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清朝杀妻案引发的权力较量
2020-05-11郑小悠
☉郑小悠
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巡城御史海昇当街烧毁了权臣和珅家的马车,和珅为图报复,唆使海昇的妻舅贵宁指其杀妻;在纪晓岚的保护周旋下,海昇被无罪释放。剧中的海昇被塑造成刚正不阿的青年才俊,蒙冤入狱,令人同情;而纪晓岚则保持了一贯的机敏正直、与和珅斗智斗勇的银幕形象。
在历史上,乾隆五十年,确实发生过海昇杀妻案。此案牵扯甚广,举朝震动,和珅与纪晓岚也都参与其间。不过,案情本身,以及相关人员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都与电视剧的演绎大为不同。
涉案人员
在讲述该案之前,要介绍一下当事的几位重要人物。
先来说说海昇。
海昇是满洲正蓝旗人,姓伊尔根觉罗。海昇时年32 岁,任职从五品的礼部员外郎,兼任军机章京。在当时的京官序列中,海昇的官职并不算高,但军机行走的差事却很重要,能够有机会和各部院的中高级官员打交道。不过,对这件案子来说,海昇本身的职位远不及其家族背景起到的作用大。海昇的父亲叫明山,官至陕甘总督,案发时已经去世了;兄长海宁,官至浙江巡抚;姐姐伊尔根觉罗氏,则是乾隆帝宠臣、大将福康安的嫡配夫人。除此之外,海昇家族还和当时的首辅大臣、大学士阿桂有亲属关系。正是这层关系,直接影响到了本案的走向,并使一件简单的刑事案件,演化为波谲云诡的政治大案。
海昇与阿桂有何亲缘,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乾隆帝称二人是“葭莩之亲”,即远房亲戚。考察记载阿桂家庭情况最为详细的《阿文成公年谱》,可知阿桂本族姓章佳氏,其嫡母伊尔根觉罗氏、继母那拉氏、生母韩氏、夫人瓜尔佳氏。单从姓氏来看,海昇可能是阿桂嫡母家族的姻亲。
再来说说事件的另一位主人公阿桂。
阿桂是满洲正蓝旗人(后因军功抬至正白旗),时年69 岁。阿桂生长于清代前期不多见的满洲科举世家,他的父亲阿克敦是康煕年间进士,入仕后屡次主持乡试、会试,并常年担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在汉族士大夫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阿桂本人也是举人出身,且文武双全,在平定准部、征金川等战争中都担任主将,袍泽遍布天下。金川之战取胜后,他被封为“一等诚谋英勇公”,同时兼任内阁、军机处两个中枢机构的首席大臣,被时人尊称为“元勋”“首辅”“上公”。
而与阿桂的出身、经历迥然不同,并正在对其政治地位发起挑战的,是年仅35 岁就担任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户部尚书、步军统领的和珅。和珅出身破落的满洲中等贵族家庭,三岁丧母、九岁丧父,家境贫寒,幸有祖上的余荫使其能够进宫担任侍卫,并凭借过人的聪明得到皇帝的赏识而平步青云。由于他性格柔媚,既非科举出身,也没有军功,升迁又过于顺利,遂被满朝文武特别是阿桂这样的功勋老臣视为佞幸,极端蔑视。
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乾隆四十六年夏天,甘肃发生叛乱,乾隆皇帝命阿桂前去平叛。当时阿桂正在河南处理河工事务,不能即刻启程,遂由和珅先到甘肃,作为临时主帅。和珅立功心切,准备在阿桂到甘肃之前平定叛乱,于是独自督师进剿,却被叛军击败。和珅在军中毫无威信,下令调动各部将领,将领们都不理睬;开军事会议时每次提出想法,都被将领们刁难抗拒,他也无可奈何。等阿桂来到前线,和珅前往迎接。阿桂问他为什么战败,和珅只好悻悻回答:“将领们桀骜不驯,都不听我的命令。”阿桂说:“军中有令不行,就该斩首啊。”和珅请教下一步进兵方略,阿桂笑而不答,只是命令诸将领次日早上到辕门集合。第二天一早,阿桂升帐发令,命和珅侧坐旁观,见诸将凡有所调拨,无不凛然从命、应声如响。阿桂布置完毕,对一旁恼羞成怒的和珅说:“我看了半天,也没见哪个将领敢轻慢军令啊!那么前次之败,我的尚方宝剑该拿来砍谁的头呢?”和珅登时就吓得面无人色。阿桂随后命他离开军营,返回北京。
乾隆四十六年,即海昇案发生的四年前,为了提高和珅在朝中的威望,乾隆帝为他提供了出征平叛、建立军功的机会。哪知道和珅独自指挥作战时,不但轻敌躁进、大败而回,也让属下将领对其十分轻视,全然不肯听其调遣,与阿桂命将时的“辄应如响”形成鲜明对比。这样一段经历,是二人在朝中威信的真实写照,令和珅恼羞成怒,为他们日后的不断较量埋下伏笔。
案件始末
事实上,海昇案的缘起不过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家务小事。海昇自幼娶妻乌雅氏,二人成亲之后一直争吵不断,四邻亲友无人不知。这天傍晚,海昇让自家13 岁的丫鬟点烟,坐在里屋的乌雅氏指其二人有私情,夫妻再次吵闹不休。吵到激烈处,二人动起手来,海昇走进屋去,踢了乌雅氏几下,乌雅氏大骂不止。海昇气急败坏,又向乌雅氏胸口猛踢一脚,乌雅氏应声倒在床上。海昇再用手掐住乌雅氏脖子,但此时乌雅氏已经气绝。海昇见此情形,赶忙稳住心神、装点现场,用腰带系住乌雅氏的脖子,吊在柜子腿上,装作自缢状。事发后,海昇不敢通知乌雅氏的娘家亲属,准备偷偷入殓。不过乌雅氏陪嫁的小厮趁机偷跑回去,将乌雅氏缢死的消息告诉了娘家弟弟贵宁。贵宁闻讯,马上带着家属来到海昇家,欲看尸身。海昇将贵宁等人拦在门外,声称尸首已经装裹,须等盛殓再看。贵宁表示姐姐自缢横死,应该报官,不能私自入殓。海昇不肯,贵宁争执不下,遂到主管京师治安的步军统领衙门递状,呈明亲姐死因不明,请求官府派人验尸。
时任步军统领的正是和珅。当得知被告海昇是阿桂的亲戚时,和珅一阵窃喜,颇欲借此机会令阿桂难堪。按照惯例,内城出现非正常死亡的情况,应由步军统领衙门行文刑部,请刑部派员验尸。阿桂家族在刑部威望极高,其父阿克敦担任刑部尚书达十年之久,阿桂此时又分管刑部事务,部内尚书、侍郎和主要司官,几乎都是他们父子提拔培养的。刑部接到步军统领衙门行文后派出的司官李阔、业成额二人,都不愿兴起事端令阿桂蒙羞,而随同前往的仵作李玉又接受了海昇管家的贿赂,虽然认出乌雅氏脖颈上的伤痕并非致命伤,仍然以自缢喝报,司官也囫囵以自缢定案。
事情到了这一步,如果是寻常案件,自然可以糊弄过去。而此案既由和珅经手,就难以蒙混过关。和珅一面挑唆贵宁在步军衙门不断喊冤,且状词直指阿桂,称其指示刑部司官包庇亲属;一面亲自上奏,将此案摆在乾隆帝御前,并建议“将海昇解职,交刑部传集应讯人证,审明确拟”。乾隆帝对此案颇为重视,下旨刑部再次派出得力官员验尸,并由都察院派员共同前往,起到监督作用。一时间,刑部派出侍郎景禄、杜玉林,司官王士棻、庆兴四人,都察院则由左都御史纪昀带领崇泰、郑澂两位御史,一起前往海昇家,又调都察院五城中的西城仵作王国泰代替刑部仵作检验尸首,以防舞弊。
事实上,和初验的几位官吏一样,这次参加覆验的七位官员和一名仵作,也没有人愿意把事情的真相捅破。首先,按照清代制度,京城内有仵作的衙门只有刑部和都察院五城。刑部仵作水平较高、薪水亦高;都察院仵作水平较低、薪水也低,且升迁方向就是进入刑部。因此,除非万不得已,都察院仵作断然不敢翻刑部之案。此外,这次检验官员中职位、资历最高的当属纪昀,但更巧的是,阿桂之父阿克敦正是纪昀的乡试座师,且师生之谊甚笃,可称得上通家世好。既然事情碍着老朋友的脸面,一向精明过人的纪昀自然乐得成全。他一到验尸现场,就以年老眼花、不懂刑名为由,一语不发,随他前来的两名御史自然也不作声。至于刑部此次派来的几位堂、司官员,都是部内干练之员。如杜玉林任司官时,是刑部第一个还没有实缺就获得总办秋审殊荣的人;庆兴是有名的验尸老手;而王士棻更秉公处死过和珅的家奴。不过,刑部官员中越是得力能干之人,越与阿桂关系密切,受其提拔恩惠越多。综合以上几个因素,这次验尸的过程与初验毫无区别,结果也仍然是“自缢”,只比初验时多出左右膝四处不致命伤。
阿桂像
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剧照
案子上奏后,贵宁仍然在步军衙门控告不休,一口咬定两次验伤结果都不属实,是刑部、都察院因为阿桂情面故意瞒报致命伤。乾隆帝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召见阿桂询问。当他问到柜子腿怎么能吊死活人时,阿桂以一副常年担任刑部堂官的自信态度回答说:“床档船舱,皆可自缢。”乾隆又问贵宁屡控不休如何是好。阿桂说:“如虚即应治罪。”这样的表述被和珅抓住把柄,事后成为阿桂包庇海昇的证据。
一件情节毫不稀奇的人命案,不但两次检验无果,亲属不肯罢休,还掺合进如此复杂的高层人事关系,令极其痛恨大臣结党的乾隆帝大为恼火。在和珅的撺掇下皇帝干脆撇开刑部不用,改派户部侍郎曹文埴、工部侍郎伊龄阿,借调大兴县仵作第三次前往验尸。龙颜震怒之下,这一次的验尸官再也不敢糊弄了事。经过仔细勘验,这一次的验尸结果与前两次迥然不同,变为:“验得乌雅氏脖项耳际并无缢痕,亦无勒痕,而胸膛有脚踢致命伤一处,显系踢死。”乾隆帝恐阿桂等人不服,下旨阿桂、和珅与初验、覆验、三验的官员,以及刑部全体堂官都到海昇家公同再验。众目众目睽睽之下,阿桂和刑部也表示曹、伊二人所验是实,再将全部犯人、证人提到刑部大堂审讯。海昇招供,案件终于告破。
处理结果
真相大白之后,主犯海昇按律被拟为绞监候。按照清代的惯例,以夫杀妻,除非情节特别残忍,一般不予勾决,但当年秋审时,乾隆帝特意说:“海昇系阿桂姻亲,阿桂又不免意存袒庇,以致刑部堂司各官均有瞻徇回护之见。若非屡次派员覆检,几致始终朦混。且由此酿成重案,众人皆因之获罪。该犯杀妻虽非必死之罪,而实有必勾之情。”因为秋审时阿桂正在外面出差,乾隆又强调自己并非借阿桂离京之际处死海昇,甚至说出“试思朕何如主?岂阿桂在朕前竟能骩法救人,而朕即听信其言竟置人命重案于不问耶?是海昇之死阿桂非惟不能救之,而适足以杀之也”这样的重话。
除海昇之外,本案涉事官吏全部以重罪处置。
余音
海昇杀妻案,由一个普通刑事案件最终转化为政治事件,影响颇为深远。此案过后,阿桂及其僚属受到很大打击,乾隆帝对阿桂外尊重而内疏远的关系被彻底明朗化,而对和珅更是愈加信任,其宠臣地位大大巩固。与此同时,和珅与阿桂的矛盾也完全公开化。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记载,“阿文成公桂与和珅同充军机大臣者十余年,除召见议政外,毫不与通,立御阶侧,必去和十数武,愕然独立。和就与言事,亦漫然应之,终不移故处”。也就是说,阿桂与和珅作为军机处的同事,每天在一起办公,但十余年间,除了一起被乾隆皇帝召见议政外,从不进行单独交流。每次召见之前,阿桂站立的位置都要与和珅拉开几步距离,和珅凑过去说话,阿桂就站在原地随口回应,不肯稍作迁就。更有甚者,此后阿桂曾至江南公干,拜会已经告老还乡的旧友赵翼,赵翼以诗记录了当时情形,其中有“使节适南来,襜帷喜再攀。公色愀不乐,叹未能除奸。余谓大权减,正保令名完。公时闻我语,豁达开心颜”等句。可见阿桂与和珅二人,已经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而从赵翼劝解的所谓“余谓大权减,正保令名完”一句,亦可见乾隆帝扬和抑阿的政治用心。
乾隆末年,被阿桂“倚如左右手”的军机章京管世铭改任御史,曾欲严参和珅,奏折已经呈递上去,却被阿桂扣在军机处。阿桂一面赞赏管世铭的勇气,一面告诉他:“报称有日,何必急以言自见。”其意乾隆帝偏袒和珅,现在参劾难以奏效,但老皇帝年纪已过耄耋,不如静观其变,相机而动。嘉庆二年,已经八十岁的阿桂身患重病。病危期间,管世铭前去探望,阿桂执其手叹息道:“我年八十,可死。位将相,恩遇无比,可死。子若孙皆已佐部务,无所不足,可死。忍死以待者,实欲俟皇上亲政,犬马之意得一上达。如是,死乃不恨。”这样的遗言很快通过管世铭之口在士大夫内部流传开来,阿桂与太上皇的隔阂之深成为尽人皆知之事,这为嘉庆帝上台后诛杀和珅的动作提供了充分的舆论基础。
作者:郑小悠
阿桂去世后,和珅取而代之成为内阁、军机处的双料首辅,全面掌握朝政。然而仅仅一年光景,太上皇驾崩。亲政的嘉庆帝一向对阿桂极为尊敬,所重用亲近者多系其门生故吏。而和珅则骤然失势,半月之内,就以20 条大罪被赐自尽。其时,第一个参劾和珅的,正是阿桂在刑部的老搭档、海昇案中被降为四品顶戴的刑部前尚书胡季堂。这一场重臣与宠臣之间的斗争,至此而告终结,一件小小的海昇杀妻案,才真正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