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作用与方向
2020-05-11徐春雷
摘要:在信息时代,借助数字化,文化遺产能够更便捷地走进人们的生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韵味。我省是文化大省,发挥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和传播作用,应率先建立系统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信息库和新媒体传播平台,是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具备“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三个的特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能够提升安全作用、扩大交流作用、增强大众化作用和增进环保作用。
当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数字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要发挥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和传播作用,必须完成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复合型网络人才的培育,建立起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构建全面的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平台。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将突破记录、模拟的单一模式,扩大文化遗产的增值空间,使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文化艺术价值,使文化遗产的内涵成为有价值的载体,成为文化立省的兮兮源泉。
关键词: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作用;方向
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民族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映,生动展现了民族的风俗特色。当前,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较大的改变。在信息时代,借助数字化,文化遗产能够更便捷地走进人们的生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韵味,而不再仅仅是存在于研究性文献中。我省是文化大省,发挥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和传播作用,应率先建立系统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信息库和新媒体传播平台,是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方向。
一、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特征与意义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来保护文化遗产,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智能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基础,确保文化遗产生命力的一种实践。它具备“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三个特征。“移动化”是指信息的发送与获取不受地点的限制,人们可以在任何地点发出或者接收到所需的信息;“碎片化”则是指信息的发送与获取不受时间的限制,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信息的传播;“社交化”是指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双方是可互动的,这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体的信息接收者处于被动地位的情况,使信息传播的双方地位到达了一个平等的位置。
文化遗产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它反映了历史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见证。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遗存,它包括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精华,在塑造民族精神、提高国家实力、促进国际交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仅将文化遗产的保护理解为减轻损耗、延缓蜕化、定时修复、复原保护等,对充分挖掘其展现、传承民族价值和意识的文化使命是远远不足的。只有提升文化遗产内涵的创意附加值、增强文化产品的历史和民族属性,才能充分借助数字全球化传播的契机,使文化遗产成为当下乃至未来富有生命活力的文化部分。
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作用
数字化技术和艺术为公共交流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最大限度地实现人际沟通,多重维度传播,有利于聚合最新科技和社会潮流,使文化遗产的承载和传达更为形象和生动。充分利用新媒体互动、虚拟、合成、增强现实等功能,赋予文化遗产时代生命力,延续其作为文化经典的示范意义,将文化遗产与数字化有机、双向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更符合时代审美期待的新的民族文化精品,使文化遗产的内涵成为流动性、传播性、生长性的价值载体,使东方文化获得更广泛的世界影响力。
(一)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能够提升安全作用。应该说,不论我们怎么保护,随着岁月的流逝,文化遗产都会被损坏或者遗失。但是数字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能更好地通过整理、收集、记录等方式保存文化遗产的信息,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方式所不能达到的展示要求与保真效果,更为安全和长久地保存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能够扩大交流作用。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播交流而言,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相对于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更能起到扩大和辐射作用。数字技术传播速度的快捷程度使文化传播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传遍世界,还可以将文化遗产传播的内容从表面化、模式化、边缘化向深度推广。
(三)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能够增强大众化作用。人民群众知识有高低,分工有不同,但数字化的平台可以让我们不出家门,只要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就能走近文化遗产,目睹文化遗产的尊容,且不受时间、地点、财力、体力等条件限制,使文化遗产变得容易接近,真正成为大众的文化遗产。再者,数字信息的网络传播及现代软件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探索文化遗产,激发和培养他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力。
(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能够增进环保作用。现在,“网上清明”“网上祭祀”很流行,不仅省去车马劳顿,还减少烟熏缭绕烧纸的环境污染。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修复与重建需要耗费大量木材、石材等自然环保材料的资源,造成对自然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浪费。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通过数字技术修复和还原文化遗产,虽然也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但它不用消耗林木、石材等自然环保资源,这种可持续的资源使用方式也代表着人类社会未来资源利用发展的走向。
三、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方向
当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数字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要发挥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和传播作用,必须完成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复合型网络人才的培育,建立起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构建全面的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平台,这是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根本方向。
(一)要培育复合型文化遗产保护网络人才。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对人才的需求是一种跨越文化遗产保护和数字化技术的复合需求,要求大量知识和技能更为复合的人才加入进来,因此,要培养一批既懂文化遗产保护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起结构更为优化、体系更加完整的工作团队。要有熟悉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具有创意思维、拥有创作经验、具备数字技术常识与意识的创作型人才;要有理解概念设计,掌握一定的文博知识,具备娴熟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将艺术设计思维同技术实现紧密结合的制作人才;还需要既具有前瞻性眼光、深度理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又具备顶层设计能力、掌握人才资源和内容资源、理解新技术新概念、深谙文化市场运作的新型管理人才。这就要从当前文化遗产保护队伍中,挖掘培养成熟练运用数字化、互联网、新媒体的人才,还能够从数字化人才中,发现具有爱好文化遗产保护特长,或选拔培养能够学习、掌握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人才,形成复合型人才,不仅有助于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效果,也可以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
(二)要建立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使得我省文化遗产存在与表现形式多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具有各自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资源。因此,应建立特色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体系,反映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通过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体系建构,确保能够将我省的文化生态资源进行完整、系统地保护、传承和传播。
借助今天的数字化技术条件,对所有的遗存和资源进行全面的调研、收集、整理,建立若干个专题信息库、图片库、数据库、信息库、人物库等等,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数字化分类处理,并制作成可视化的虚拟产品,对文化遗产数据的转换、再现和复原,实现文化遗产的共享和可再生的数字形态,从而进一步推动多元化运用、数字化储存、网络化传播,将我省丰富的文化遗产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三)要构建全面的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平台。在数字化技术下,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网页等形式载体以及微博、微信、APP等技术载体等多元化的呈现形态,都使得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展示和传播形态更加立体、丰富、多元,从而争取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拥趸和粉丝。
在数字化形态下,我省文化遗产保护要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相适应,在源源不断的创建出“关系链接”,进行整合包装。通过数字化的综合运用,结合多方面的整合各种多媒体信息,采用视频、音频、图文的形式,搭建立体的新媒体视觉传播平台。公众在平台上可以对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进行查阅、浏览,让更多的人对文化遗产实现资源共享,将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者、研究者、传播者、爱好者等分散着的力量拧成了一股绳。同时,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平台。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验室平台,鼓励积极申报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以项目立项的形式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处理。还要加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国际合作,建立一种公共性、开放性、互动性的国际对话与交流机制,通过定期的技术交流与对话,加深中外技术互补,促进双方在技术领域持续、深入、全面的合作与发展。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将突破记录、模拟的单一模式,注重传承与创新,以再生性、發展性、创造性的姿态把握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乃至未来的延展,激活文化遗产自身的生命力,扩大文化遗产的增值空间,使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文化艺术价值,创造出更符合时代审美期待的新的民族文化精品,使文化遗产的内涵成为传播性、生长性的价值载体,成为文化立省的兮兮源泉。
作者简介:徐春雷,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