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020-05-11谢志细
谢志细
摘要: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做到有效的预习,深读文本,对文本进行详细的研读,理顺作者的写作意图,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积累语言经验,让学生在课堂上张扬个性,丰富自身的语文素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4-0-01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要以新课程为中心,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要做到形神兼备。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阅读教学中的做法:
一、构建有准备的课堂
1.认真、有效地备课
认真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的渠道。教师在备课前,一定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本课教材的特点做好备课,并要挖掘、研读课文的文本,从多种教学方法中选择适合本班学生实际和本课教材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上课的质量。
2.抓好学生的有效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学困生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上课效率低下,主要是原因是他们上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导致听课效果差。因此,教师应该注重预习方法的传授:
1.1读准字词,读通文章。
1.2“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用笔画出文章重点字词和语句,感知文章大意。
1.3结合课后问题进行思考,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并在文章旁写写感受或提出疑问。
1.4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收集你所学的信息。
只要学生在课前能有效地预习,养成了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就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激发兴趣,深读文本,构建有效的课堂
语文课要“实”而“活”,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逐渐中心从“教”转移到“学”,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学会思考 ,学会发现,学会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上阅读。调动学生的兴趣方法多样,可采取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等多种方式。把语文课上得既生动活泼,又扎实有效,这样的课堂自然是高效的。
2.认真挖掘教材的文本,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2.1揣摩作者思路,把握文本目标
教师要从作者的角度出发,理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文本进行解读。例如,《生命 生命》这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三件平凡的小事: 在危險中飞蛾拼命地挣扎,在裂缝之间瓜子顽强地生长,“我”倾听着感受着自己生命的心跳。通过描写这些事例,作者杏林子向我们诠释了这么一个道理:纵然生命短暂,我们可以努力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当我们尝试通过了解杏林子的背景来追寻她的内心独白,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时,就发现杏林子自身的经历就充分体现了与生命进行抗争的顽强精神。通过联系作者的生活体验,可以更好地从作者的视角出发,去把握“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的文章主旨。
2.2重视语言的运用与积累
课堂教学必须充分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加强语言的训练,掌握语言的核心,提高语言能力,让阅读教学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1)着眼语言的训练点,积累语言经验
语文教学应该语言与文字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与文字共同提高。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的语言表达艺术,进行语言训练,积累语言经验。如《触摸春天》一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感悟,让学生进入小女孩安静的内心世界,体会她对生活的强烈热爱。例如在学习安静来到一株月季花前,准确地把手伸向了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这一小节时,让学生理解“极其准确”,体会“流连”的意思,引导学生思考安静可能听到,闻到和触到了什么?另一个例子: “安静的手指静静的合拢,竟然合拢了蝴蝶,真是奇迹! ” 蝴蝶被盲童的精神抓住了,学生就能从中感悟到“灵性”的含义。
(2)捕捉情感的触发点,把握语言内核
笔者在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时,学生交流严监生痰临死前躺在床单上,伸出两个手指的情境。
师:请你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的严监生
生1:命悬一线。
生2:奄奄一息。
老师: 同学们,请你想想当一个人的生命将要结束时到,他的心里会最惦记什么?
生1:自己的财产。
生2:最亲的人。
师:是的,他的家人对严监生面对的两个手指头也有同样的想法。
生:两个亲人!
师:二侄子猜的又是什么?
生:两笔银子!
师:奶妈猜的又是什么?
生:两位舅爷!
师:这三个人猜得都很合情理,但猜中了没有?我们从哪些句子一读就能明白!
通过一步步引领细读文本,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的的内在品格,深刻感悟到严监生的吝啬。
3.学法指导要有效,能让学生得到有效发展
3.1重视朗读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准确度有这几个阶段:读准——读通——读懂——品读(诵读)。品读(诵读)级别要求要明思想,用情感读,读得形象,读出韵味。如,《触摸春天》一课,朗读这方面是非常具有层次性的。
通读,学生们自由地阅读课文。读懂,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我就是安静,我此时听到、闻到、触摸到、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边读边感悟,感受盲女孩的内心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是多么的热爱春天。
3.2问题设计要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有效达到课堂目标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思考,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在处理课堂问题时,我们应该遵循四个原则:
原则一:设计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原则二:设计问题的量要适中。
原则三:提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当学生的回答不一致时,教师要善于灵活指导。
原则四:提问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鼓励学生自己提出质疑,对回答的问题辨析。
3.3学生发展要有效
有效的课堂是一堂让学生感觉不累的课。就像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有效的语文课堂,要让学生体验到两种感觉:一要有愉悦感;二要有进步感。
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课堂多进行语言训练,多挖掘课文文本进行思考,研读作者的思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成为充满朴实,蕴含真情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张金保.个性化解读文本,张扬个性的基石——语文课程标准下阅读教学的一点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7):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