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煤矿近距离煤层下部煤巷掘进支护优化研究
2020-05-11谢志江
谢志江
(大同煤矿集团掘进办公室,山西 大同 037000)
以同煤集团云冈矿近距离煤层下部掘进煤巷为研究背景,该巷道在上覆近距离采空区影响下,出现煤帮变形破碎,甚至整块脱落,顶板整体下沉、局部锚杆锚索脱落等现象,巷道整体性及稳定性均下降明显。通过现场实测、动态监测及钻孔窥视等方法,分析了5409巷掘出后呈现的围岩变形特征,提出了高强支护和滞后锚索注浆加固的措施。
1 工程概况
同煤集团云冈矿5409巷位于12#层404盘区,工作面标高940~990m,地面标高1176~1251m,北部为2411巷,西部为12-2#层404皮带巷、12#层404-2轨道巷、12#层504-2回风巷三条盘区巷,东部邻近十里河床保护煤柱,南部区域尚未开拓。本工作面上覆2#、3#、7#、8#层均存在采空区,其中上覆8#层东部为8411采空区(2017年采完)。本工作面与上覆8#层间距约10.11m,与上覆7#层间距约41.24m,与上覆3#层间距约81.22m,与上覆2#层间距约110.57m。如图1所示,12#层与上覆8#层间关系属于近距离煤层,层间岩层性质主要以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为主。
图1 近距离煤层示意图
5409巷为12#层404盘区8409工作面轨道巷,该巷沿12#煤层顶板掘进,设计长度1259.9m。本区域地势东高西低,巷道由西向东掘进,方位角90°,巷道设计断面规格为宽×高=3.6m×2.8m。该区域煤层厚度在1.19~3.04m之间,平均约为2.15m,煤层倾角2°~24°,平均倾角13°。
5409轨道巷采用“锚杆、索、梁”联合支护,如图2所示。具体支护参数为:选用Ф18×1800mm的左旋无纵肋螺纹钢锚杆支护顶帮,顶板锚杆间距900mm,排距1000mm,配合使用四孔钢带;煤帮锚杆间距900mm,每排3根,排距1500mm,铺设菱形金属网,规格为3700×2000mm,网与网间合理搭接,用14#铅丝扭结呈“三花状”绑扎牢固;选用Ф17.8×6000mm强力钢绞线锚索配合长度为2800mm的11#工字钢梁支护顶板,锚索间距1800mm,即每排2根,排距2000mm,预紧力不低于80kN,锚固力不低于270kN。
图2 5409巷支护断面图
2 煤巷矿压显现特征
2.1 巷道破坏特征
5409材料巷所掘12#煤层与上覆8#煤层层间距仅为10.11m,该巷掘出后,巷道矿压显现明显,围岩变形、破坏明显,巷道帮煤常见有破碎、脱落,顶板整体下沉明显,局部严重处有部分顶板锚杆发生脱落,锚索发生拉断的现象。如图3所示。
2.2 巷道破坏监测
5409材料巷围岩变形监测结果如图4所示。在监测20d内,巷道顶底板移近量和两帮收敛量均呈近线性增长趋势,在监测20d后,顶底板移近量达到159mm,两帮移近量达到177mm,且监测20d后均无下降或稳定趋势,预计将仍分别以7.95m/d、8.85m/d的速率持续增长较长时间。
图4 巷道围岩变形监测曲线图
2.3 巷道破坏原因
(1)上覆采空区影响。这是下部煤巷破坏的最主要因素,上覆8#煤层采空区直接导致5409回采巷道顶板完整性及稳定性大幅降低,当5409煤巷掘进时必然受到上方垮落体由于其承载能力不足而带来的危害。
(2)支护强度的影响。5409巷尽管采用了锚网索联合支护的方式,但巷道由于其所处的位置特殊及地质条件特殊,需采用更高强度的支护方式,而据巷道现有支护条件来看,锚杆索支护密度及金属网支护范围均较小。
(3)本煤层采动影响。5409巷作为未来回采工作面的回采巷道,当回采工作面推进时,该巷道将必然受到较大的采动影响。
3 煤巷围岩控制技术
3.1 正常掘进支护优化
(1)顶板锚杆优化。采用高强Ф22×2200mm螺纹锚杆配五孔钢带,每排布置5根,间排距800mm×1000mm,即以巷道中心线布置1根,其余4根分别沿中心锚杆对称布置,靠帮侧锚杆向外倾斜15°布置,其余锚杆均垂直顶板布置。
(2)顶板锚索优化。采用“五花”布置,即“3-2-3”的方式布置顶板锚索,单排2根时间距900mm×2000mm,3根时间距1000mm×2000mm。
(3)金属网优化。采用顶帮全范围铺设金属网的方式协同支护,帮与顶板处金属网搭接长度大于300mm。
3.2 遇构造掘进支护优化
如遇到断层等构造时,巷道围岩将变得更加破碎,巷道整体稳定性将受到直接影响。对此,在正常掘进支护条件的基础上,对巷道破碎围岩,尤其是顶板,采用滞后注浆加固的手段来提升围岩强度及稳定性,滞后距离保证在距掘进面30m范围内。注浆锚索装置如图5所示。
图5 注浆锚索装置示意图
4 控制效果分析
5409巷道试验段采用以上支护优化措施后,为验证优化控制效果,在试验段巷道设立监测站,以分析巷道围岩变形情况、支护体受力情况及围岩裂隙发育情况等特征。选取代表性数据分析曲线如图6所示。
图6 试验段巷道围岩变形监测曲线图
由监测结果得知,试验段巷道顶底板相对位移量及两帮相对收敛量均在监测前期30d内呈上升趋势,在30d左右时均可达到稳定。其中,顶底板相对位移量在30d后基本稳定在50mm以内,两帮收敛量在30d后基本稳定在70mm以内,其最终变形量数值均较小,巷道保持稳定。与监测20d时的围岩变形量对比,巷道顶底板移近量较原先(159mm)降低了68.6%,两帮收敛量较原先(177mm)降低了60.5%,巷道围岩控制效果明显改善。
选取5409巷顶板破碎处进行注浆加固控制,对破碎带顶板进行打孔窥视观测,以评价浆液扩散效果和注浆控制效果,部分钻孔窥视图像如图7所示。可见,0~2m以内顶板完整性较好,有轻微破碎或小缝裂隙;2.5m处,顶板有多条横向和纵向裂隙,但经顶板注浆加固后,此处裂隙均得到有效抑制,浆液的扩散性较好,限制了裂隙的深度发育;3.5m以上,顶板破坏程度较小,完整性较高,浆液扩散效果明显。同时,据浆液的扩散效果分析得知,在距锚索索体中心600m平面范围内,均可见扩散浆液,这再次说明注浆效果良好,浆液对围岩的控制效果较佳。
图7 注浆效果钻孔窥视图
5 结论
(1)导致5409巷围岩破坏因素主要为上覆8#层采空区影响、支护强度不足、回采采动影响;
(2)针对5409巷变形破坏特征,实施了高强支护和注浆加固措施,加大了锚杆、锚索布置密度,并在巷道遇构造特殊破碎时采取了锚索滞后注浆的加固方式;
(3)经现场动态监测,优化支护后,巷道于掘出30d后顶底板及两帮基本可保持稳定,其中,顶底板相对收敛量基本稳定在50mm内,两帮相对收敛量基本稳定在70mm内,变形数值均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