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别让校园霸凌伤害自己
2020-05-11李丹
李丹
看完电影《少年的你》,你是否也感到悲伤?同时又带着一点温暖。悲伤的是,校园霸凌中没有真正的赢家;
温暖的是,小北对陈念说的那句:“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校园霸凌就在我们身边,你或许是亲历者、受害者、旁观者,无论你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什么,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少年的你不再孤单。以前我跟班上同学相处得挺融洽的,也有几个形影不离的朋友。但慢慢地,因为一些小摩擦,他们开始不那么喜欢我了。
一开始是有人在背后说我坏话,后来演变成当面羞辱、指责和攻击我,给我取各种刺耳的外号,甚至在教室偷拍我的照片,制作成各种丑陋滑稽的表情包,发到班群里,引发群嘲。就连我最要好的几个朋友也“叛变”了。他们开始对我冷嘲热讽,即使有人偶尔私下为我打抱不平,最后也还是站在了我的对立面。
我实在想不明白,朋友之间发生小摩擦是很常见的,而且这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事,怎么最后就只有我一个人来承受这些?
起初被人说这不好那不好的时候,我还会很不服气。但时间长了,我也很难说服自己是值得被喜欢的。也许,我哪里确实出了问题,不然为什么就我被孤立.而其他人都好好的呢?
丹丹:通常,当一个人遭受欺凌,直觉会告诉我们:他肯定有什么问题,大家才会挑中他,否则为什么不是其他人呢?就连被欺凌的人也会不经意地往这个方向思考。但是,我们的直觉就-定是正确的吗?不一定。
试想,一个人究竟得犯多大的错,才理应承受这些“特殊待遇”?这时候你很难自圆其说。即使他犯罪了,也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不是被欺凌。再者,一個健康的人,会以侮辱、伤害他人的方式来取悦自己吗?实际上,真正健康的人不会这样做,因为道德健康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说到底,校园欺凌没有必然存在的理由。
那为什么依然会有这么多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呢?
权力的不对等、对个体差异的不接纳、挫折引发攻击、家庭教育不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等,存在诸多原因。目前,国家、社会和学校都在致力于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文末我们将会从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三个角度,探讨如何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及其带来的影响。
初中时期,班上有个高高瘦瘦的男生,五官长得挺清秀。他声音细尖,再加上性格内敛,不太会跟男生称兄道弟、打打闹闹,很多男生总是当众嘲笑他,说他“扭扭捏捏像个姑娘”。从他身边经过时还会故意撞他一下,然后若无其事地走开。
更夸张的是,有时还会看到一群男生围着他,故作玩笑似的胖揍他。平日里看到他,经常是埋着头,背微曲,走路都很拘谨,很少主动说话,神情总是忧郁。
后来他开始旷课,刚开始是一两天,后来就再也不来了。据说他是不能忍受在校被欺负而转学了,也听说他是因为心理出现了问题,不得不离开。当时,班上关于他的事情传得沸沸扬扬,众说纷纭。时间久了,再也没有人提起他。
三四年过去了,我一直没能忘记他。我曾主动跟他说过几次话,却从未在他受欺负的时候站出来。哪怕随便说点什么都有可能让他少吃点苦头啊!都怪我.我真没用!
丹丹:现在回想起当初,作为旁观者,看到别人受欺负没有勇敢地站出来,你很是自责。仿佛那个同学被迫离校,你也是原因之-。
这时你会有个假设,如果自己该出手时就出手,应该会帮到他。如果真能那样,自然是好事。但不排除你的担护可能会激怒其他人,加重他承受的痛苦,同时给自己招来麻烦;还有可能,那个男生比较好面子,他会觉得别人插手显得自己很无能。
有时候,不作为未必是一件坏事,也避免了有可能带来的再次伤害。要知道,真正犯错的是那些欺凌他的人,我们无须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而且,那时候的你也还小,没有足够的能量去跟一群肆意妄为的男生对抗。但你仍然有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你主动跟他说话,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和被喜欢的。即使只有几次,但那对他依然很重要,你无须过于自责。
这是小时候发生的事了,但我一直耿耿于怀。
都说班干部应该为全班同学贴心服务,可我就这么倒霉,遇到了一个以公谋私、以权压人的班长。
她蛮横无理,要求班上所有的同学都听她的话,不论要求是否合理。一旦有人违背或者反抗,她不仅会当众让他难堪,还会在违纪本上记录他的名字,在老师面前参一本,害得我们多次被老师批评、罚作业、罚抄写。
我也曾跟父母、老师讲过,但又有什么用呢,他们只会告诉我“管好自己就行”。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具体的情景我已经记不清了,但那个人狰狞的面目却在我脑中挥之不去。
我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自己,居然任人欺负、一声不吭。现在想表达不服、想反抗,可是即使见着她又能怎样呢?打她一顿出气吗?真气我自己,太懦弱了!
丹丹:遇到这样的班干部未必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明明那个人错得如此离谱,我们却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有效的支持。
小时候的你特别无助,但又必须强撑下去。不得不说,她确实做得太过分了。唯-可以获得安慰的是你并不孤单,真正孤单的是那位班长。
我们常说“得人心者得天下”,显然她的做法彻底失了人心。她得到的有什么呢?班主任的放任、同学们违心的迎合、日益膨胀的自我,恐怕仅此而已。
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我们常常会这样看待:如果是选择错误,会觉得当时的自己太蠢;如果是不够勇敢、没有争取机会,会觉得自己太懦弱;如果是犯了错误、没能做好一件事,会觉得自己太无能。这就是典型的“事后聪明”,它只会让我们被负面评价包裹,逐渐丧失自信。
倘若真回到那个时候,你所获取的信息、所得到的支持是十分有限的。当时的状态,也许就是你能达到的极限了。
就好像上述案例中的主人公,默默忍受对当时的自己来说也许是一种保护,而反抗有可能会带来更糟的结果。所以,请不要用“事后聪明”来惩罚当时无辜的自己,你已经做到了自己的极限。
TIPS:
【被欺凌者】
1.寻求父母、老师和同伴的支持多数研究表明,有效的社会支持能够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即使个体处于较差的境遇,也能借助社会支持较少地受到其影响。
如果你遇到了自己没办法解决的事情,先别灰心丧气,试着找你比较信赖的人倾诉。他可能是你的家人、老师、朋友中的任何一个。有的时候,值得信任的网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他们也许会成为你身后坚固的屏障,在你需要的时候保护你。就算他们不能给你提供及时的帮助,被倾听也是一种很好的疗愈。
2.坚定信念,毫不示弱当遭受欺凌的时候,不要自我怀疑,做得不对的地方可以改,但没有谁理应承受欺凌。当你开始怀疑自己了,开始变得软弱了,他们便会觉得自己更正确、更变本加厉。所以,越是遭遇困境,越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被喜欢的!坚持去做一些能够展现自己力量的事情,证明给自己看,给其他人看。
电影《少年的你》中,陈念之所以没被打倒,是因为她始终坚持着考大学的梦想。她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相信随着自己的成长,会变得有能力保护自己且保护世界。
3.必要的时候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旁观者】拒绝旁观,降低欺凌者的兴致
对旁观者来说,最安全和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是拒绝旁观,对校园欺凌事件嗤之以算。用这样的举动告诉欺凌者,这是不正确的。如果没有人围观,没人感兴趣,欺凌者们在欺凌事件中就再也尝不到甜头。他们的行为得不到强化,就可能会收手。
【欺凌者o】
1.接纳个体差异接纳个体差异,能够很大程度地减少人际冲突。每个人都不一样,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有的比较合群,有的喜欢独处;有的疯狂追星,有的毫无兴趣;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行为拘谨……他们就好比颜色,虽各有不同,却能描绘出一幅生动绚丽的图画。
2.合理应对挫折根据挫折一攻击理论,人在面临挫折时比较容易产生攻击性。如果以攻击他人的方式释放情绪、回避挫折,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会不断增强这种攻击倾向,诱使个体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而如果我们能够学会合理面对挫折,便能突破自己,获得真正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