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阈下高校国防社团红色教育路径探析

2020-05-11杨泽利

中文信息 2020年4期
关键词:高校社团红色教育文化自信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文化形态,也是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育人培元、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在高校加强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和价值认同,是提高学生修养和行为的基本前提和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天津职业大学女子预备役国防红色社团进行红色教育为例,探析文化自信视阈下,高校学生组织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实现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红色教育;高校社团;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4-0-02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和民众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 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国革命实践的伟大结晶,汇聚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优良精神传统,是中国宝贵的文化财富。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红色文化在构建文化自信进程中,更好地在高校发挥红色教育的引领作用,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天津职业大学依托女子预备役国防学生社团为载体,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特点和优势,积极传承中国人特有的红色基因,在思想上“守根护魂”,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一、红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各种各样的思想相互碰撞,不同的文化认同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我国文化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只有高度重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努力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才会避免受到西方思想的侵蚀,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1.红色教育是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所在。

文化自信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指引着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向。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当代青年坚持文化自信的源泉,同时,文化自信的树立能够再次推进红色文化的发展和普及。红色文化集中体现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浴血精神和基本价值,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涵要求和价值导向上相一致。只有将历史中凝结的红色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实现高校的文化育人。

2.红色教育是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流淌着红色文化的血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能墨守成规,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学校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将红色教育真正地贴合到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现状,将革命历史和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中,才能够实现校园文化的创新和传承。

3.红色教育是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的内在要求。

社会实践是学生进入社会并适应社会生活和竞争的前期准备。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们脱离了单纯的校园环境,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不仅能够将所学知识融入问题解决中,还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塑造完整人格。红色文化能够加强高校思政工作的渗透度,将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丰富教育内容,延伸教育空间,对加强实践育人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组织与红色文化相匹配的实践活动,比如参观革命展览、出演历史话剧、进行新时代红歌创作等,将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造出更多适合学生精神需要的文化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深化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提高红色教育的实效。

二、红色教育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了传承红色文化在高校“三全育人”的进程,创新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天津职业大学积极探索红色教育育人模式,以爱国主义、革命文化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创新革命教育形式与内容。自2016年與天津陆军预备役高炮师共建天津高校首支女子预备役连队来,通过打造军学协同育人阵地,将红色文化融入我校德育建设,逐步形成了“革命精神和理想信念相融合”、“军人品格和养成教育相融合”、“红色文化教育和品德修养相融合”的“三融合”教育模式。实现了红色文化基层辐射,全校学生联动参与、社会资源深度融入的全方位育人新模式

1.营造良好红色文化氛围

让红色元素进校园,营造红色教育的浓厚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培养大学生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天津职业大学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和特点,大力推动校内红色育人环境建设,学校不仅充分利用校史和校训等现有红色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还以女子预备役连队建设为载体,建立了国防教育展厅和红色文化阅览室,让学生在校园中时时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洗礼,从而深化了学生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知,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红色文化教育成为推动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强大精神动力。

2.丰富红色文化活动形式

红色文化育人的主要目的是用红色精神感染激励大学生,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要发挥红色文化的时代性和传承性,要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之中,要以重要节日和纪念日为契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红色文化、理解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文化,做红色文化的信仰者和践行者。天津职业大学以军学共建育人为载体,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上下功夫,组织开展了西柏坡革命圣地研学活动、“爱我国防”征文活动、“勿忘12·9”主题演讲比赛、 “传承长征精神”徒步行军活动、“传承红色基因”文艺演出等;此外,每学期组织开展“五个一”专题活动:即学唱一首红色歌谣、读一本红色经典书籍,看一部红色经典影视,写一篇英雄事迹报告,编排一场红色演出。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筑牢了理想信念的根基,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

3.共建红色文化实践基地

红色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留存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中的历史烙印,经历过革命洗礼的物质留存、事件标志等不仅需要我们保护,更需要我们传承。通过共建红色教育基地,使共建基地成为传承优良传统、继承革命精神、播撒红色种子的沃土。要用好“有形”的力量,不断丰富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发挥好“无形”的渲染,创设优秀的文化环境,落实思想教育。天津职业大学与“天津市时代记忆纪念馆”、“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天津市东丽国防教育基地”等多家红色教育基地达成共建协议,组织学生到共建基地接受红色教育,搭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通过红色教育基地的共建,不仅加强相互联系,紧密双方协作,共享资源。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红色历史的理解,巩固了“炎黄子孙”的共同情感,增强了“强国有我”的时代责任。

4.拓宽红色文化途径传播

为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播,促进红色基因的传承,天津职业大学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拓展红色文化传播渠道,通过网站、多媒体等宣传媒介,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将宣传媒介建设成为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不断创新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开展了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传播活动。第一、开展红色文化进课堂活动,由女子预备役队员深入班级与同学互动交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由预备役队员组成的红色宣讲团讲述革命故事和革命精神,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体系中,牢牢把握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题,引领学生了解历史、着眼现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自发产生新体悟,有所成长,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唤醒流淌在每一名学生血液中的红色基因。第二、组织红色经典影片展映活动,精选国产经典革命影片,每周固定时间放映,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自觉接受了红色教育,坚定了信仰,培养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充分发挥红色经典影视在红色教育中的作用。第三、国防教育大讲堂活动,聘请国防教育课外辅导员和专家讲授国防知识和红色文化,让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使红色基因的传承在学生中产生共鸣,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情操,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时效性。第四、为了使红色文化薪火相传,让更多的学生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女子预备役连把实践中的思考和感悟匯编成册,编辑了《我与预备役的故事》、《红色实践印迹》、《红色故事进课堂》、《我们成长的心路历程》等红色作品集分享给全体学生,增强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带动全校实现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保障。

天津职业大学女子预备役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以红色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红色教育的育人内涵,并将其与提升文化自信有机结合,将红色文化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新梅.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9,(1):26-28.

[2]杨泽利.文化自信助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探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3):110-112.

[3]陈鹏联,刘建伟.红色文化与价值引领[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杨泽利(1964—),男,本科,研究方向:学生教育与管理,国防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社团红色教育文化自信
对“红色教育”回归本位的思考
浅析高校社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高校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与意义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完善党校红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