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篇大文章”

2020-05-11陈晖

四川党的建设 2020年8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陈晖

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理解成渝地区的历史机遇?如何科学把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方向路径,加快形成省级层面系统的顶层设计?如何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4月7日下午,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了四川省第十届政协副主席解洪。

全面深刻认识新时代的历史机遇

记者:您作为参与者和见证人,请谈谈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历程?

解洪:成渝地区自古以来历史同脉、文化同源,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区域早已存在。在2000年左右,随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相继建立,川渝两地政界、学界开始筹划作为经济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路径。2006年,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出台,正式提出建设成渝经济区;2011年5月,国务院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从概念走向现实,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现的是国家对成渝地区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突出中心城市统筹协调和引领带动的内在规律。

記者: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促进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战略之举,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理解成渝地区的历史机遇?

解洪:在中国区域经济版图中,成渝地区一直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板块。纵览整个西部地区,相邻200多公里的特大型城市只有成都、重庆,加之以这两大城市为核心所组成的若干城市群落和经济板块,拥有超1亿人口和近6万亿元经济总量,在国家经济地理中具有难以替代的战略地位。中央在经济发展新阶段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谋划,深刻把握了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变化大势,是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战略之举,意义非常深远。就战略层面而言,我认为成渝地区的历史机遇有以下四点值得考虑。

第一,面向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东西互济”战略。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也在不断加速推进。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而这些战略都位于东部地区。东部已经“动”起来了,西部该如何引领?如何面对新的要求?因此,中央在大的战略格局下,对西部地区,尤其是潜力巨大的成渝地区就更要加快培育竞争的新优势,与东部地区一道更好地参与国际开放合作发展。

第二,应对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的“内外联动”战略。当前,中国经济全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维度和更强劲的新动力源。地处不沿边、不靠海的深远内陆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将充分开发内需动能和全方位开展国际合作有机结合起来,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特别是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下,我们更要把中国的经济抓好,把中国区域发展抓实,在扩大有效内需的基础上,不仅要向东开放,更要发力向西开放、向南开放,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第三,强化“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承转枢纽”战略。在立足“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和新一轮国家西部开发开放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下,成渝地区作为内陆腹地的区位条件得以重塑,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也显著增强。成渝地区要主动担当引领西部地区发展和探索内陆开放新模式的重任,打通“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关键节点,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第四,推动成渝地区加快发展的“跨越赶超”战略。当前,成渝地区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我们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把中央的部署落实到成渝地区的整体发展中去,再通过成渝地区的整体发展融入国家的发展全局当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各个经济板块的比较优势,增强政策协调和规划衔接,优化区域功能布局,推动区域城乡协调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使成渝地区自身也得到一次飞跃,一个大的跨越。

总之,在全球经济面临大变局的背景之下,中国经济正在谋划一个大的布局。这个布局就是要使我们各个区域的发展更具竞争性、协调性和创新性。这是历史赋予成渝地区的一个机遇、也是一个重任,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中央这篇战略布局的大文章做好。特别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需要我们在既有目标基础上更加着眼于新的挑战和变化,攻坚克难,化危为机,把挑战变成一次特殊的发展机遇,把中国的事情做好,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做好,把内陆地区开发开放与深化改革做好,通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来赢得新的辉煌。在这其中,成渝地区就更应有一种特殊的使命感。

构建治国理政新战略的大格局

记者:如何科学把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方向路径,加快形成省级层面系统的顶层设计,把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置于国家战略全局来统筹谋划和实施,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战略推进格局?

解洪: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大格局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抢抓机遇,直面挑战,立足发展新阶段,把开发和开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创新的大开发,带动对外开放的有效扩大,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全方位的大开放,倒逼发展改革的深化,促进大开发的深入实施。在开发开放的深度结合当中,共同构建点、线、面协调互动的空间推进格局。在这里,我用“扇形”形象地刻画成渝地区需要统筹做好的开发开放空间。

首先是立足大开发,构建两个“内联”的扇形开发格局。以成都和重庆这两大国家中心城市为扇柄,成渝两地间的交通轴线和经济走廊作为扇骨,中间分布的重点城市共同构成扇面,进而构建中心引领、轴带延伸和多点支撑的网格化空间格局,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其次是面向大开放,构建两个“外展”的扇形开放格局。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一个整体,形成更为厚重的扇柄,一面携领西部地区,形成向西、向南的扇形开放格局;一面融入中、东部地区,形成向东的扇形开放格局。我们要重点发挥好扇柄的起承转合、辐射带动作用,以区域合作搭建好坚实的扇形轮廓,装配上各具功能、亮点纷呈的扇面,做到点、线、面有机整合,使成渝地区形成对外开放合作的有机空间整体以及各有侧重的对外开放基地,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就能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去开展好国际经贸和产能合作。

记者:您提到成渝地区开发开放的“扇形”格局,形象地把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展现了出来,如何推进这一战略格局落地落实?

解洪:面对大开发与大开放的“扇形”格局,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其一,要注意解决好产业空间和功能的优化配置,做到扇骨有内容、轮廓有支撑。其二,要做好城市空间和功能的优化配置。双城经济圈不仅仅包括成都和重庆,还包括四川的其他十多个城市,是一体化城市群的概念。其三,要做好生态空间和功能的优化配置。双城经济圈不仅仅要关注经济发展,还包括关注绿色生态空间。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挑战人类底线,全球携手应对疫情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要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生物多样性的问题。其四,要做好人文社会空间和功能的优化配置。双城经济圈最终是要把更多的人集聚、集中,要考虑人文环境是否宜居、宜业,是否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以及能否形成具备国家观念和世界眼光、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其五,要做好开放空间和功能的优化配置,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

如果把这五点做好了,中央的总体战略就能在成渝地区得到更好地落地实施,地方和区域的重大探索实践也能够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唱好“双城记”    推进一体化发展

记者:3月17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如何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統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

解洪:第一,要深刻把握和领会中央的战略意图。紧跟中央在新时期发展的战略部署,做好各方面的统筹谋划。要做好基础工作,在两地合作不断深化、实化的进程中,融入国家大战略中去奋力作为。第二,要搞好体制和机制的顶层设计。紧扣全面改革创新的要求,共同设计有利于合作开展的制度框架和制定更具超前性和操作性的政策体系,实现在体制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在机制上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第三,要统筹建设重大领域的发展合作平台。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和衷共济,把“拔河效应”变为“相扑效应”,实现合作共赢。第四,要统筹做好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注重内生动能的转换和外向开放的拓展,共同抓好外向开放水平和能力的提升。第五,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新文化。树立大文化观,培育开放包容、与成渝经济圈发展相适应的新文化体系,重塑双城经济圈的整体形象。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成渝地区的发展既充满机遇,也存在挑战。我们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促进川渝两地通力协作,发挥成都、重庆作为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双城经济圈规划编制实施,加强交通、产业、城镇化、环保以及民生政策对接,携手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录音整理/杨浈浈) (责编/裴佩)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双城和一周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