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村富民中彰显党建力量
2020-05-11申兵
申兵
白米镇地处姜堰东郊,总面积54.8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人口4.5万人。2017年12月,我到白米镇任党委书记,到任第一件事就是跑村调研。所有村一遍跑下来,发现状况很不容乐观,不少村存在着“三化”问题。核心功能弱化。村党组织在党员群众中的威信不高,“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干部与群众间仿佛隔了一堵墙。有群众戏言,有的村党组织可以说是“若有若无”。“有”,是村部有几个人上班;“无”,是一年到头下来不知道村干部在忙些啥,也很难见到他们的身影。干部精神退化。村干部担当精神不强,开拓创新意识不够,工作满足于按部就班、满足于应付了事,无激情、无思路、无创举。集体经济虚化。大部分村处于无资源、无项目、无实体的尴尬境地,即便有些收入,也只是靠一些老的厂房出租和鱼塘发包等,多年一个老样子。这样的现状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要求相差甚远,让我心焦发愁!
调研中,我也发现了大安村的典型做法。该村通过构建“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用3年的时间,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由最初的1.5万元跃升到40多万元,有效实现了村民致富、集体增收。镇党委一班人经过深入研究,决定推广“大安模式”——党建引领“村社合一”,正式确定为2019年度白米镇基層党建“书记项目”,并组建专班,合力推进。在推进过程中,我们重点抓了三个方面,即定模式、筹资金、找产业。
第一,“定模式”,着力解决“事由谁来办”的问题。发挥村组织的引领功能,扎实推进村“两委”与合作社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着力将村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合作社的发展优势;压实村干部的主体责任,镇级层面研究制定《推行党建引领村社合一模式的指导意见》,明确镇党委在对村综合考核中,合作社发展占5%权重,以及村干部参股可以分红、参加劳动同工同酬等规定,推动村干部主动作为;彰显村党员的先锋作用,积极整合市场、技术、人才等各方资源,注重吸纳社会能人、“一懂两爱”型乡土人才加入,着力组建产业党建联盟,推动合作社做大做强。
第二,“筹资金”,着力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按照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思路,村集体主投,“两委”班子成员领投,吸收党员、企业主、群众等跟投,引导普通村民、贫困户以土地流转经营权等参投,着力解决项目启动资金的问题。以大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大安经济合作社出资150万,村“两委”每个村干部入股3万元,后备干部1万,共19万,党员、群众、企业主入股10万元。150万元中,为大安村丧失劳动能力的47个贫困户67人每人配股3000元,共20.1万元,享有分红权,但不享有所有权和处置权。
第三,“找产业”,着力解决“路往哪里走”的问题。选择产业的原则是遵循市场规律,结合自身实际,倡导“两条腿走路”。一条“腿”,围绕大安村现有的芦笋种植项目,打造一镇一品,形成规模效应,重点在通扬河以南、适合芦笋生长的沙土地区复制推广。下一步还将探索芦笋茶、芦笋饮料、芦笋食品等深加工项目,提高产品附加值。另一条“腿”,鼓励因地制宜,在党建引领“村社合一”模式下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产业项目。目前,各村通过实践已形成“服务外包”“资产经营”“投资收益”“高效农业”等类型,比如白米、蛙庄、杭家铺3个村先后成立了劳务公司,承接集镇园区保洁、绿化管护、河面清洁等市场业务;野沐村按照“产权不变、资产保值、收益归村”的模式,经营管理镇农贸市场;和平、孔庄村吸引各方资金投资建设标准厂房用于出租,形成稳定的村集体收入来源。
“书记项目”是抓实基层党建,提升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抓手,也是一个撬动的支点。仔细审视白米镇党建引领“村社合一”的探索实践,有这样几点启示:
抓党建,只有聚焦到“战斗堡垒”上,才能有效发挥引领作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的现状必须改变。我们把党建引领“村社合一”作为“书记项目”,旨在发挥乡镇党委的政治功能和独特优势,领着、推着村级党组织向前跑。实践充分证明,村组织、村干部、村党员均找到了自身的定位,有效形成了镇党委统筹推进、村党组织全力跟进、党员群众并肩奋进的整体联动效应,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抓党建,只有聚焦到“矛盾症结”上,才能有效破解发展难题。纳入为“书记项目”的,一般都是一个区域内最难啃的“硬骨头”,也是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必须攻下的“拦路虎”。对白米镇来说,当前最为紧要的是脱贫攻坚,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党建引领“村社合一”成为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实践中,通过“定模式”“筹资金”“找产业”等一系列举措,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赶、盯着问题改,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也充分证明,只有把化解难题与抓实党建紧密结合起来,党建工作才有战斗力、创造力。
抓党建,只有聚焦到“群众诉求”上,才能有效得到群众支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我们抓实党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我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群众家门口开展了党建引领“村社合一”项目,群众只要愿意,均可通过参股、土地入股、为贫困户配置股权等方式参与进来。截止目前,全镇17个村均成立了合作社,预计今年平均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多万元,为群众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就业岗位720多个,平均增收1.3万多元,带动300多个贫困户脱贫。实践充分证明,抓党建只有抓到群众心坎上,党建工作才能获得最广泛的支持,也才能拥有最长久的生命力。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姜堰区白米镇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李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