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绞胎瓷的审美创作
2020-05-11柴战柱
摘要:陶瓷是中国古代发明之一,她用特有的语言贯穿和见证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陶瓷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她在时间上联系着远古与现世,在空间上沟通着不同民族和国度,她是一种特殊的世界语言。陶瓷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她不仅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蕴含着人们的精神和文化,是人们审美情趣和时代风尚的融铸。中国陶瓷给人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感受更是难以言尽,她用千姿百态、万般风情描绘着人們的生活憧憬、高尚情操,她的美感会让你流连忘返……
关键词:绞胎瓷;审美创作;创作思想;纹饰装饰
绞胎瓷亦称“透花瓷”,是陶瓷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她表里如一,内外相通,一胎一面,不可复制,蕴含着对和谐统一、诚实守信的美好向往。她的主要特点是坯胎内外花纹相联,变幻无穷,古朴典雅,内涵丰富,意味深长。
在恢复古代当阳峪瓷窑的绞胎、绞釉、剔花、刻花艺术后,陶瓷艺人们为寻求绞胎瓷的不断发展,结合了科技和多种艺术以达到技术和艺术上的突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促使绞胎瓷的审美创作逐渐进入佳境。
绞胎瓷是虚实结合的艺术品,不仅体现在是泥土与火相结合的形式上,也体现在瓷器与创作者的心灵相融合的内容上。每一件绞胎瓷作品都是陶瓷艺人心理映射的产物,它蕴含着创作者的审美情趣与文化修养。从无到有的过程,一件作品能否成为艺术品,考验着陶瓷艺人审美外化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造型的设计;纹饰的装饰;釉饰的装饰三个方面。
在谈论上述三方面以前,应该先简单介绍一下原料的选择,尽管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属于创作的阶段,但对其的发展也会影响作品创作的效果。作为立体的民族文化载体,绞胎瓷原料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性阶段。古代的陶瓷艺人选用的是天然色泥,在现代,人们利用科技成功研制出了人工合成色泥,找出了色泥的最佳配方,配制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多达十几种的颜色。突破了古代颜色比较单一和只凭陶瓷艺人直觉经验的状况,提高了产品的成功率与创作丰富的可能性。同时,面对色泥颜色上的突破,这种丰富性也考验着创作者在色彩搭配方面的审美表现。
一、造型设计之美
中国自古就有“以象明意”的审美传统,绞胎瓷作为一种审美意象的存在,其造型设计的背后是创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思想。《中国绞胎瓷》一书中写道:“传统的造型有的学者和陶艺家总结为三个字,即‘甲、申、由”来表达,当代陶艺家重在用夸张、抽象、意象和符号元素来表达艺术语言。我更倾向将传统的造型和现代陶艺造型相融合,陶瓷语言从造型、装饰、纹饰元素的综合表达,发出自己的心声,表现创作者的情感,体现创作的思想。”其实传统与现代的造型,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即使现代艺术是以反抗传统艺术的姿态出场,但也只是形式上的反抗,本质上两者都是“明意”的表现。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的现代艺术是一种对传统艺术的变相继承,中国的古代艺术强调写意,偏重“意象”、“意境”的营造,这与现代艺术其实有一种“家族相似性”的联系。所以,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表达方式并没有使中国的艺术失真,在保留中国所特有的声音的前提下,这种做法是促进中国化艺术发展的一种途径。
造型语言艺术的这种多元化,是艺术本身的需求,同时也是创作者寻找自我表达方式的显现。在强调个性化的艺术氛围中,绞胎瓷的造型设计也越来越多样化。按照艺术的心理学分类法把之归纳为八大类型:写实性造型;寓意性造型;几何形造型;组合式造型;异向化造型;元素符号造型;传统器造型;仿物类造型。
上述八类造型设计都是陶艺家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当下的造型设计,与传统的相比,都有所突破。
在种类上,现在的绞胎瓷突破了古时比较单一的状况,更加多样化。总之,现代艺术所凸显的个性化表达促使造型设计更趋于变化,形成多样化的局势。同时,这种个性化的表达也解放了泥土可塑性的能力,避免其陷入单调的封闭性当中。
在风格上拓宽了传统绞胎瓷造型以阴柔特性为主的形式。比如瓷韵系列作品:三角花器(图1)、四方花器(图2)等。在变化中求平衡,在角棱上求锐气,具有阳刚之美,极富有现代化的气息,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
在功能上,如今的绞胎瓷突破了古时以实用性为主的形式,有的作品富有纯粹的艺术性。这并不是说古时的造型设计不具有艺术性,但艺术性还依附于实用性,没有完全独立出来。有的艺术性独立出来的作品,也是写实性的,而且数量极少,没有形成规模。这种富有艺术性的作品是最能够体现出创作者的审美综合能力,不仅要具有文化修养的素质,还要具有再创造的联想能力,这两者的结合能够产生出富有价值的艺术品。比如柴战柱的作品《中华龙》(图3),其造型犹如一个如意,这两者具有形式上的相似性,基本造型都是“S”形,对于这类曲线,荷加斯曾在《美的分析》中得出“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的结论。像“S”形这样的线条由于自身的形态能够引起感官的刺激从而激发想象力,它的多样性和表现力使得人产生心灵上的愉悦。《中华龙》流畅的蛇形线条,在平滑中又具有几何的变化,把龙的形象进行化繁入简的处理,具有写意性,龙身体的柔软度以及龙的威严都呈现了出来,背部弓形的力度凸显出龙的动态,可谓动静结合,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动静、刚柔相生,再加上行云流水的自然纹,如玉的质感,呈现出“气韵生动”的姿态,使得这件作品更加具有艺术的美感,能够使观赏者感受到形式之美,“应目会心”进入到一个自由的审美心胸的状态,超越时空的限制。想象力在这种自由的状态之下运动,使观赏者产生心灵的愉悦。如意与龙在内容上也具有相似性,两者都是中国化的元素符号,积淀着传统文化的韵味,富含文化底蕴之美,并且两者都有“权势”的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都是吉祥之物。所以,《中华龙》这一作品具有形式之美与内容之美的统一。创作者把龙的外形做成如意的造型,这是一种再创造的联想能力,使《中华龙》在远观和近观中呈现两种不同的形态,具有观赏角度的流动性和形式的二重性,这与其他艺术作品相区别,让人“迁想妙得”、“澄怀味象”,在形式之美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中华龙》本身也达到了“非目的的合目的性”。像这类的作品就不具备实用性,而是纯粹审美的对象,它更多指向的是观赏者乃至一个民族的心灵,具有艺术与文化的双重价值。
二、纹饰装饰之美
在绞胎瓷自然纹的创作中,自然韵律美、偶然天成美、色彩景幻美,是他的基本美学特点,自然纹的美学表达就创作而言是不够的。它需要有一些独特的装饰技法运用来提高表达效果,在自然纹中镶上几处几何纹,使得整体富有变化而具有視觉上的冲击力,现代与传统纹饰的结合使绞胎瓷器别有一番韵味。在创作实践中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小胜大的点彩飞花。
有时感觉到表达形式单一,也感觉到层次厚度不够,或色彩不足等的审美缺失,解决这类情况就是在创作中选用高温颜色釉,在喷透明釉前点彩作品,有的釉色配方能表达彩色晶体花纹效果更好。我们常称之为以小胜大的点彩飞花,提高装饰的艺术表现力,在自然纹中另开新貌。
(2)意到神会的彩晕增色。
自然纹装饰中增加彩晕增色的技法,确有意到神会的色彩效果,釉下添彩,增加了色彩的效果,补充了绞胎瓷自然纹的色彩单一和灿烂不足的遗憾。意到神会的彩晕增色是提高作品色彩感染力和丰富作品色彩空间的好办法。
(3)异彩纷呈的镶嵌茜色。
有时自然纹本身的表达不足以达到作品的审美要求,采用其它纹饰的表现形式,如菊花纹、山花纹、树叶纹、吉祥纹等,将其采用镶嵌茜色的办法补充到自然纹中来,通过这种再创作,补充装饰的技法特点,来丰富作品的装饰形式,达到另类艺术美学装饰的目的,实现作品的审美需求。
(4)纤巧仙工的纹饰贴花。
这种方法也是对自然纹装饰创作中的补充和丰富,也是创作中的技法手段,实际纹饰贴花在唐宋时期就有运用,采用局部纹饰贴花的形式创作绞胎艺术瓷自然纹作品,更能体现绞胎瓷的纤巧仙工技法特点。
(5)出神入化的镂空浮雕。
这类作品在自然纹为特征的作品中比较常见,创作的高手可依据自然纹的纹路变化找到创作点,将镂空或浮雕的技法非常巧妙的融入到作品中,形成有机整体,这类作品才能有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
(6)画龙点睛的彩釉瓷绘。
自然纹的作品出窑后,采用釉上彩瓷绘的技法,画龙点睛的局部彩绘形式,山水、人物、花卉、动物等都是创作的内容,恰到好处地二次创作,神来之笔就可以成就传世之作,这需要有较高的构图绘画功底和独特的审美眼力。
(7)雅趣妙生的捏雕装饰。
这也是锦上添花的技法特点,在自然纹作品上添加一捏雕的吉兽,补充一小蜗牛,都有不凡的装饰效果。雅趣妙生是对这一系列作品最恰当的地比喻和描述。
绞胎瓷的创作是一条“汲古创新”的路,这条路还要继续走下去,我认为绞胎瓷创新应从技法创新、工艺创新,装饰,设计创新四个方面来发展,以地域性陶艺的风格,独树一帜,才能赢得收藏家的喜爱。设计创新是今后陶瓷艺术发展的永恒话题,时代在变,人们居位活动场所的环境在变,人们的审美观也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设计创新的关键在于陶瓷艺术造型设计人才创作出独具个性的陶瓷艺术作品,这需要培养,更需要去发现,相信在今后,我们也会创作出更多有价值和时代意义的绞胎瓷作品。
参考文献:
[1]葛咏焕.绞胎装饰工艺美在现代陶艺中的延伸与表现[D].西北大学,2018.
[2]汪莉玲.绞胎瓷装饰的艺术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18.
[3]徐海涛,项晓乐.焦作古陶瓷设计美学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02):32-34+54.
[4]杨贵金.中国绞胎艺术瓷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04 (01):14-16.
作者简介:柴战柱,男,1964年出生,河南省焦作市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地理标志产品当阳峪绞胎瓷行业标准制定起草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中国传统工艺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河南省劳动模范、中原大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