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海外疫情扩散新冲击
2020-05-11巴曙松
巴曙松
目前,国际资本市场对于疫情日益表现出恐慌的情绪,这种恐慌在初期可能表现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下跌,但是必然也会逐步传导到实体经济层面。
疫情对中国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特别是海外疫情扩散也会影响到中国出口需求的恢复。积极应对疫情冲击,中国经济有更大的政策空间,需要及早布局。
从货币政策来看,全球大范围降息进一步拓宽了国内货币政策操作区间,不排除未来央行可能采取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加大逆周期调控的力度。未来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向,将在适度宽松的同时引导LPR的下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保持市场预期的相对稳定。
从财政政策来看,应在减税降费、财政贴息的基础上,通过发行专项债和扩大债券额度支持大型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基建投资,需要同时考虑“旧基建”与“新基建”,尤其是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为主的“新基建”可能迎来大幅度增加,这些“新基建”当前的规模相对有限,但是有助于推动未来中国经济的转型。
中国的城市化空间依然较大,同时中国也正在进入到一个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化推进阶段,应通过推动农地使用改革以及将农民工逐步纳入城市,推动城市群的发展,释放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內需潜力。
从产业政策来看,金融市场波动是对实体经济现状和预期的反应,产业链变迁直接决定了实体经济的表现。相对于金融市场,未来应更多关注疫情冲击对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影响。
在产业链方面,短期疫情影响企业盈利,长期看会影响全球产业链布局。以湖北省为例,该省是全球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制药和光电子通信等产业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的阶段性短期停摆使得电子、原料药和医疗器械等行业面临较大压力。
另外,中美贸易摩擦和劳动成本上升也是影响产业链布局的重要因素。从外部环境看,中美贸易摩擦虽然已达成第一阶段协议,但未来可能出现变数,直接影响全球产业链布局。未来中国政府着眼点在于积极稳定产业链,防止逆全球化对经济带来冲击。疫情在海外蔓延,部分国家可能出现民粹主义抬头的情况,在经济政策上表现为对已布局的全球产业链进行撤资。
面对全球产业链可能的变迁,从短期来看需要稳定并扩大内需,减轻对经济带来的短期冲击;从长期来看,要抓住机会迅速适应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的新格局,培育生物制药、医疗和“新基建”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弥补医疗资源不足,补充疫情期间暴露出来的各种投资短板。
从就业政策来看,未来就业政策应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例如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吸纳更多的劳动者就业,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和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质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