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的几个问题
2020-05-10房广顺朱胜凯
房广顺 朱胜凯
[摘 要]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区域发展,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和贯彻执行,坚持为党治国理政服务、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服务,坚持地方党委和政府对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的领导和组织,依靠和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提高区域哲学社会科学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指导方针;目标任务
[中图分类号]C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0)04-0016-0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区域发展正在进入国家发展战略和整体规划,成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区域发展,要在国家整体规划和总体布局下,明确社会科学发展的区域定位和突出特色,明确社会科学区域发展的目标任务,规划区域发展的整体战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建设力量,建设有助于增强我国社会科学整体实力、适应国家社会科学发展战略布局、具有显著特色和带动作用的区域哲学社会科学。
一、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的战略地位
随着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得到确认,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日趋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中,还有必要提出和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区域发展吗?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区域特色对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和世界贡献度还有多大意义?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越突出、成效越显著,越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区域发展和特色凝练。
第一,重视和凝练哲学社会科学的区域特色和区域发展,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特色和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人文传统和卓越的人文成果,重视区域文化发展和特色文化凝练是历史传统和显著优势,各地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社会科学成果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并为中华民族社会科学成就积累了丰富材料,社会科学发展的区域性特点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我国最早的文学成果《诗经》,就记载和涵盖了许多反映地域特色的文学成就。我国历史科学发展中,通过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形成了丰富的地方志,产生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标识。中国的历史发展是中原汉族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相互融合的发展进程,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正是中国地域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融合,产生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得到长足发展,徽学、赣学、晋学等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领域具有特色的文化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传承和弘扬我国区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优良传统,加快区域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是历史和时代提出的要求与任务。
第二,哲学社会科学的区域发展既是一个地区整体发展的组成部分,又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引领。区域发展是国家和社会整体发展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区域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国家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组成部分和重要依托。区域发展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哲学社会科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就缺乏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凝练与提升。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和精神支持,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就难以准确把握社会关系的发展演进及其对经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就难以充分调动各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有助于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提升全民的文化水平,从而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
第三,哲学社会科学的区域发展是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社会科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基本出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新要求,哲学社会科学成为人们提升自我文化素养、提高认知主客观世界能力的重要基础。时代的发展进步要求人们不仅掌握科学知识,更要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和人文生活氛围,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态决定了能否给人们提供足够的社会科学资源,能否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社会科学各领域各方面的成果,能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交流交融。当前我国区域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与社会科学发展态势不适应,经济发展遇到瓶颈的地区,社会科学发展的难度就大、影响力就小。这就给每个地区都提出了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紧迫任务。
第四,哲学社会科学的区域发展是凝练区域精神的重要前提和文化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1]88城市精神的凝练和弘扬,与一个城市的历史发展相适应,与一个城市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相联系。城市精神的形成、凝练、传承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撑和推动。新时代辽宁精神的凝练和弘扬,汇聚了历史学、民族学、文学、传播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門社会科学的成果,在对辽宁历史的研究中发掘了辽宁抗战史、工业发展史,在对辽宁社会主义建设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史的研究中凝练了创新实干、奋斗自强的精神内容,在对辽宁当代发展的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研究中坚定了实现辽宁全面、全方位振兴的自信精神和担当意识。徽商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当地发展社会科学、重视精神凝练有密切的关系。徽商现象先是在当地引起重视并受到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关注,徽商的坚忍不拔被凝练为“骆驼精神”,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安徽对外商业的发展和徽商群体的出现,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历史和现实都说明,一个国家和民族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是整体发展与区域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区域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没有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整体发展和民族的繁荣复兴。
二、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的指导方针
发展区域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党和国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研究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2]142,是党和国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的指导方针。根据这一指导方针,发展区域哲学社会科学要抓住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坚持和落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3]24,把这一根本制度落实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各方面,并转化为指导和规范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的制度约束和法治保障。这是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性质、宗旨、方向的根本性问题。二是坚持和落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把哲学社会科学的区域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和目标规划当中,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协调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
按照党和国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部署和战略规划,发展区域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正确研究导向,承担国家和地方双重研究任务,树立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的质量意识,突出和凝练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区域特色,在创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同时,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第一,发展区域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首先解决“为了谁”的问题,即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导向问题。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一贯坚持的根本方针,站在人民利益的基点上,原创性成果大量涌现,哲学社会科学在新中国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针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确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4]127,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区域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是从本地区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立足本地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创造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研究成果,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质。第二,发展区域哲学社会科学要承担国家和地方双重研究任务。要树立哲学社会科学全国一盘棋的思想,积极参与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任务,在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课题、产出具有原创性研究成果、营造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上下功夫。这样,哲学社会科学的区域发展就自觉融入到国家战略格局之中,在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协调攻关上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保持一致,在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上处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沿。更要自觉地把哲学社会科学的区域发展任务、发展方向、发展目标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通过产出高质量高显示度的区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使区域性的研究课题列入国家研究发展规划当中,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和攻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推动区域哲学社会科学水平的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第三,发展区域哲学社会科学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发展区域哲学社会科学关键在质量。就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的状况看,在研究力量、研究资源、研究平台等方面,地方相对落后于中央和国家研究机构,而且不同区域之间的研究水平也有较大差别。区域发展的重点是提高质量,以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研究成果,提升区域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力。提高质量要在创新上下功夫,重点是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要切实改变地域意识影响下的狭隘研究理念,坚持辩证唯物主義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自觉自信,借鉴国内外最新成果,形成既体现世界一流研究水平又反映鲜明地域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推动区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第四,发展区域哲学社会科学要突出和凝练区域特色。区域特色是历史形成的,研究区域哲学社会科学是历史和时代提出的任务。但是,区域特色并非自然生成,区域文化特点和哲学社会科学问题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代表和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特色转化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区域特色,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在科学规划和总体指导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在保持历史特点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思想观点和科学成果。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区域发展,要重视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和贯彻执行。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是一个规律性的运动过程,也是一个自觉的发展进程,起主导作用的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具体到一个城市,要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来制定规划。”[1]81-82一个城市的发展是如此,这个城市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同样是如此。第一,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规律的研究探索。哲学社会科学有自身的发展演进规律,要不断深化对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规律的认识,按照社会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规划。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都有自身长期发展的历史,具有影响深远的区域文化传统,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当前我国发展的突出特点和矛盾焦点之一。地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地区实际,找准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把握本地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特殊规律,按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制定和实施规划。第二,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规划要破除大而全,体现特而精。哲学社会科学的地区发展必须适应本地实际,结合当地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基本状况、研究力量,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确定研究的重点学科、重点领域、重点课题,以特色和质量求得健康发展和整体推进。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因素,各地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分工格局。北京、上海、武汉等中心城市,既是经济政治的中心,也是文化发展的中心,研究领域全面,人力资源雄厚,哲学社会科学较为发达,并由此形成自己的特色。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沈阳、兰州、成都等也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特别是在区域文化发展和经济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发展规划上要更加突出地区特色,在区域研究和地方特色上取得原创性和独创性的成果。第三,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规划要自觉调动区域内研究力量,实现区域内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协同创新和协同发展。区域中心城市是本地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点,同时要做好区域内各市的分工合作,以中心城市带动全区域哲学社会科学的良性互动。区域内城市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积极主动,既服务于全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整体需要,又调动本地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本地特色。辽宁省有14个地级市,以沈阳为中心城市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这是以各市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发展为基础的。比如,辽阳、朝阳都是历史文化名城,有哲学社会科学的雄厚底蕴;鞍山、抚顺、本溪、阜新是近现代工业发展的产物,有独特的历史传统和科研特点;大连、丹东是著名沿海开放城市,对外交流广泛,充满生机活力。在中心城市带动下统筹规划各市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对于推动辽宁哲学社会科学的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的目标任务
哲学社会科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决定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同时,区域哲学社会科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格局的组成部分,区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目标任务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适应国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规划。由此可以看出,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的目标任务要适应国家战略和区域战略两个方面的目标要求,明确四个方面的发展任务。一是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重点是承担能够使本地区优势特色得到充分发挥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任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门类众多,学术内容庞杂,学术话语建设任务繁重,需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研究力量的作用的同时,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积极参与,形成中央与地方以及区域之间的良性分工合作,共同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领先成果。二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培养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并通过他们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上。有什么样的人才就能创造出什么样的研究成果,自然科学是如此,哲学社会科学也是如此。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责任就是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思想指导和方向引领,特别是要把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培养放在与自然科学人才队伍培养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培养人才、留住人才、选拔人才、支持人才上出台有效政策措施,营造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良好政治生态和学术生态。三是树立哲学社会科学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全面深化改革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主动进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要避免陷入“经院哲学”的藩篱。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关起门来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没有出路的。要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深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研究和回答群众和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得出适应实际需要的结论和答案。四是建立高质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平台和传播机制,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的宣传普及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一方面,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派。比如,东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鲜明特色,开创“辽海学”研究是近代以来许多东北学者的夙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辽海学”研究,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对于东北区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要高标准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平台,选择已经具有世界影响的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学术机构,推出国际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上乘的期刊和出版机构,形成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普及体系。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特色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1]322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創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的鲜明特点,并因此在世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区域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尤其如此。创造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区域特色,要抓住区域历史和文化传统,结合时代要求和发展目标,重点研究关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学科和领域。第一,大力发展历史和文艺科学,挖掘历史文化传统,提升区域人文素质。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在各地发展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相互融合发展起来的,需要不断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地域学科体系,提升本地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沈阳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早在3000多年前就形成了区域政治和军事中心。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阳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在共和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中起到了基础性作用。沈阳城市建设史、工业发展史、文化发展史等的研究,具有巨大的研究潜力和发展前景。第二,积极开展战略学的研究,站在世界格局的高度,从国家发展战略特别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角度,研究区域的战略地位,对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提供科学根据。东北地区不仅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格局尤其是东北亚地缘战略格局中处于重要地位。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从各个领域开展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找准东北的战略地位和发展趋向,促进东北全面、全方位振兴。第三,大力推进社会学的研究,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在区域、社区、乡村发展中的指导作用。对人口、环境、社区、民俗等进行社会学研究,能够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对区域发展特别是群众的社区生活做出规律性的分析判断,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有效的材料和建议。每个地区都有自身的特点,存在需要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推动本地社会学的研究,形成更加接近群众生产生活的理论分析与科学判断,对区域社会发展将起到更加直接的促进作用。第四,积极发展传播学研究,形成传播党的理论路线、区域发展战略、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发展经验的理论指导。提升软实力在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要传达好党中央的声音,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另一方面,要讲好地方故事,凝聚地方意志,提升地方影响力。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离不开现代传播理论的指导和科学传播方式的推动。传播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各地发展不平衡的情况较为突出。区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突出传播学研究和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本地传播能力和水平,而且有利于使本地传播学理论取得全国优势,提升本地传播学的影响力。第五,重视绝学研究。我国悠久历史发展中产生了许多绝无仅有的学说、学问、绝活,由于历史的发展演进正处于湮灭的状态,发掘整理和发展创新绝学已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绝学往往存在于某一区域,地域性较强。区域哲学社会科学恰恰具有进行这方面研究的优势和条件。区域哲学社会科学开展绝学研究,既要坚持薪火相传、代代相守,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重在“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324。只要找准资源,选准题目,精心组织实施,就能使蕴藏在区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绝学得到发扬光大。
四、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的依靠力量
发展区域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基础在科学规划,关键在党的领导。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在全国一盘棋的总体要求下,深入发掘本地区哲学社会科学资源,充分调动本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从而明确谁领导、谁组织、谁协调,确定本地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依靠力量,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领导能力和水平,形成共同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的合力。
第一,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的组织领导。党的领导是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国各地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取得的进展,归根到底是党的坚强领导的结果。一是坚持思想理论指导,保证在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和解决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坚持政治原则领导,保证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始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党治国理政服务、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社会科学需要服务。三是坚持组织管理领导,确保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和队伍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统筹协调力量,联合协作攻关。地方党委要把党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到本地区,担当起组织领导责任,既担负起指导方针、发展方向、研究导向的组织领导责任,也要担负起培养社科人才、组织研究队伍、提升研究水平、应用研究成果的组织实施责任。地方党委和政府职能部门是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的实际工作部门,是落实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的具体组织者,承担具体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度,在责任落实、责任检查、责任监督方面做好工作。
第二,充分依靠和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各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社科团体普遍建立起来,并发挥了积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的区域发展,归根到底在于是否充分调动了区域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力量的融合与整合,形成发展合力。要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既依靠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下的本地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的作用,也依靠中央研究机构特别是中央驻地方研究机构的作用,为中央驻地方研究机构开展研究,特别是参与本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便利条件和全面支持,带动地方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的提升。二是充分调动研究机构与研究者、专业研究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形成区域研究队伍。在依靠和发挥专门机构、专业人员作用的同时,调动全社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关注与支持,提升全民哲学社会科学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要发挥地方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在指导、整合、组织、协调、动员研究力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应该成立社会科学研究院,更好地凝聚区域内力量和发展区域外交流沟通。在此基础上,有效整合和科学融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社团组织,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三,努力提升区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科学研究过程,不仅需要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而且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使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在科学的计划、组织、指导之下有序实施。人是科学研究的主体,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管理的核心。党和政府及其管理部门依法依规管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服务,能够激活更多的研究动力,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的管理工作,要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区域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区域研究的政治管理。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和研究导向,以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对哲学社会科学区域研究中偏离党的指导思想的现象坚决批判。二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区域研究的专业管理。制定本地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长期计划和当前任务,明确本地区一个时期亟须研究和回答的重点学科、重点领域、重点问题,有效组织力量开展集体攻关,引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服从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和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评价、考核、奖励办法,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三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区域研究的全方位服务。管理的本质在于服务。哲学社会科学区域管理的实质在于提供宽松的环境和优良的生态,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潜心科研、专注问题、产出精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也带来了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与技术的要求。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培养和科研业务培训,是落实全方位服务的重要任务。四是加强管理机构的自身建设。要从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导做起,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要求、统一部署、统一检查。把哲学社会科学组织领导和管理服务的机构统一到党委宣传部,是适应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的需要。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要适应新的形势与要求,把提高政治素质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同时,加强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管理的现代化能力与水平,以管理现代化带动哲学社会科学区域发展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3]《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姚黎君 魏亚男
[作者简介]房广顺(1960- ),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思想研究。
朱胜凯(1996- ),男,山东潍坊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研究。
本文系2017-2018年度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课题“新时代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课题编号:18ZX018)、2019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委托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时代诉求”(课题编号:L19WTB03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