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水血食论脾气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

2020-05-11李金双刘子怡郭宇鹏候美琪朱爱松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炎症

李金双 刘子怡 郭宇鹏 候美琪 朱爱松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为冠心病、脑梗死的主要病因,并且已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多见高脂、高糖,易引起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等病变,这些病变不但与中医五脏之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而且易诱发心血管疾病。脾气虚是脾功能异常的重要环节,可导致水血食运化失常,从而形成病理产物痰瘀,痰瘀进一步胶结在脉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在这一过程中脾气虚为痰瘀之渐,痰瘀为脾气虚之极。故从“水血食”不运,形成痰瘀角度出发,探讨脾气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

关键词:脾气虚;水血食;痰瘀;动脉粥样硬化;炎症

中图分类号:R54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0)03-0100-03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以血脂不断聚积到血管内膜上为主要特征,伴有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以及炎症细胞浸润,最终形成粥样斑块的一种炎症性疾病[1]。西医认为它不是孤立的血管腔疾病,而是全身性、弥漫性、渐进性的血管壁疾病[2]。而中医认为AS属于胸痹的范畴,认为其发生主要是由先天禀赋不足或脏腑机能下降等造成气血失和、行血无力、脉道不畅、脉络闭阻。《症因脉治·胸痹》曰:“胸痹之因,饮食不节,饥饱损伤,痰凝血滞”,而这些因素均与中医五脏之脾的生理功能关系密切。脾主运化,若脾气亏虚,体内水、血、食运化失常,日久停聚变生为痰瘀。基于此,将结合“水血食”探讨脾气虚与AS的关系,以期为AS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思路。

1 脾气虚生痰瘀、痰瘀互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1.1 脾气虚致水血津液不运而成痰瘀 脾气亏虚可导致水血津液不运而形成痰、瘀。《素问·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气亏虚,则水液化生及运输功能失常,导致水液停聚而形成水湿痰饮;对于瘀血的形成可从2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气行则血行”,若脾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使血液运行缓慢以致停聚变生瘀血;另一方面“脾主统血”,血行脉中需要脾气的统摄,若脾气虚则血溢脉外形成离经之血而成瘀。反之脾气充足,脾胃健运,则水血津液代谢正常,四肢百骸得以濡养,身体强健。

1.2 脾气虚致饮食不运而成痰瘀 脾是人体运化水谷精微的重要器官,《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脾气亏虚,无力运化所食之物,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于肺,以致清阳难升,浊阴难降,阻滞于中,停于体内,变而为痰,痰入脉内,血行不畅,变生为瘀。另外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不规律,在饮食方面常常饥饱失常或过食肥甘厚味、辛热之品。而这些不良习惯可损伤脾胃,引起脾气亏虚,导致饮食积滞,气机不畅,诸病生焉。

1.3 痰瘀互结诱发AS 有研究发现[3]过去50年AS的危险因素如高脂饮食、肥胖、糖尿病、吸烟等,这些均与中医五脏之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即把胃和肠道所传化的水谷精微吸收、转运到全身各脏腑而化生津液和血,然痰本于津,瘀源于血,二者在生理上为津血同源,在病理上相互兼夹,共同致病。痰浊阻滞,脉道不通,血液凝滞而成瘀;瘀血日久,阻滞气机,津液无法正常运行,以致水液滞留变生痰浊。“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血瘀积久,亦能化为痰水(《血证论》),”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的进一步发展[4],二者相互衍生,最终导致痰瘀胶结留滞于脉,形成AS。有学者[5]对380例AS患者进行调查,发现痰瘀互结证数量最多。痰浊、瘀血不仅是病理产物,同时也是致病因素,影响AS的发生发展。脾气虚为痰瘀之渐,痰瘀为脾气虚之极,因此临床在这一阶段也常用益气化痰祛瘀的方法治疗,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 痰瘀与AS炎症反应的相关性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AS被认为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一种炎性疾病。有学者认为痰、瘀是AS炎症反应的主要病理产物,痰瘀互结是炎症的主要病理特征[6]。在CNKI上以“动脉粥样硬化、脾、炎症”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出111篇文章,对其中30篇进行可视化分析(如图1)。由此可以看出中医学中痰瘀与西医学中的炎症因子密切相关,共同促进AS的发生发展。

图1 “AS、脾、炎症”关键词共现示意图

中医痰浊的病理实质与现代医学的高脂血症和高凝状态基本一致,这两者是AS最主要的危险因素[7]。《医学正传·月经》曰:“津液稠黏,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水谷津微由清化浊,变生痰浊,滞留于脉道凝聚成块。在现代医学中血中之浊邪被认为是血脂,脂质沉积在动脉壁,可引起巨噬细胞清除等一系列炎症反应,使血管内膜厚度增加,从而形成AS。有文献显示[8]化痰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可干预血脂水平,降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方中半夏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在AS病变过程中伴随着不同程度的钙化、溃疡、出血、斑块以及由此引起的动脉壁弹性纤维破坏、脉管狭窄等改变,这些变化与血小板活化密切相关。传统医学中认为血小板的活化、黏附、聚集以及血栓的形成等病理变化属于中医学中“血脉瘀阻”的范畴。相关研究发现[9,10]AS血瘀证中存在血小板活化现象,它通过产生和表达生物活性物质参与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活化的血小板被认为是炎症的煽动者[11]。相关文献显示[9],活血化瘀解毒中药可调脂、减少血小板聚集及炎症反应,保护动脉壁内皮细胞,有助于抑制及消退粥样斑块。这也从另一方面证实炎症与瘀血密切相关。

3 从脾论治AS

中医五脏之脾的功能至少包含了现代医学的脾、胰腺、胃、肠等多个解剖器管的生理功能(如图2),而在现代医学中,脾是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免疫反应的主要场所[12]。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而炎症反应与免疫反应息息相关,由此可见中医五脏之脾与免疫反应中的炎症有一定的联系。有学者通过[13]实验研究发现脾气虚模型组大鼠的炎症反应高于正常组,这证明了脾气虚可以进一步加重AS炎症反应。本研究团队前期在体内实验中发现益气健脾方药,能减少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等炎性因子的产生,从而起到抑制炎症产生、减少粥样斑块形成,对早期AS的治疗有顯著效果[14]。各医家对AS的治疗也从脾入手,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认为“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是临床防治AS的根本大法。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认为首重调脾护心,治疗以益气健脾为主要方法[5]。吴焕林教授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出了“调脾护心法”。由此分析,中医学认为AS的发生与脾密切相关。从脾论治AS的理论基础在于,病理因素与脾相关,在临床治疗上也以调脾益气为主。

图2 中医之脾现代内涵示意图

4 小结

AS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中医认为AS是在脏腑虚损基础上形成痰、瘀等实邪的一种本虚标实之症。因“脾为后天之本”“五脏之宗”,故脾气虚为脏腑虚损之源。本研究团队已经[15]提出脾失健运是AS的重要环节,而脾失健运由脾气虚所致。脾气虚,可致水血食不归正化,生痰、成饮、致瘀,亦可造成脂质代谢紊乱,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炎症反应增加,最终引发AS。理论上,更加清晰地阐述了AS发生发展的过程,认为脾气虚是导致AS发生的始动因素。在临床防治中,发挥中医“治病求本”理念的特色与优势,对于早期AS的防治应从益气健脾入手,重视顾养正气,传变期AS的治疗应以化痰祛瘀为主,这有利于减缓AS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永宗,刘录山.中国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纪事(一)[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4,22(1):95-104.

[2]Bhatt,Deepak L.International Prevalence,Recognition,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Outpatients With Atherothrombosis[J].JAMA,2006,295(2):180.

[3]Lusis A J.Atherosclerosis[J].Nature,2000,407(6801):233-241.

[4]王嵩,刘嘉芬,何小莲,等.邓铁涛教授益气除痰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经验[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3):699-702.

[5]张艳,杨关林,阎峻,等.心脑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与血脂的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3):419-420.

[6]张红敏,谢春光,陈世伟.动脉粥样硬化、2型糖尿病等疾病发病学说中低度炎症的中医病理探讨[J].中医杂志,2005(2):83-85.

[7]生书萌,霍清萍.中医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及其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3):276-278.

[8]孙付军,黄伟克,李晓晶,等.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方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9):169-172.

[9]张莹.活血解毒中药配伍抗血小板及炎症反应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10]陈可冀,薛梅,殷惠军.血小板活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血瘀证的关系[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8(3):266-269.

[11]Sreeramkumar V,Adrover J M,Ballesteros I,et al. Neutrophils scan for activated platelets to initiate inflammation[J].Science,2014,346(6214):1234-1238.

[12]吳鹏韬,杨娜,刘梅,等.脾功能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85-87.

[13]樊慧杰,柴智,闫润红,等.补中益气汤对脾气虚证模型大鼠手术切口肌肉组织炎症反应和肉芽组织增生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4,55(3):238-241.

[14]郭改玲.基于“健脾护心”理论探讨健脾方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

[15]朱爱松,杨关林.论脾与动脉粥样硬化[C].//第三届情绪与健康和疾病及其中医药干预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医基础理论第七次学术年会论文集.辽宁大连,2013,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449-451.

(收稿日期:2019-12-06)

猜你喜欢

动脉粥样硬化炎症
患有炎症的人群少碰“发物”
当我们说发炎时,实际上在说什么?
对炎症的几种常见误解
帕金森病伴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给予辛伐他汀联合美多芭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对41例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分析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与脑小血管病变关系的临床研究
山楂水煎液对高脂血症大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的干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