表达和理解。人的情绪受到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因而情感隐喻的产生来源于我们的身体体验和日常生活经验,是认知主体对客观事物进行认知加工体验的结果。情感隐喻是将抽象模糊的情感概念化、隐喻化的一种隐喻,因而情感隐喻意义的理解通过将源域的部分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上,从而理解目标域,即抽象的情感。从本质上来讲,“情感隐喻是不同语义之间互动的产物,它通过一系列的概念隐喻得以理解,并能够规约和限定特定的真实活动者的社区和范畴。”[11]人类情感有一定的认知普遍性,但是情感隐喻也有文化特异性,不同文化的民族表达情感的方法不同,对同一概念也有不同的解读。因而,民族典籍中的情感隐喻在传达过程中,文化差异带来不同的认知是重要考虑的因素,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的调节。

三、《那坡壮族民歌》情感隐喻认知分析及其英译

(一)那坡民歌简介

那坡民歌反映了那坡壮族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成为他们生活中情感交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6年那坡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坡民歌的内容来源壮族的神话故事,历史事件以及传统的风俗习惯等,叙述了壮族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民间信仰,其中描写最为丰富的是情感。隐喻在壮族民歌中随处可见,贯穿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反映了壮族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他们所生存的环境和文化。本文选着那坡民歌中《浪花歌》和《名花风情歌》及其英译本为语料,基于概念隐喻的源域类型,本研究将壮族民歌中的情感隐喻主要分为植物情感隐喻、动物情感隐喻、容器情感隐喻、人体情感隐喻、 温度情感隐喻、天气情感隐喻等。基于此,笔者详细统计出这两个节选的情感隐喻类型以及数量(表1),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隐喻认知分析,总结相应的翻译策略。

表1 那坡民歌情感隐喻类型及占比

(二)概念隐喻视角下情感隐喻认知分析及其英译

翻译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更要注重文化与认知层面的传达。壮族人们借助生活环境中的特殊事物以及对生活环境的体验进行情感表达,而概念隐喻的理解基于人的具身认知体验,通过具体事物的特征来解释抽象事物,这为揭示那坡壮族人们的情感认知奠定了基础。译者在英译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文化认知层面上的解读,揭示了情感隐喻背后的认知差异,尽可能减少由于文化认知差异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在尽可能忠实原语文化的同时,照顾到目标语读者的认知习惯,提高译文文本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Mandelblit从认知的视角提出了针对隐喻翻译的“认知翻译假设”,确定了两种转换场景:(1)相似的映射条件,即两种语言之间不发生概念转换。(2)不同映射条件,即翻译中两种语言之间发生概念转换。[7]基于此,对于那坡民歌情感隐喻的翻译,笔者从映射条件的角度出发,以隐喻在目标语中呈现的形式为标准,将隐喻翻译策略大致划分为四大类:映射条件不同,保留原文隐喻概念;映射条件不同,替换原文隐喻概念;映射条件不同,阐释原文隐喻概念;映射条件相同,再现原文隐喻概念。

1.植物情感隐喻

抽象概念隐喻性的理解离不开对生活环境的体验。人类是大自然中的一员,植物同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对不同的事物会有着不一样的认知体验。壮族人们主要生活在山区较多的地区,生活环境较为偏僻,那里生长着较为稀缺的植物,对这些植物认知深深扎根在壮族人们的心中。在壮族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常借植物抒发情感,赋予了这些植物独特的壮族文化内涵。在那坡民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植物来抒发表达情感,赋予这些植物情感的特征,将植物的部分特征映射到抽象的情感上。生活在其他地区的人们对这些植物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因而目标语读者对这些植物缺乏相应的认知,难以构建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映射的相似性。虽然映射条件不同,但是通过上下文语境的目标语读者便可推断出该隐喻意象的文化内涵。因而,在英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以采取保留原文的隐喻概念的翻译方法。

例1:十一来围长春花,Let us enclose the periwinkle together,

心想依人享情缘。I expect to encounter my true love.

该句出自《那坡民歌·浪花歌》,描述了男女主人公一起围花圃,种花的情景,想要通过种花来获得爱情。长春花也寄予了男主公想早日收获爱情的愿望。

长春花也称四季梅,主要分布在两广等地,形态与本种相似,具有抗肿瘤的功效。其抗热性强,喜温暖,开花时期长,色彩鲜艳,姿态优美,花势繁茂,从春到秋花开不断,有“日日春”的美名。长春花艳丽动人,总是能让人想起美好的事物和愉快的回忆。爱情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体验,引人无限向往。壮族人们将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寄托在长春花上,使爱这种情感的表现更为生动具体。长春花的艳丽犹如爱情的热烈,当人们提及长春花,就会想起爱情的美好。长春花美丽美好的特征映射到爱情上,使人们更能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以及难能可贵。因而长春花与爱情的映射基础在于对于美好事物的联想特征。但是在英语国家中,常用玫瑰来隐喻爱情,且长春花并不是当地常见的植物,并没有蕴含象征爱情的文化内涵,目标语读者缺乏长春花与爱情之间映射的经验基础,无法构建概念隐喻。虽然映射条件不同,但是目标语读者结合下文的认知语境,也能激起相似的联想,构建与原文相似的隐喻概念。因而,译者选择译成相同的词汇,直接将“长春花”译为“periwinkle ”,保留了原文的概念隐喻,同时也达到了文化认知层面交流的效果。长春花的原文隐喻和译文隐喻的映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长春花是爱情概念隐喻认知分析

2.动物情感隐喻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在生活上息息相关。壮族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壮族人们与动物的相处更为紧密,人们在与动物接触的过程中,熟悉了这些动物的习性和特征。且壮族地区地处偏僻,有许多较为罕见的物种。在壮族文化中,常常借助动物来表达情感,将情感、思想投射到动物身上,使其具备了拟人化的特征。隐喻的根本成因在于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可以创造的,且与文化因素有关。人们通过动物的习性来理解人们的情感,属于不同系统的概念映射。有些动物隐喻可以给人们带来相似或相同的认知。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每个国家拥有的物种都有所差异,这些独特的物种常常赋予了当地独特的文化特征。由于缺乏相应的认知基础,有些动物隐喻难以为目标语读者所理解。因而在映射条件不同的情况下,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采取替换隐喻概念的方法,使目标语读者构建相应的认知语境,理解壮族文化中独特的动物隐喻。

例2: 我俩想结鸳鸯缘,we want to form ties as lovebirds,

修枝给花红才得。If we trim this red flower.

该句出自《那坡民歌.浪花歌》,讲述了男女主人公一起修花,培养感情,最后实现结缘成对的愿望,鸳鸯缘就是夫妻缘分的象征。

鸳鸯是主要生活在中国地区一种观赏鸟类,鸳指雄鸟,鸯指雌鸟,也常被人们称为“爱情鸟”。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流、湖泊等地,喜欢成群活动。由于人们见到的鸳鸯都是成双入对,形影不离,在水面上相依相偎。若是其中一只鸟遭遇不幸,另一只鸟则为其长久哀鸣,厮守终生。出于对它们这种生活习性的了解,鸳鸯被认为是坚贞爱情的象征,比喻男女之间相互倾慕和相互挂念的情感。用鸳鸯来比喻爱情歌颂爱情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鸳鸯这一隐喻意象的认知。因而,鸳鸯也一直是夫妻和睦以及相亲相爱的美好象征。但是在西方人们的生活环境中,鸳鸯并非当地的物种,英语读者对鸳鸯缺乏相应的认知,无法构建相应的隐喻映射基础。英语国家常将鹦鹉视为爱情的象征,由于中国的鸳鸯和西方的鹦鹉有着相似的认知基础,且根据上下文语境目标语读者也无法对鸳鸯这一隐喻内涵做出推断。因而,译者将“鸳鸯”译为 “lovebirds”而非 “mandarin duck”,进行了隐喻概念的替换。这样既实现了鸳鸯到爱情的隐喻映射,也使目标语读者理解男女主人公之间坚贞的爱情。鸳鸯隐喻概念转换的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映射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鸳鸯是爱情概念隐喻认知分析

3.容器情感隐喻

容器隐喻是实体隐喻中最为典型的隐喻,人们通常将抽象的概念以及模糊的思想情感等视为一个实体进行量化和识别。人们通常把自身的躯体理解成一个容器,以皮肤作为界限将身体和外界分开来。人体在进行情感体验时,血液会循环变化,因而人产生的各种情绪则被理解为人体这个容器中承载的液体,容器里的液体有深有浅,或浓或淡,这些液体的特征映射到抽象的情感上来。基于对人体共有的认知体验,在英汉文化中对人体中液体变化有着共同的认知,人们用日常生活中液体的特点来用于情感表达。且壮族地区水潭较多,被赋予了特定的名称和文化,如遇雨天积水,水潭里的液体深浅产生了变化。但是目标语读者对于水潭的理解缺乏相似的认知,无法构建隐喻认知。因此,在英译时,在映射条件不同,但存在一定的相似认知基础的情况下,可对原文概念隐喻进行适当的阐释,传达原文的隐喻概念。

例3:念哥似水归龙潭,My love is as deep as the dragon pool,

只要相依讨得欢。The time spent with you is marvelous.

该句出自《那坡民歌.名花风情歌》,讲述了男女主人公离别前难舍难分,互相叮嘱,互表心意。

原文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思念和倾慕,对他的爱意似龙潭的水一样深。在壮族文化中,龙潭指龙潜居的深水坑。在壮族文化历史中,壮族人们对水的依赖性极强,因而对水的认知也特别深刻。那坡壮族居住的地理位置偏远的山区,常年靠水潭积水,且会形成大大小小的水坑。龙是中国神话故事中象征吉祥的动物,在壮族文化也享有极高的地位,龙一般潜居在深水潭里。原文用龙潭的深来隐喻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深深的爱意,用这一物理因素对抽象的情感深浅进行量化,龙潭水深的这一特征也映射到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上。龙潭是壮族地区的一个深水潭,外国读者缺乏对龙潭这一意象的认知,倘若直接将水归龙潭译出,目标域读者就无法构建龙潭水深和深情的爱之间的映射,也就失去了构建概念隐喻的基础。由于人类对于液体有着共同的认知一眼,在映射条件不同的情况下,译者对龙潭水深的这一特点进行阐释,且保留了龙潭这一隐喻意象,译为“as deep as the dragon pool”,即使读者接触到这一富有壮族文化的隐喻意象,也可构建龙潭与爱情之间的映射。 龙潭原文和译文隐喻的映射关系如图4所示。

图4 龙潭是深情的隐喻认知分析

4.温度情感隐喻

人的感觉器官对温度有着直接的体验,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是人们感知外界的重要方面。因此温度的概念成为人类对大自然的体验中最早最基本的认知域之一。外界的温度的变化时常会引起我们心情的变化,反之,心情的变化也会伴随着人体温度的变化。在这个体验过程中,情绪高涨会伴随着人体温度升高,情绪低落则人体温度下降,形成了人们对情绪变化时人体温度变化的认知。基于这样的认知体验,构成了用温度概念来隐喻情感的基础。人们将已熟知的温度的特点投射到抽象的情感,对其进行理解和表达,使得情感的表达更为形象具体。生活在自然界中,人类对温度变化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共同之处,英汉文化中温度隐喻的映射条件相同,目标语读者可以理解相应的隐喻概念。因而,在此条件下,译者可采取再现原文隐喻概念的翻译方法。

例4:谢妹得歌甜心里,Thanks for your songs and sweet words,

谢得暖语暖心房。I feel warm in my heart.

该句出自《那坡民歌.名花风情歌》,讲述了男主人邀请女主公对唱之后,男主人对女主人公的感谢之情以及油然而生的幸福感。

气温变化与人体温度的变化息息相关,温暖使人感到舒适,炎热使人烦躁,而寒冷则使人感到不适,可见,人的心情也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人们用身体对温度变化的感受来表达情感,赋予了情感温、热、寒和冷的温度特点。那坡壮族人们相对来说过着比较原始古朴的生活,人们对温度的感知也会更为敏感。对唱是那坡壮族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原文表达了甜蜜的歌声让人心里感到温暖,可谓抚慰人心,让人欣喜幸福,从而产生出一种温暖的幸福感。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美好情感之一,当一个感到幸福时内心往往是安宁祥和的。在自然界中暖是人体感受最为舒适的温度,暖语一词赋予了语言温度,指温暖人心的话语。暖让人舒适感觉美好的特征映射到幸福这一抽象的情感上来,从而构成了幸福是暖的概念隐喻。由于人类对自然界中暖的认知体验有一致性,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可以找到相同的映射基础。而在这个例子中,译者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将“暖语”译为“sweet swords”而非直译成“warm words”,使译文更为简洁明了,一目了然。且在映射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译者将“暖心房”直接转换为相似的表达即“feel warm in my heart”,再现了原文的隐喻概念,达到了文化交流的效果。暖语的原文和译文隐喻映射关系如图5所示。

图5 幸福是温暖概念隐喻认知分析

5.人体情感隐喻

人体是人最为熟悉的领域,人们对世界最初的认知就来自对人体自身的认知,因而人们用身体器官来隐喻情感十分普遍。身体隐喻为新的语言形式构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人们常借助身体的某个部位或器官的功能和特点来构建对另一个不熟悉的、较为抽象的领域的认知,使相对应的身体部位或器官名称赋予了隐喻意义,从而构成了概念隐喻。通感隐喻属于人体隐喻,通感是指人们在思考或交流时用属于甲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去表达属于乙感官范畴事物印象。[13]11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味觉的体验频率较高,味觉上的不愉快的刺激常激发人不良的情绪,因而这种味觉体验映射到负面的情绪上,用来表达人们的负面情感。由于人类对于自身和外界的通感体验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而壮族文化中人体隐喻的使用与英语文化也有一定的共性。在隐喻映射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目标语读者可构建相应的认知理解,译者可采取再现原文隐喻概念的翻译方法。

例5:哥别痛惜有情人, You'll find someone who loves you,

妹别苦水荡心头。 Bitterness lingers around my heart.

该句出自《那坡民歌·名花风情歌》,描述了男女主人公重逢之后即将离别的场景,互相表达了离别的伤心难过之情以及双方都坚贞不渝的心意。

原文中的苦水属于味觉上的感受,这种味觉对人们来说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刺激,由这类感官引起的联想也使令人不愉快的,自然就和表示负面的痛苦联系在一起。原文把苦这种味觉体验映射到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心脏。心脏是人体的中枢器官,负责人体全身血液的供给,紧系着人的生命。心脏对情绪的变化的体验也最为敏感,不同的情感的产生都会对心脏产生影响,人难过时会引起心脏的不适感,人常把情感的变化与心脏联系在一起。因而,由心脏构成的情感隐喻在英汉文化中都十分普遍,但是这种通感类的情感隐喻转换则在汉语中表现得比较明显。那坡壮族人们生活在比较贫困的地区,对于吃苦的体验也更为深刻,对于苦的体验也常与人体器官相联系。难过与苦有着相似的特征,难过使人心脏感到不适,就如同苦这种味觉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味蕾刺激。原文将味觉上的不适映射到心脏的难受,使心脏里面的液体赋予了味觉的特征。这类体验在壮族文化与英语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共性,构成了相似的隐喻映射基础。在映射相似的条件下,译者直接将该句子译为“bitterness lingers around my heart”,保留了原文味觉上的“苦”到“心脏难受”的映射, “linger”一词将原文中苦水的液体特点展现出来,从而再现了原文通感情感隐喻的特点。

四、总结

隐喻性表达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十分普遍,概念隐喻的认知与理解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隐喻的理解由于文化和认知差异而不同。人类情感体验的表达由于文化以及生活环境的不同存在差异性,但是由于人体对于自身和大自然有相似的体验基础,也使得有些隐喻性情感表达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那坡民歌中的情感隐喻表达与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蕴含着独特的壮族文化,如何将这些文化传达给目标语读者,揭示壮族人们的认知习惯,对于民族文化走出去有重要的意义。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出发,探讨那坡民歌中的情感隐喻认知方式,分析其与英语国家的异同,并从隐喻映射的基础出发,总结出以下几种翻译策略,即映射条件不同,保留原文隐喻概念;映射条件不同,替换原文隐喻概念;映射条件不同,阐释原文隐喻概念;映射条件相同,再现原文隐喻概念。对情感隐喻的转换和表达进行处理,使目标语读者增加对壮族文化的理解,从而推动壮族文化走出去。

猜你喜欢

壮族民歌隐喻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Cat’s book》
《活的隐喻》
壮族山歌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