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遇见水谷宋陶

2020-05-11黄忠美

西部散文选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窑址陶器印花

黄忠美

绵延不息的窑火,在富川朝东水谷窑场熊熊燃烧。从燃烧中,涅槃重生,烧铸成水谷宋窑悠久厚重的陶瓷文化,烧铸成南岭瓷村的亮丽名片。这一切起源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蚌贝村水谷自然村后的一片总面积约两平方公里的岗地。如今,当你站在岗地,目之所及这里草木繁茂,藤蔓葳蕤,水泽土肥。而就在这片普通的土地上却遗存着一处宋代窑址。2015年经过文物专家考证后认为,这里早在宋代就形成了以水谷村为中心的秀水、豪山、马山、石鼓村一带近百处的窑堆。岗地中较为低洼的地带,是窑场的原料产地。

专家们一语,石破天惊。文物工作者从这些窑址上,发掘出许多碗、盏、碟、盅、盘、杯、瓶、钵、盆、坛、炉、盂、罐、砚滴、碾槽、器盖、灰陶兽面纹滴水等陶器。

人们开始对水谷宋代窑址刮目相看。在岭南山国草莽中,竟然有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宋窑。

巍巍都庞岭的西南面下就是曾经腾龙活虎的水谷宋代窑址所在。水谷宋代窑址东南面与城北镇马山窑址相连。而西北面就是碧波荡漾的东山水库。西面为清凌凌流淌的石鼓源河。东北面有潇贺古道与外勾通。秦汉时期,(公元前221至公元前220年)是中国陶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八千多个兵马俑工艺精湛、形态逼真,场面壮观,生动地再现了秦兵剽悍的真实面貌。那极富特色表面刻有龙凤纹和各种画面的空心砖,各种纹饰的瓦当等,把“秦砖汉瓦"推向了一个极致。这条古道把中原先进的制陶技术带到了岭南,带到了水谷窑场。

在千年以前的宋代就有不少的制陶、烧陶工匠云集朝东镇蚌贝村水谷自然村。他们在这荒山野岭,赤身露膊,甩着豆瓣大的汗珠,盘泥修陶。各种瓷胎被一双双勤劳的手放在慢轮上修整,朝东水谷宋代窑址的窑匠们,采用的是轮制拉坯法。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制陶方法。他们坚毅刚强的脸上,显得十分的自信,娴熟地用手把陶胚,分一次性制作完成或分段拼接制成陶器。陶匠们对每一道工序都了然于胸。他们博采众家制作工艺,深纳名窑精湛技艺于腹中。每一道工序都精细操作,圆器的制作细腻讲究,唇部以尖圆唇和方唇为主,尖圆唇的唇面平整圆滑,方唇平直。口部有折沿、侈口、撇口、敞口、直口、敛口、束口、花口等不同形态。侈口器内底多为平底,部分为坦底、圜底、尖圜底,腹壁则主要为弧腹和斜弧腹,少量为圆弧腹和斜直腹,器内底图案种类繁多,有几十种。陶匠们对外腹壁采用旋削修壁,多残留旋削痕,内壁则平滑。力求线条流畅,器形完美。底足则吹圈足为主,少量饼足与卧足。圈足是用工具把炶土挖足而成。足外墙近直,内墙多内斜,足内底多数不规整,细看,有挖足残留痕迹。足口多为平口,足墙较宽,高低不一,呈玉环状,与外腹壁相接处多有切削痕迹。

压印的纹饰是用印模在做好的坯胎上捺印出来的,制作的模式为手制、模制、轮制。其最初的目的是出于防止器物变形,加固陶坯的目的。故早期的印纹陶上多留有布纹、席纹、绳纹的痕迹。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纹样就变得更加丰富、精美。拍印是用阴刻的条形、方格形、几何形的陶或木板拍印在陶坯上。刻划即以木棒等作工具,在陶坯上直接划出弦纹、几何纹、点状纹,其中的弦纹是当时较为常用的一种纹饰。

朝东水谷的陶工们训练有素,他们对印花模制作比较讲究,种类繁多,布局严谨,采用阴文单线深刻,陶壁为绕壁刻花、底有印圈,印圈内刻花或素装,壁和底纹样普遍不一致。印花主要装饰在碗、盘、碟、盏等器的内底、内壁之上。内底往往有大小不一的圆形印圈,花纹布局对称和谐,一般为等分或三分、四分、六分或八分格。印花题材有植物、动物及文字。或者是这些题材的组合。多以植物花卉为主。常见植物有莲花、菊花、水草等。又以折枝、缠枝、或出水荷花多见,动物以游鱼为主,有少量的蜻蜒、蝴蝶、虾、鲵鱼、花鸟等。依据不同器物内底形制制作不同形状的印花模,有大平底、小平底、圜底、尖圜底之分。花纹在器内的分布面积也大小不一。花纹图案有的夸张、变形,夸张中彰显奇思妙想,变形中见统一和谐。有的却简化到廖廖数笔,有的图案却又重复而不累赘,充分表现了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水谷宋窑的陶匠制造陶器对天人合一,自然与生命和睦相处的认知和把握。在陶艺上匠工们追求的是一种雍容而不失华丽,质朴而不失内敛的审美效果。

碗盘类内底较平坦者,多印出水芙蓉等图案。内壁底辅以单层莲瓣或重回纹做边纹,花纹分布面积大,内圜底碗心印圈内多印朵菊、莲蓬或素装,内壁印花于下半部或近底部,多为莲鱼纹,少见满壁印花。碗盘内还常见内底印单字或朵花、花纹、鱼等。内底配以各式小朵菊。碟盘内底多印双鱼。刻划技法主要见于壶瓶类,多刻花草、弦纹,部分碗外壁刻上菊瓣等。

朝东水谷宋窑制出的陶碗内底主要以平底为主。少量碗底为圜底和坦底为主。碗、碟、盏、盘绝大多数为玉环状圈足,部分挖足较浅,内底中心留有小圆饼突起,形成环日状足,而碟盅类器饼足器地例高。

那些刚刚做成的陶胎,就像刚刚剪掉脐带的婴儿。他们像呵护婴儿般地在陶胎上拍上印纹。一排排轮制拉坯法做成的陶器胚胎整整齐齐堆满窑坊,准备接受一千多度的泥与火的涅槃。窑匠们在进窑前,在高岭土神、窑神菩萨面前燃了香纸,供了清酌时馐,割了雄鸡。乞求神灵保佑,烧制出好的陶器。

制陶、烧陶工匠再把那质朴、灰头土脸的陶器小心翼翼地装在马蹄窑、馒头窑、葫芦窑、鸭蛋窑、龙窑……这个汉子烧制的是馒头窑。夏代出现了用馒头窑烧制陶器。馒头窑的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点火后,火焰自火膛先喷至窑顶,再倒向窑底。流经坯体,烟气从后墙底部的吸火孔入后墙内的烟囱排出。

汉子的手有力地打,随着火石“嗤”的一声,火光把柴禾或者后来用的煤料点燃。火焰高了起来,“哔哩哔哩"地响,烧窑的汉子一脸的笑靥,用火叉把一团柴禾又抽送进了火膛。火膛是口小底大的袋状坑,燃烧时,空气供应充足,柴草能够充分燃烧。熊熊的火焰沿窑炉底部均匀进入窑室,使窑内温度提高,可以达到一千零五十摄氏度的高温。有多股垂直的火道像一条条火龙通向窑室,最后,烟从窑室顶部的排烟孔悠然自得的排出窑外。烧窑的工匠在单调寂寞的燃火工作中哼着民歌。他的工作非常有意义,小到人们一日三餐用的器皿,大到出口国外的瓷器,都是他们制造出来的呢。外国人不是把中国叫作和瓷器同音的英文“china”吗?这样想着,他每一天烟熏火燎的劳累一下子就煙消云散了。当下一个烧窑的工匠来接他的班时,看见要下班的汉子蓬头垢面,少不了哈哈大笑。

窑里的温度越升越高,排出的烟变成乌黑。又一名烧窑工边烧窑边哼起了民歌“乌烟上天变乌云,陶胚进窑变陶宝……”

当烟雾散尽时,窑匠们开启了窑门。陶胎经窑火的淬砺后的着色和裂变涅槃浑然天成,那光洁如玉的陶器让窑匠们欢呼雀跃。

朝东水谷宋窑烧出的陶瓷,多呈青灰色、灰白色,或因生烧等原因而呈姜黄,砖红等不同颜色。从收集的陶瓷残片仔细观察,我发现陶胚内含较多细沙,较紧密,烧结良好,局部可见孔隙或气泡,胎壁总体较薄,厚度普遍为0.3至0.6厘米之间。玲珑剔透的陶器,让多少王公贵族神痴心醉,让多少海外商贩为之倾倒。

朝东水谷宋窑烧制的陶瓷,按外观颜色分类,装饰的釉有青釉、褐(酱)粙、乳白釉、黑釉、绿釉、窑变釉等类别。但多以青釉为主,有翠青、青灰、青黄、青褐等色泽之分。有的青釉玻璃质感较强,光润透亮。釉层普遍较薄,器外壁稀薄透明陶器可见拉坯旋痕,釉面有细小冰裂。

施釉方法主要采用浸、荡、刷等方法,以浸釉为主,陶器内多为满釉,器外多半粙不及底,部分器盖、缸、罐不施釉或局部刷薄釉。

朝东水谷宋窑的装饰技法可分为胎饰、彩饰、釉饰三种。也有三种技法综合使用的情况。多以胎饰技法最为常见。有印花、刻划、按压、锥戳、堆塑等手法,又以印花为主,碗、盘、盏等圆器内多有不同印花纹。

朝东水谷窑址的器形、印花装饰及支钉间隔叠烧法,与广西永福窑、藤县中和窑、湖南江永允山窑、江西吉州窑等一些印花和彩饰为主要特征的南宋至元代时期窑址近似,此外水谷窑址中还可见类似龙泉窑、建窑、耀州窑等南北名窑风格的产品。这类印花和彩釉装饰窑址的兴起,与当时南宋北宋交替之际北方战乱导致大量民众包括工匠南迁所造成的日用陶瓷消费习惯的转变和南北制瓷技术交融有关。或与朝廷大力发展经济,在南方发展陶瓷生产,出口东南亚有关。

水谷窑址的制瓷工艺独领风骚,尚保留着宋代哥窑、汝官窑、定窑、龙泉窑、仿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遗风。是中原文化与南粤文化完美的结合,可与同期著名的景德镇瓷器媲美。某些工艺水平甚至超过了景德镇。

那可是多少王公贵族艳羡的宝贝,那可是多少世人的至爱呀!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心血终于没有白费。窑匠们那制陶、护陶、烧陶、卖陶的艰辛,都溶入了那被世人无比炫耀的宝贝陶瓷里。不少的商贩纷至沓来,他们在水谷附近的集市上贸易,依托潇贺古道把陶器发往各地。

富川朝东水谷宋窑群的发现,具有深远的意义。它表明,富川在宋代,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高级的阶段,手工业也风生水起,富川的瑶胞早在宋代时,就对黏土有了新的认识。富川制陶烧瓷业内部分工明确,拥有了一大批能工巧匠,而在岭南鼎盛一时。成为古代岭南制陶烧瓷业的一个胎记,一个传奇,一部史诗。

如果把潇贺古道比喻成一本线装的古书。那朝东水谷宋窑就是其中令人艳羡的岭南陶瓷文化绝美的一页。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被人们称为“陶瓷之路”的美誉,这里,应该有潇贺古道的功劳,应该有水谷宋窑的功劳。

——選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猜你喜欢

窑址陶器印花
印花派对
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
欢愉印花
寻梦“海丝”:多元参与助推漳州市古窑址保护策略探析
老佛爷的茶碗
辽宁辽阳冮官屯窑址完成考古发掘
印花游戏
印花上装往上爬让清新Flora装扮整个春夏
磁灶窑及其外销执壶的器型特征
北京南苑汉代窑址发掘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