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漫山泉记(外二章)
2020-05-11韦秀观
藤县县城沿着南梧二级公路,往南宁方向约二十公里,便是罗漫山地界。山顶上,可观瞻蒙江和北流河分别在蒙江镇和县城与浔江相会。面朝县城,往左约六公里便到浔江,往右二十余公里则为北流河,两水夹击使整个山势从二百公里之外的兴业县分岔,呈两条蛇形山脉奔袭而来,到了天平镇罗漫村就聚拢凸起,形成了巍峨雄壮的罗漫山。
岭南这种从远方蜿蜒奔袭而来的山势,又遇到江河断脉,素有泉涌石缝的特点。大山中积蓄的水流和力量,一旦遇到有迹可循的石缝就会喷涌而出。就像水龙头,只要相对水压适度,就能有自来水流出。由许多低丘突起的浑圆山峰聚拢而成的罗漫山,就有很多这样的泉涌。
攀爬罗漫山正值深秋,一路林深树茂,挺拔的苍松绿树,深入浅出的鸣虫飞鸟,耐得住清寒的菊花,令人心旷神怡。一路山体岩石形态各异,嶙峋浑圆,堆叠成峰,搭肩成门, 垒石成洞, 跌落成潭,静态中呈现出雄浑险峻的气势。仙桃石、五经石、发财石、望夫石、接吻石、孩儿石、公婆石、鞭石仙人、守岭石人……每一尊石头背后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最让人惊奇的是,石头缝间泉涌潺潺,涓涓滴滴,汇成细流,沿着石间沟壑流动,或从冰冷的石头上缓缓淌过,加上山中偶尔的鸟鸣,确有“清泉石上流”的禅味。许多处细流汇聚,形成越来越大的溪流,在石头上欢快地跳动,一个个落差,化作三四级泉瀑,在阳光的映照下,宛若无数晶莹剔透的珍珠,一颗颗地从山石上滴落,瑟瑟作响,接连成串,形成了小池子。这一汪汪清澈见底的小池子,像一个活脱脱的天然洗澡盆。半山腰上的水帘洞就是因为这样的滴水而形成的。
朝着主峰大王顶方向,沿着石径继续拾级而上,到了大石牌北端,一处山石苍劲巍峨,粗莽唐突地立在那里,数十乃至百余立方的巨石叠嶂,形如宫门紧闭,人称龙门。泉水自崖壁下石隙流出,水量虽不湍急,但能终年不枯,汇为一椭圆形池子,而后曲绕溢出,泻入池周的石缝间。池水晶莹剔透,清清亮亮,掬一捧,喝上一口,清冽甘甜之气瞬间沁入心底,好像十二经络被突然打通,让人立时舒软得要融化,一路的困倦顿然消散。
罗漫山的泉水格外清澈晶莹,晶莹得几乎接近于无形。这大概因为此境乃天平镇制高点,傲然于众山间,于高处仰首挺胸,向着广袤的大地袒露着高贵的脊梁。罗漫山四百七十多米的海拔在其他地方也许并不算高,但这里的丘陵一般只有百米左右,罗漫山峦就极其显眼巍峨。况且此山势随脉而从远方袭来,从众丘陵突兀而起,地下又不知有多少山石聚积,所以泉水不会被污染,才有这般玄妙的模样。
俯瞰山下, 一个村落悠闲地隐藏在崇山峻岭间,众山环抱,小桥流水,鹅鸭卧波,牧童黄牛,上百间民房素白如雪,一派诗情画意,可谓桃源胜境。这就是罗漫村,看这村名,一定是应和着罗漫山而来的。
山泉有灵,千百年来默默滋润着罗漫村。就像那半山腰上明末将领袁崇焕的雕像,虽然时光流逝了,历史幻化为虚无,宛若山上那浑圆的石头,依然气宇轩昂地立在那里,永远护卫着这方土地,好让现今之辈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新唐书·艺文志·亢仓子》云:“蜕地之谓水,蜕水之谓气,蜕气之谓虚。”赏着山中的秋菊,品着甘洌的泉水,呼吸着淡淡的稻香,我开始怀疑道家这句话了。
灵吉潭记
从大化县城出发,往西北走四十余里,到了六也和雅龙两乡交界的地方,在一个叫和平村灵吉屯的山弄里,可以看到一汪潭水,像一面古铜色的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其中闪耀,仿佛向天空捎去一道绿色的孤独的光。这千山万壑间,无论哪个季节,哪个角落,都有装不完的绿。
潭水是绿的,满满地盛着青翠的远山和四周的树木。十多兜竹树错落有致,环绕着潭子,竹节则一节连着一节,高高地伸向天宇。从潭边望不到树顶,天空总是那么悠远。微风拂来,竹枝晃动了,感觉地动山摇,天昏地暗。竹枝长着纤细的叶子,有青丝一样的纹理,枝丫却长着密密麻麻的刺,像带刀的侍卫,冷酷地守护着潭水。有几棵兜竹树的枝丫上却生着墨绿色的藤蔓,形状与红薯藤相似,这就是传说中的寄生茶,据说可以解酒降脂,《本草纲目》也有此说法。《山海经》里所谓的“寓木”就是这种寄生的植物吧。这寄生的藤蔓和竹树,披着郁郁葱葱的粉儿,缠缠绕绕,吸收着这潭水的精华,又反哺着把整个潭水遮遮掩掩起来,构成了一个格外清凉的全新境界,幽静而深远,神圣而不容侵犯。
靈吉潭宽阔而幽深,约四亩见方的水面,不知以何物为底。有擅游者曾想横过水面游到对岸,但越接近潭中,越感觉寒冷刺骨,只能折返岸边。最中间的水面,总漂浮着一层淡淡的云气,浩浩渺渺,轻如细纱,像梦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日夜不散。我想,那一定是大地最冰冷的地方,为世间冷藏着正在失去的一切美好。靠着潭边,是一些被日光晒得斑白的岩石,或突兀高耸着,像犀牛饮水;或探出水面,像金猴摘桃献果;或突起并堆垒着,像狮子较量着争相滚着绣球。这奇怪形状的石子,成为精巧的观景台,成为洗衣的搓板,成为垂钓者的舞台,踩在上面稳稳当当的,好像原始以来就这样紧挨着,合拢成水中的悬崖峭壁。据说,跨过这些岩石,就直接陷入潭底,没有任何缓冲地带,深不可测啊。
潭中鱼儿自由自在地玩耍着。这边刚腾起一个小水涡,那边又泛起了波光,或跳出水面,或翔入水中,可明显感觉到这水下的世界生生不息,繁衍着很多族群和部落。正如李白《观鱼潭》云:“观鱼碧潭上,木落潭水清。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生。”靠近岸边的岩石间隙,可见到鱼儿成群结队,光线从它们的身子穿过,都好像在天空中悬着一样,呆呆地一动不动,或忽然间轻捷地游向远处,似与游人嬉戏。
灵吉潭的水总是满满的,不升不降,是不是与大海相通达?据传,曾有好事者往潭里撒木糠,数天后在百里外的另一处地下河出口浮起了同样的木糠。另传,曾有水突然一下子不知从哪里漏掉了,直接袒露出潭的底部,芭蕉叶大的鱼儿像落在燥热的砂锅里一样焦躁地弹跳着。人们撸起袖子准备下潭里拾鱼的时候,水又突然涨起来,一切恢复了原状。各种传说不足信,但却赋予大自然无限的神力,好让俗人不能乱动它,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向潭的东方望去,一条溪水弯弯曲曲地流过来,把两里之外的泉之水送到这里。溪岸两边相互交织着稻田,隐隐约约飘来了缕缕稻香。端坐潭边,凝视着潭子,水面如画,四周幽寂而清净。那若隐若现的鸡犬声,仿佛从苍茫的深山幽处传来,才知道潭子周边不远的山麓有人家。
寿珍泉记
地处桂西北的巴马瑶族自治县,一股巨大的泉流从百魔洞口喷涌成河,人称盘阳河。
其实,盘阳河的源头是凤山县境内的乔音河,经岩溶地区多段没入地下,又从多处地方露出地表,藏藏露露,到了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坡月村百魔洞才彻底穿出地表,汇入不远处的红水河,流向大海。有人曾把谷糠投入三门海,却在百魔洞等几处泉流出口看见那些谷糠,可证明河水从四处岩崖潜流入地下,到百魔洞等几处地方复出地面来。
盘阳河的水很滋养人。河水所经之处,是世界著名的长寿带。联合国界定世界长寿乡的标准是十万人中有七位百岁老人,而这一带是世界标准的四倍。
长寿的根基在哪?专家们认为这里有清澈的山泉水和充满负氧离子的空气。
有研究表明,负氧离子能有效改善肺的换气功能,促进人体生物氧化和新陈代谢。在巴马长寿村及水晶宫、百魔洞、百鸟岩等地方,空气中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达到两千至五千个,一些地方甚至达到三万个。这里为什么有这么多负氧离子?负氧离子是由于大气受紫外线、雷电、风暴、土壤等综合因素影响,产生电离而释放出的电子,和空气中的中性分子结合而形成的。盘阳河流域森林覆盖率极高,磁场强,是雷击的多发区,最易产生负氧离子。因此,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常年集结于此大口吸氧,往返溪壑山野间。
水是巴马的另一个亮色。盘阳河流域山山岭岭有许多甘泉,可称天下第一,而且泉水的颜色、味道都相同,都富含矿物质,大约因为它们都是从盘阳河分别流出去的缘故。这些散落在石山各处的大大小小的泉眼,统称寿珍泉。与其他地方泉水不同的是,寿珍泉水盛放在瓶子里,一年也不会变质。在茶界,此等泉水是泡茶的顶级水,泡出的茶色纯,味香,呷一口全是长寿之乡的味道。
同样是水,是谁使它这样奇异呢?寿珍泉水在数亿年的喀斯特地层中形成,在地下四次潜行,又四次流出地表,独特的流程使其富含各种有益于人体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可激发生命活力,延缓衰老。就像一位阅历沧桑的世纪老人,一举一动都闪烁着人生岁月独特而深刻的哲思。
壽珍泉滋养着世界上百岁老人比例最高的巴马人。清光绪年间,在朝廷为官的邓诚才,屡建奇功,荣归故里,用自己的俸禄购买种子送给当地老百姓种植,并兴资教化,造福乡里。一八九八年,光绪帝为已百岁高龄的邓诚才亲书“惟仁者寿”的牌匾,以彰其仁德。邓诚才感恩之余,还向朝廷进贡寿珍泉水等特产。慈禧晚年尤重养颜延寿,将寿珍泉水配合御方使用,效果甚佳,巴马寿珍泉水遂成贡品。邓老一生坦荡,心地善良,如寿珍泉水般清澈无瑕,温润寿乡,为后世楷模。
晶莹剔透的寿珍泉水,与长寿结缘,许多游客到巴马,都满满地盛一壶,作为珍品带回去。但愿他们带回的,是像山泉水般透亮的心,传递着某种仁义孝悌的情怀。
作者简介:韦秀观,壮族,广西大化县人。系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南楼丹霞》团队成员及主创人之一。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落在你胸口的目光》等。现居南宁。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