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暖意浓
——评照片《80+和20+的凝望》
2020-05-12新华社摄影部鲁鹏
中国记者 2020年4期
文/新华社摄影部 鲁鹏
3 月5 日傍晚,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刘凯在护送患者做CT的途中停下,让住院近一个月的87 岁老人欣赏久违的日落。(新华社/发 甘俊超/摄)
坐标武汉,抗疫之间。一老一少,立卧同观,落日楼头,余晖满天。这张社交媒体里的刷屏之作,再次印证成就一张好照片的随机性和偶然性。虽然创作者并非专业摄影师,在媒体采访时谦称“不会拍照”,但这张手机拍摄的照片之所以能感动万千读者,正是因为当时的场景令拍摄者自己首先产生了“感觉”和“触动”。
这是一幅让人身心宁静的画面:温暖的影调,静谧的时空,医者和患者向光而止、相扶以望。有人从中沐浴到温暖,有人从中感受到希望,有人从中收获了信心,有人从中得到了治愈。情感共鸣之处不外乎,于昏暗中看到光明,在伤痛中重拾力量!
照片传播所带来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止步于画面本身传递了什么样的视觉信息,而往往是通过照片的图景给读者带来了哪些更深层次的思想触动和情感激发。对于触动心弦的朴素光影,点赞和转发自在情理之中。于是,这张照片在短时间内被广泛传播和分享,无论是摄影界的从业人员,还是普通读者,纷纷用自己的手指集体完成了对一幅优秀作品的共同评价。
或许很多职业摄影人由此又会发出感慨:如今想要获得一张受众广泛认可的“好照片”,其难度和偶然性真是越来越大!因为,随着智能手机拍照性能和呈现效果的提升,任何手机使用者不经意之间的“随手一拍”,都有可能在社交媒体上成为爆款产品。越来越多的图片读者,对于光圈、快门、感光度等专业性的指标,并没有过多苛求,只要这个被记录下来的瞬间,可以从某个层面或维度击中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靶点,那么“共情共享、同理同心”便会成为助力图片快速传播的催化剂和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