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时期农村环境教育的困境及出路
2020-05-11马芮
马芮
环境教育作为推动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于环保意识薄弱、环境污染严重、教育资源短缺的农村地区尤为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环境教育面临的困境,探讨了在农村开展系统性环境教育的具体策略。
1、农村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4亿人口中将近9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多数人的健康与安全。新时期,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提速,以生产生活垃圾直排、废弃物堆放和生态环境资源退化等为主要特征的环境污染问题呈逐年恶化态势,不仅严重危害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更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保护环境,教育先行。环境教育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教育事业共同的重要议题。环境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鉴于城乡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差距,农村环境教育基础更显薄弱,正是环境教育亟待攻克的难点与重点。农村环境教育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大局,能否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障农民环境利益都离不开环境教育的助力。
2、农村环境教育面临的困境
(1)經费投入不足、宣传力度有限
受制于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因素,农村地区更注重短线回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即便周遭环境受到破坏,只要经济收入有所提升,多数农民就会选择默许,不少农民环保意识淡薄认为环境污染与己无关,保护环境就是政府的事情。归纳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政府在农村环境教育的投入和宣传上远远落后于城市,缺乏专项资金来保障农村环境教育的普及率,基层干部也没有主动作为自觉化身环境宣传教育的“先锋军”,这种现象若持续存在势必会导致农村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
(2)专业教师缺乏、课程设置单一
农村环境教育主要由中小学教师组织负责,他们中多数人没有接受过环境教育的系统培训,加上农村中小学校对环境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高,认为环境教育无关升学率,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较少安排环境教育课程。除此之外,环境教育硬件设施短缺,课程设置形式单一,学生多是被动接受,并没有充分利用农村特殊的“在环境中教育”的便利条件,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农村环境教育的质量。
(3)与生产相脱节、科技转化不强
环境教育理论和环境生产实践完美结合才能开展农村环境教育正确的打开方式。现阶段,农村环境教育依旧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轻转化的现象,尤其没有与清洁生产、资源优化、循环利用等环节密切结合,环境教育存在急需填补的板块。
3、农村环境教育应对的措施
农村环境问题形势严峻绝非一日之寒,需久久为功、多管齐下方能治理。环境教育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发挥着巨大的指引作用,认真梳理农村环境教育面临的困境,结合农村实际,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寻求出路。
(1)加大农村环境教育的资金投入和宣传力度
环境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社会公益事业,在资金支持方面,国家应适当给予农村地区资金倾斜,并在公共财政支出中设立保障农村环境教育的专项资金,结合地方实际,拓宽融资渠道,形成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地方支持为辅,民间资本参与的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为提高农村环境教育质量提供资金保障。
在宣传动员方面,我们可以根据农村不同对象编写适用的宣传品,制定不同形式的环境素养提升计划。不定期邀请环保领域专家就村民生活生产关系密切的环境污染案例进行通俗易懂的剖析,经常举办参与性强的环保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电影、文艺演出等,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保护环境的意愿,从根植环保观念入手,共同建设低碳农村。
(2)壮大农村环境教育的师资队伍和技术力量
学校作为开展农村环境教育的主战场作用关键,农村中小学各级领导和教师要自觉提升对环境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环保教育与日常教育的渗透结合,树立科学的生态教育观。
相关部门也要筹资金、想办法扩充农村中小学教育师资队伍和教学辅助硬件,积极开展专项环境教育培训,帮助他们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除注重课堂渗透教育外,也要定期组织学生到污染的田间地头现场走访、实地考察,增强保护环境责任感和使命感。
(3)提高农村环境教育与农业生产的关联和转化
农村环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推动广大村民在认识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与环境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更帮助村民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提高生产、持续发展。
农村环境教育要紧扣并服务农业生产,通过推广农业先进技术,理论教育结合生产实践,控制农业污染、增加农业产量、保障农业质量,推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农业良性循环发展又将带动一批生态户、生态村、生态镇的建设,通过打造农村生态旅游、环境科普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进
(作者单位:110161辽宁省生态环境保护科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