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测评”背景下“变声期”歌唱教学的音乐实践研究

2020-05-11赵楠

祖国 2020年5期
关键词:变声期歌唱教学实践研究

赵楠

摘要:在音乐课程内容中提到,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以及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在“艺术测评”的背景下,初中生恰逢变声期,而歌曲演唱则是作为音乐教学及最终测评最重要的环节。如何引导学生“安全”度过青春期,乐于用歌唱的方式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教师在立足于音乐教材及课堂教学本身的基础上,形成一套更为科学更为有效的音乐教学模式,努力在课堂上通过歌唱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是笔者一直在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艺术测评”   “变声期”   歌唱教学   实践研究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歌曲演唱是其基本内容,也是学生参与度、接受度最高的一种课堂实践活动。歌曲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聆听、欣赏、演唱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累感性经验,培养学生的表现力等综合实践能力。于此同时,在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的双重目标。笔者基于“新课程标准”,基于“艺术测评”的背景,在音乐教学时开始不断思考并探索“变声期”的歌唱教学。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将经历三个不同的时期,人声也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的变化。例如:童声期、变声期、成人期。而在初中阶段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将经历变声期。

变声期指处在12岁-16岁的青少年,男生变声期大约在14-16岁,到18岁可完成;女生大约在13-15岁,最迟到16岁左右。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会出现声带充血、声音沙哑、音域狭窄、发音疲劳、充血水肿等各种变声期的相关问题。变声期的长短因人而异,有的很快结束,有得则长达一年。由于该阶段的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伴随着体内激素的不断增长,声带也在一同生长。男生变化较为明显,其表现为喉结明显变大,声带增长6-10毫米,嗓音从亮脆、稚嫩的童声到出现声带闭合漏气的情况,也就是我们所称为的“公鸭嗓”。“公鸭嗓”的出现是因声带充血胀大,声门形成许多空隙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反映在音乐教学中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演唱部分歌曲时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

有些学生因为不了解其正确的发声方式,在说话甚至是歌曲演唱时音量不可控,扯着脖子歌唱甚至出现喊叫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或多或少的都会对声带造成伤害。作为音乐教师,笔者认为首先应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发声方式,其次应立足课堂教学本身,通过课堂实践,引导学生逐步解决在歌曲教学时容易出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探讨并找寻适合学生的科学用嗓的方法,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变声期。笔者认为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眼教材,关注科学的用嗓方法

(一)合理导入科学发声

在苏教版音乐教材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有关于变声期的相关内容。既: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正确的歌唱口型;唱唱练练的练声曲;喉头声带图;变声期的嗓音保健;介绍民族唱法等。

教材中明确指出演唱者在演唱时应放松身体,小腹收缩,避免大喊大叫。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时因课时紧任务重,往往会不自主的忽略发声练习以及有关变声期科学发声方法的教授。在新授课的过程中,很少会选用练声曲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正值变声期的初始阶段,他们还未完全摆脱童声,在学唱歌曲时有时因唱不上去而直接喊叫。当有些作品不止一段歌词需要反复演唱时,同学们往往在演唱第一遍时劲头十足,到了第二第三遍则明显感觉到“力不从心”。长此以往,歌曲教学不仅抑制了学生演唱歌曲的兴趣,而且导致学生畏难情绪严重,对后期的音乐教学造成不良的影响。音乐教师如何合理使用练声曲导入新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呼吸方法,建立学生对于声音的审美情趣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二)因材施教因曲定调

在苏教版音乐教材中笔者发现,有些作品曲谱中给出的音调不太适合正处于变声期的初中学生。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龙的传人》的音调过于低沉,女生在演唱歌曲时稍显吃力,而男生又容易挤压喉部肌肉,故意压低声音。在基于艺术评测要求的基础上,音乐教师可根据男女生的音色特点,将男女生进行分组演唱。通过因材施教,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正确的发声方法,了解各自的音色特点,树立科学的歌唱审美标准。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桑塔露琪亚》在教唱过程中笔者发现,曲谱上的C大调学生在演唱时因音区过高,歌曲的完成度较差。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演唱音域的基础上,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将作品的伴奏降低或升高,让学生在较为舒适的音区演唱歌曲,并通过聆听、演唱努力找寻唱歌的乐趣。

(三)劳逸结合分层练习

在歌唱教学过程中,教师應当注重学生嗓音的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用嗓,以欣赏聆听为主,以轻声歌唱为主,带领学生体验作品情感,感知音乐情绪。借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设计来增加学生学习歌曲的热情,关注趣动课堂在实际教学中的的开发与应用,让学生在课中学,在学中动,在动中唱。在教唱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歌曲力度的把控,避免学生过度用嗓,还可让学生体验各种演唱形式,尽可能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男生女生在声音的各种差异,在教学时努力做到求同存异,运用分层教学指导学生学唱歌曲。例如:男生多可做一些闭口音的练习。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男生维持喉头的稳定,建立胸腔共鸣为主的共鸣体系。女生在演唱高音时稍显单,大多会出现气虚喉哑的情况,教师通过真假声混声训练,建立以头腔共鸣为主的共鸣体系。

二、着眼校本,重视相关课程的开发和学习

所谓校本课程,是指根据根据学生的需求,各校自行开发的特色性课程。校本课程的出现,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需求。学生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发声器官,针对变声期的嗓音保护等各方面后,打破了学生对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固有思维。教师在学生掌握相关声乐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多的鉴赏民族歌剧、西洋歌剧、音乐剧等艺术形式。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声音,也可让学生自行搜集他们所感兴趣的音乐作品,调动变声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建立合唱社团,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让学生感知合唱的魅力,将科学有效的练声方法贯穿在合唱校本教学中。教师从正确的歌唱状态,气息的正确使用,音区的自如转化,科学的发声技巧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识读、唱读及演唱歌曲的综合能力。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编订校本教材,在给学生范唱的过程,也是与学生交流互助的过程。在本校开展的合唱校本课程中,笔者依照本校学生的学情自主编订了一套系统的练声方法与合唱教程。

以排练俄罗斯民歌《卡林卡》为例。在排练之前,笔者首先让学生了解作品背景,感受俄罗斯民歌的风格特点。其次,让学生分声部进行合唱训练。在排练过程中,笔者发现一部分女生已完成变声期,声音相对比较厚实,可让其担任低声部。男生中绝大部分同学还未,完成变声,也可让其演唱低声部。女声和男生中有一到两个同学声音单纯、稚嫩,仍处于童声,可让其担任领唱,演唱歌曲中最为华彩的部分。在合唱训练时笔者发现,男生普遍都存在挤压喉咙,声音嘶哑甚至在音区转换时容易出现破音等现象。女生的问题则是真假声“泾渭分明”未能达到混声音色,真声太实,喉部肌肉过硬,假声太虚,不够集中。所以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在排练时教师可通过练声曲进行高低音区上下练习,引导学生正确摆放调整舌头、双唇和口的位置和形状,以胸腔共鸣为基础,达到头腔共鸣为主导的共鸣系统,演唱各种元音,进行元音转换。与此同时,教师还需帮助学生克服恐高的心理,树立其信心,努力引导学生在保护声带的同时也能养成科学有效的发声方法,运用系统化的合唱训练,指导学生正确发声科学演唱。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师本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在“艺术测评”的背景下,面对变声期的学生,教师应充分研究变声期青少年生理及心理的双重特点,思考学生在“变声期”有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作为教师能否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歌唱的积极性。例如:增设特色校本课程,改变教学模式等有效手段,让学生能基本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呼吸技巧,从而引导学生乐于参与聆听、演唱、创编、欣赏等音乐实践活动。音乐教师可以通过理论及实践的双重研究,不断优化教学手段,不断变革教学方法,努力提升教学效果,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孙湘棋.初中音乐课歌唱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3]王毅.论中学音乐课中的多声部合唱教学[D].鲁东大学,2014.

[4]孙仲瑜.变声期青少年的歌唱训练的[J].教育科研情况交流,1983,(01).

[5]陈苘.漫谈中学生变声期唱歌教学[J].大众文艺,2009,(08).

(作者单位: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变声期歌唱教学实践研究
青少年变声期怎样保护嗓子?
变声期这般护嗓
论变声期的声乐教学
聆听,让生命如花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如何在歌唱中正确运用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