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下的血浓于水

2020-05-11马迪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血浆抗体小鼠

马迪

血浆疗法是什么?

2020年2月13日,处于疫情旋涡中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医院正开展康复病人恢复期血浆的输入,目前已显示出初步效果。”一时之间,“血浆疗法”这个词登上了头条,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无数的疑问:血浆疗法是什么?它的疗效怎么样?能广泛使用吗?会成为这次疫情的转折点吗?

所谓血浆,是指离开血管的全血,在经过抗凝处理后,通过离心沉淀所获得的不含细胞成分的液体,富含血浆蛋白和各种抗体。

说到抗体,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疫苗。那么,血浆疗法与疫苗的区别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疫苗是为健康人准备的,是主动制造抗体的行为,属于“主动免疫”。血浆疗法则是用康复者的血浆来治疗已患病的人,这个过程叫“被动免疫”。

其实人们很早就意识到了康复者不会再被传染,原因一定在他们的血液中。19世纪早期,白喉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烈性传染病。1890年,德国生理学家冯·贝林发现:给健康小鼠注入白喉杆菌后,小鼠因为白喉多数都慢慢死去。但是,把患过白喉却幸存的小鼠的血清注入其他患病小鼠后,这些小鼠也能活过来。于是,推测幸存小鼠的血清中含有某种对抗白喉杆菌的物质,也就是后来的“白喉抗毒素”。贝林凭此杰出贡献获得1901年诺贝尔奖。

在此后的100年间,康复期血浆疗法还广泛用于猩红热、麻疹、黄热病、百日咳等传染病治疗中。像此次疫情中反复被提及和比较的西班牙流感、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病冠状病毒(MERS)、非典型性肺炎(SARS)、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性疾病,都曾使用血浆疗法来挽救重症病人的生命。

在一项对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时期使用康复者血浆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研究中发现,利用康复者血浆治疗可以将重症病例的死亡率降低50%。1995年刚果民主共和国基奎特发生埃博拉疫情期间,8名患者输注了埃博拉患者康复期全血,7名受试者存活,病死率为12.5%,而该流行病的总死亡率为80%。18年前的非典疫情中,多项研究中均观察到康复期血浆治疗的病人临床结局好转。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血浆疗法组死亡风险降低23%。

值得注意的是,血浆疗法历史虽久,但是近五六十年临床上并不常用。只要有其他有效的药物和方法,医生一般都不会选用血浆疗法—它是名副其实的“最后一线希望”,而不是什么万能的“灵丹妙药”。

事实上,每一个被感染的机体,因为个体差异,所产生的抗体也多种多样,甚至可以高达10多种。正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这10多种抗体如果生搬硬套地直接注射到另一个人体内,后果是很难预料的。

研究者發现,新冠病毒的感染入侵是通过病毒表面一种形状类似钉子的“spike蛋白”,与人体肺部上皮细胞表面的一种蛋白质结合,使得病毒进入人体并不断复制、扩张、释放到人体细胞之外,利用同样方式感染其他人。

在康复者的血液中,就发现了这样一种针对spike蛋白的抗体,被称作“中和性抗体”。它能够阻断spike蛋白与人体细胞结合,可谓是“严防死守”,无法进入细胞的病毒会逐渐被人体其他免疫细胞消灭、分解,这是医生们最希望看到的。

而康复者的血浆中,除了“中和性抗体”之外,往往还存在其他多种非中和性抗体,它们对治疗没有太多作用,甚至可能反过来刺激患者的免疫系统引发炎症风暴,加重患者肺部损伤。从这个意义来说,血浆疗法存在一定风险。

目前我们的技术是可以实现对康复患者的抗体测量的。但对抗体进行检测,尤其是中和抗体检测,需要时间和经费做实验。对于公众来说,之所以鼓励康复者在恢复期积极捐献血浆,也是从中进行大量筛选,挑选出中和性抗体含量高、亲和力强的血清来。

在失去病毒刺激的情况下,康复者血液中存在的抗体浓度随着时间不断降低,可能只维持几天、十几天或者几周。最终,这些抗体会“解甲归田”“退隐江湖”,似乎再也找不到踪迹,但免疫系统的记忆反应将一直存在—如果再次接触到同样的病毒,这些可靠的抗体会迅速出击,消灭敌人。

就像这次漫长的疫情一样,我们最终一定会恢复原有的生活节奏,但疫情的记忆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中—它会让我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在战斗中获得成长,全社会更加团结,为类似的事件做好准备,时刻不忘。

猜你喜欢

血浆抗体小鼠
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的临床意义探讨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
小鼠大脑中的“冬眠开关”
肠道细菌改变小鼠更难克服恐惧
全国唯一人源化抗体小鼠 进入药物开发应用阶段
一种用于抗体快速分离的嗜硫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通过饲喂特异性卵黄抗体控制猪肠道疾病(完)
逼中小学生卖血的背后
宠物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