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哲学烹进美食
2020-05-11吴梦涵
吴梦涵
苏轼
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
考场作文自己编名言,学霸就是无所畏惧
大宋第一美食博主,东坡系列菜肴了解一下
因在中央当官太难了,赴地方上任走遍大江南北
下一个工作地更远了,当地美食谁知道,求科普
升职不易,苏轼叹气
蘇轼,大文豪,至今人气居高不下的传奇人物。按理说,他应该能轻松中科举,迅速升职加薪,出任宰相,走上人生巅峰——然而现实却是,在朝廷混,他总是被欺负的那一个。
19岁那年,苏轼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过五关斩六将,喜提“进士及第”。领导欧阳修对苏轼极为赏识,不停地夸他,于是苏轼火了。春风得意马蹄疾,22岁的苏轼正要在职场上大展身手时,家里传来噩耗,母亲病故了,于是苏轼回乡奔丧守孝。返回京城后,他参加了更难的、选拔特殊人才的制科考试,也考中了,还被誉为“百年第一”。可当他再次准备一鸣惊人时,噩耗又来,父亲苏洵病逝了,他和弟弟苏辙便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来来去去一折腾,等苏轼再次回朝时,王安石已经开始变法了,赏识他的欧阳修也被迫离京了,面前的世界,早已不是自己熟悉的那个。关于变法,苏轼认为,底层百姓身处的现实不适合王安石提出的改革,于是上书抨击。结果可想而知,没有后台的他.只能默默抱起铺盖卷儿走人,到地方去做基层工作。
官不好当,可生活得好好过
这一去就是好多年,从杭州到密州、徐州、湖州,苏轼在不少地方做过知州,都颇有政绩,还留下了众多有名的诗词。
饮潮上初睛后雨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到了杭州自然得去西湖一游,西湖的美让苏轼忍不住将其比作西施,这一天才的设喻也让“西子湖”成为西湖最美的别称。
江城子·容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襄,千骑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被贬到密州后,苏轼不但没有泪流满面哭着吵着要回京,反而打起猎来,活得潇洒恣意,不愧是豪放词派的代言人。
而到湖州那年,苏轼已经43岁,远离中央十年有余了,人生中最大的不幸此时正对他虎视眈眈。44岁这年,文字狱大兴,苏轼“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因一封写给皇帝的例行公事《湖州谢表》,被御台史诬陷,对方抓着他写的“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一句不放,硬说他是“妄自尊大”“愚弄朝廷”,还从他别的诗作中挑出所谓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作为佐证。结果苏轼被关进大牢一百零三天,受尽苦难。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与此同时,救援活动也在进行,连已退休的、一向与苏轼政见不合的王安石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最终总算让苏轼得以从轻发落,被贬去了湖北的黄州。
那一年,苏轼曾写《初到黄州》自嘲“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待到从苦闷中解脱,他又写下了《定风波》:
英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肚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莆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酒醉之后,归家途中,一场雨,让苏轼有了全新的体悟, “一蓑烟雨任平生”又如何呢?他早已胜败两忘、宠辱不惊, “也无风雨也无晴”。
美食博主的自我修养
一路风风雨雨,苏轼反倒越发洒脱,并迅速点亮了美食技能。
那是公元前1080年8月的一天,黄河莫名决口,差点淹了整个徐州城。好巧不巧,苏轼当时正在那里任知州。这个人民公仆二话不说带着军队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忙活了整整两个月,徐州城才转危为安。苏轼不放心呐,第二年就大力推进修筑黄河大堤,钱人均就位,势必要征服黄河水!官老爷如此卖力,徐州人民当然感激涕零,敲锣打鼓、抬猪担酒送到他府上。盛情难却,苏轼收下猪肉,又亲自做成红烧肉回赠给老百姓。
等到被贬去湖北黄州后,苏轼改进了红烧肉烹饪技术,并把经验写进《猪肉赋》:“静洗锅,少着水,柴共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英催他,火候足时他自英。”大清早吃肉,中午、晚上喝点菜羹与小酒,好不快活!
在黄州城外的东坡上开荒种地时,苏轼灵光一现,给自己起了个“东坡居士”的称号,经他改进的红烧肉,也有了“东坡肉”这个新名字。
作为一位美食博主,苏轼爱吃更爱晒。小小的豌豆他都能写一篇长文《元修菜并序》:“彼英君家菜,铺田绿茸茸。豆荚圆且小,槐芽细而丰。……蒸之复湘之,香色蔚其饛。点酒下盐豉,缕橙芎姜葱,”从采摘前到烹饪后,从豌豆荚的形态到豌豆的味道,文字自带配图效果,甚至还能让人嗅到清香。
与二三友人游览定惠院后,苏轼又写了篇长文《记游定惠院》,文采斐然,阅读量持续上涨。文中有一句“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英”,翻译过来就是“朋友请的这个油炸酥饼真好吃啊!”真是旅游也不忘夸吃的。
当然他最爱的还是大口吃肉,除了东坡肉,他也爱竹笋焖肉,有同名打油诗为证:“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食雉》则记录了他吃鸡的感受,“难雉曳修尾,惊飞向日斜”,要捉住鸡先得费一番力气; “百钱得一双,新味时所佳。烹煎兼鸡骛,爪距漫槎牙”,不过总归是吃到了,好吃。除此之外,鳊鱼、鲍鱼、蟹他都吃过,并且也作了诗。
苏轼不仅会吃,还会自制美食,单看以“东坡”命名的菜肴——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芽脍——就知道他是多么投入地在钻研烹饪。不仅如此,他还自己酿酒,偶尔还会做记录,《东坡酒经》就包含了酿酒的整个过程。可见,苏东坡这北宋第一美食博主的称号,实至名归。
苏轼有关饮食的诗词超过百首,赋有九篇,《苏轼文集》卷七十三《杂记》中收录的饮食条目约有两百条。在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中,随美食鉴赏力和烹饪技术一起增长的,还有他的人生厚度。正如他自己晚年概括的: “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亲手编织了美食风景线,也用美食串起了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