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座孩子自己的博物馆
2020-05-11包晓萍
包晓萍
幼儿博物馆是一个为幼儿感知、欣赏和探究自然、社会、文化及科技而呈现物品、提供操作机会的场所。我园通过对幼儿博物馆的研究,挖掘、利用、活化多种课程资源,努力“建一座孩子自己的博物馆”。
孩子自己的博物馆,意味着这个馆不是纯展览的,而是能让孩子积极参与的,可以触摸、可以摆弄、可以探究,能为儿童创造基于直接经验的学习机会和基于实物的多感官探索机会,是能激发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的;孩子自己的博物馆,意味着馆内的收藏内容、活动方式等都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是顺应孩子天性和发展需要的;孩子自己的博物馆,意味着这个馆可以自己来建,也可以邀请教师、家长共同来建,是有归属感的。
它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它的建设和活动过程,呈现的是相信孩子、支持孩子、发展孩子的全新理念。鉴于此,我们毅然走向了博物馆课程资源的活化探索之旅。
一、向廊道进军,指向博物馆的深度改造
我园室内廊道宽阔,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喜好,立足本地及幼儿生活中的资源,依据利废利旧、变废为宝等原则,我们创设了布品博物馆、工具博物馆、竹子博物馆等幼儿喜爱的九大廊道主题博物馆。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我们认识到,幼儿的环境应该是动态发展的,创建好的主题博物馆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材料、内容等都应追随幼儿兴趣,不断进行调整、重组,才能使其充满生命力。
以我园的“纸品博物馆”改造为例,在幼儿生活中到处都是纸的踪迹,各种色彩、软硬、厚薄、质地等不同的纸体现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因此,创建一座纸博物馆,展现和体验纸文化,本质上就是对数千年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反思。
1.文化追溯与开放操作兼顾
幼儿借助环境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我们以“纸的历史”“纸的制作”“纸的用途”三大版块进行重新规划,打造出一个适合幼儿安全活动、自主探索的空间,并提供了相应的工具、材料等。
(1)纸的历史。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把蔡伦造纸的故事布置在墙上,通过教师的讲述、幼儿的自主阅读来让幼儿了解纸的历史。这些过去的生活同样能为幼儿带来启发和思考。
(2)纸的制作。结合蔡伦造纸的故事,我们设置了一个获取古代造纸原料的模拟体验区。孩子们可用树皮、棉布、稻草、麻绳等进行浸泡、观察、比较并记录哪种材料腐烂最快,能最早获得纸浆纤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纸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3)纸的用途。我们设计了多种游戏,例如:结合艺术表现,让幼儿尝试自己制作纸浆画,学习各种折纸的方法等;结合科学探索,幼儿可以在不同的纸上画水墨画,感知纸的吸水性;让幼儿用沙皮纸打磨木块、用复写纸获得两张一模一样的图案、观察试纸变色等,帮助幼儿了解一些特殊纸的用途和神奇之处。在参与纸的收集和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也自然而然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纸。
2.资源利用与价值导向兼顾
單纯让幼儿获得快乐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纸品博物馆的价值在哪里?幼儿能从活动中获得什么经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的哪些要求又在这里得到了落实?为了帮助教师组织开展有意义的博物馆活动,把要做的事跟目标对应起来,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讨论。有些分析不出来的,直接让教师去玩一玩、试一试,形成经验清单。这样的研讨和分析,不仅让教师看到了纸品博物馆活动的价值所在,更对《指南》的要求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在接下来的活动开展中便可以更好地做到有据可依。
3.自主探索与观察支持兼顾
在纸品博物馆中,材料分区按标记摆放,整齐而有序。幼儿尝试根据计划来自选内容、自选材料、自选玩伴,在看看、说说、做做、玩玩中尽情参与体验。我们不仅给予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与幼儿一起进行探索,还通过深入观察、计划回顾等发现幼儿的问题和需求,帮助幼儿建构经验,同时也为再次调整环境提供依据。
二、向幼儿学习,见证博物馆的拔地而起
能不能让幼儿自己构建一个主题博物馆,让他们成为设计者、参与者、使用者呢?基于以上想法,我们尝试展开了“阅读博物馆”的创建,并将这一任务交给了幼儿。
1.问题引发,点燃兴趣
幼儿阅读博物馆创建在哪里?首先通过问题调查,来引发幼儿、家长、教师的共同思考和行动。除此之外,“什么是幼儿阅读博物馆”“创建时需要哪些材料,应如何收集、如何布局”等有价值的研究问题,都成为了幼儿探究的动因和目标。教师通过组织班级讨论会,有目的、有计划地与幼儿交流、讨论,让幼儿在互动的状态下转变观念,深化认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现场考察,真实发现
幼儿阅读博物馆创建在哪里,仅凭幼儿的想象和猜测肯定是不够的,教师还应引导幼儿实地参观、直接感知,让幼儿在实践中探究,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在教师的启发带领下,幼儿走遍园所的每一个角落,共同寻找适合创建阅读博物馆的地方。这时,幼儿的已有经验被充分调动,他们发现有的地方光线太暗,不适合阅读;有的地方太大,浪费场地;还有的地方虽适合阅读,但必须搬掉原有的游戏区域,会给其他幼儿造成不便。经过几番考察和比较,大家终于选定了场地。基于博物馆的专项性,幼儿最终通过表决会,决定创建以“汽车”为主题的阅读博物馆。
3.亲身参与,成功体验
地方、内容确定了,幼儿便全身心投入到筹备工作中。从区域布局、图书收集、制作标识、分类整理、规则制定等,大家分工合作,汽车阅读博物馆雏形很快显现。因为是幼儿亲手创建,更能产生亲近感和归属感,因此,此处成为了他们最愿意去阅读的地方。
在创建阅读博物馆的过程中,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幼儿,让他们从问题开始,自己思考讨论、实地寻找、收集材料、布局创建,这样的实践探索是幼儿没有接触过的,他们非常感兴趣。在这样的实践中,幼儿的多种能力得到锻炼与发展,实现了幼儿已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的链接。
三、向自然取材,拓展博物馆的资源广度
自然是一切教育的根源,我园有着宽阔的户外场地,对幼儿来说,这就是一个有趣的、充满神秘感的“自然博物馆”。
1.利用资源,满足幼儿亲近自然的内需
在这座“自然博物馆”中,一年四季有不同的花草树木,种植园中有各种瓜果蔬菜,与之共生的有蜗牛、蚯蚓、蝴蝶等小动物。一片小水洼,一个小土洞都是幼儿愿意亲近和探索的对象。这里有着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能让幼儿自然获得感性认识,也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挖野菜、抓蚯蚓、采果子……幼儿快乐地感受着四季的脉搏。
此外,我们还尝试把园外的自然资源引进幼儿园,从而丰富幼儿的认知,开阔视野。例如我园地处江苏省最美乡村——山联村旁,每到11月份,一眼望不到边际的金丝皇菊就如一幅生动的水彩画,成为山联村一道独特的旅游景观。我园的很多幼儿就住在风景如画的村里,他们总会为这一美景津津乐道。为更好地利用这一社区资源,我们把菊花种进园内,丰富我园自然博物馆资源的同时,诱发幼儿的探索活动。
2.微型课程,支持幼儿持续深入的学习
为更好地利用户外自然资源,我们进行了基于学习故事的微课程开发,关注课程的生成和发展,关注博物馆活动对促进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以“菊花”为例,幼儿对它的探索持续了几个月的时间,分为种、管、收、拓四个阶段。教师以学习故事的形式,记录了幼儿的探索过程。例如,在“收”的阶段,幼儿对如何保存菊花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分头探索和记录保存的方法。在教师、家长和山联村烘房主人的帮助支持下,幼儿不仅获得了有成功、也有失败的体验,更获得了关于天气、温度、时间等与烘干菊花之间联系的认识。期间,幼儿大胆探索、相互合作、认真记录、积极讨论,新经验不断得到建构。
3.积极反省,创设幼儿不断生长的场域
户外自然博物馆活动,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资源开发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大意义,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能够帮助幼儿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幼儿的学习创造充足的环境条件,充分发挥户外环境的力量,进行有效的资源开发与整合利用,促进幼儿的不断发展。
当博物馆的改变与我們的思想、资源、环境、课程连在一起,与每一个幼儿、每一位教师连在一起时,课程自然就会呈现出一种自然和生长的态势。过去,我们架构了幼儿园博物馆的基本样态;现在,我们正努力挖掘、盘活这些资源,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探索的博物馆环境,引发他们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未来,我们的博物馆活动必将走向基于生命成长、关注幼儿自身发展需要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