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合力,双线并行
2020-05-11梁健炜
梁健炜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亮点是以语文要素与人文要素双线结构安排单元教材内容。很多教师只关注“语文要素”,忽略“人文要素”,对落实要素存在误解。
一、落实语文要素的四大误区
1.分割“双要素”
统编教材以语文要素与人文要素双线结构安排单元教材内容,旨在利用“双要素”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两者分割,不能只顾其一而忽略另一个。在日常课堂中,很多教师会将语文要素的概念分解成条条框框进而灌输给学生,而人文要素则在开课时提及一下就不再出被使用,这无疑是建筑空中楼阁。
2.脱离语言环境
学生掌握语文要素获得能力是需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实践和生长的。在具体语境中有指向单元目标的学习任务,任务驱动学生主动运用各种能力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要素自然而然地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构建全新的能力结构。
3.照搬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是教师把握編者意图和确定学习目标的重要抓手,教师应该根据语文要素、年段目标等清晰地解读习题,进而设计堂上学习活动。但在日常课堂上,却有不少教师将课后习题不加分解不加改造地直接全盘照搬到课堂中,语文课变成练习课,大大削弱了语文课的功能。
4.枉顾学情
这里的学情,既指“已有的学习经验”,也指“学习规律”。“枉顾学情”的表现是教师解读语文要素只停留在“本单元”,缺乏研究该语文要素在小学教材中的“体系”。还表现为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不连贯,缺乏考虑学习规律,对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发展没有积极影响。
二、多维合力,落实“双要素”的策略
(一)双线统整解读文本
在教学中,语文要素像汽车的牵引,人文主题下的阅读教学就像车体,两者缺一不可。在文本解读时,研究语文要素至关重要,但也不能忽略单元课文主题和内容,不能“顾此失彼”,要双线统整。
1.从儿童角度理解人文主题
教材主要阅读对象是学生,是儿童,儿童的心理、经历、认知和成人是不一样的。教材设置不同的“人文主题”,是因为该主题非常贴合学生的生活,能引起学生共鸣。教师要以儿童的角度品味课文,想儿童所想,思儿童所思,弯下身亲身感受“人文主题”。
2.全面深刻理解“语文要素”
要全面、深刻理解一个语文要素,教师要追问几个问题:该语文要素的概念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才能落实?教材的要求是什么,是“初步体会”,还是“体会”?是体会“感情”,还是体会“表达”?等等。
教师可以将小学12册教材中与该语文要素相关的要素罗出来,具体分析该语文要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接着,教师围绕“双要素”细致地解读单元内所有课后习题并找出联系,同时结合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的提示,再完善对“双要素”的解读。
(二)围绕“双要素”设计学习活动
1.依据人文主题创设情境,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
要达成教学目标,关键在于课堂实施。依据人文要素创设恰当的情境,学生能随着学习的展开一层一层地感受和体会,接受人文熏陶。学生在相对真实的人文情境中,能主动、积极地结合语文要素,调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参与合作探究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伴随着学生的是运用语文要素和感受人文情怀,不知不觉提升学习质量。
2.设置勾连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主问题
“主问题”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起到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够从整体上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的核心问题。教师可以围绕文本主题,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主问题。主问题的解决,既能勾连“语文要素”,又能带领学生沉浸到语言文字中去品读,去感悟,体会文本情感,获得语文能力。
3.设置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
教师根据学习规律,层层分解课时目标,设计阶梯式的学习活动。随着学习的推进,学生对人文主题的理解和语文要素的运用也步步深入。学生以每个板块的学习成果为支架,阅读层层深入,带着成就感一层一层地揭开“双要素”的面纱,越学越有成就感,越学越有动力。学生对“语文要素”的距离感大大减弱,理解也就更深刻多元、富有个性。“工具性”的作用大大增强,人文主题的熏陶水到渠成。
4.设计语文专业化学习活动
同时落实“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必须依托语文专业化学习活动。学生学习活动中,要以“听、说、读、写”要贯穿始终;教师应围绕“双要素”设计语言实践活动;教师要清晰、有效地控制、评价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可利用“堂上练习”,及时评价学生。教师围绕学习目标将学习路径和学习小支架呈现在课件或堂上练习纸。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和练习纸的即时完成情况,及时点评,精确指导,调整学习任务,一步一步落实“双要素”。
5.注重三位一体的教学梯度
“三位一体”的编排,单元的每一篇课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从“学”到“练”再到“用”,是“语文要素”梯度化的学习;多方面、多角度感受一个主题,是“人文要素”的整体化学习。
(1)单元内的“教”与“不教
同一单元里,教过的内容不教。注意区别不同课文的功用,设计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语文要素”在学生心中的枯燥感骤降,有利于感受课文带来的情感。
(2)单元内教学的整体感
虽说是不同课文,但依然有内在联系。有联系的教学点上能力和方法可以迁移,让教学变得承前启后,有整体感,有助于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单元内多篇课文形成合力,既全面锻炼学生运用语文要素的能力,又能多次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要素的作用,更能好地结合“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
(3)重要“运用”,敢“放手”
单元内最后一篇课文通常是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给予学生更多练习的机会,教师要落实“双线”,一定要放手让学生练习。学生独立阅读时,教师要给予充足的时间,给予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从“运用”中落实“双要素”。
(4)课内延伸课外,创造语文大课堂,落实“核心素养”
一个单元的学习,是一个“语文元素”和“人文主题”的起点。学生完成了一个单元课内学习任务后,需要通过更大量更广阔的阅读继续深入,继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一次一次引导,一本一本阅读,反反复复运用,学生肯定能建起一座坚固的“核心素养”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