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行零售业务不良率将因疫情攀升对公业务不良率或在半年后突显

2020-05-10老凯李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对公不良率不良贷款

老凯李

过去5年,中国银行由于不良贷款的掣肘,银行业的业绩不理想,估值也受到了影响。因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一季报显示,绝大部分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和2019年末时有所上升。这是否会打断中国银行业的资产出清之路?笔者认为,对比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时不良贷款率的情况,对公业务出现不良将比零售业务滞后6个月。如果疫情在短期内能够缓解,不良将主要体现在零售业务上,如果蔓延时间较长,可能会对对公业务造成压力。

股份行转型零售是“不得已”之选零售想做好并不容易

中国银行业从2009年到2019年的十年间,不良资产率先上升再下降,这与背后的经济和政策有很大关系,银行做零售并不是简单复制海外零售银行的发展趋势,而是有一系列深层原因。

起点是2008年11月份推出的“四万亿”政策,当时整个市场对经济结构的调整认识不足,认为坏账规模小、处理容易。于是在2011年,温州出现了中小企业的流动性危机,而起始于温州的坏账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发生。

引用国信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剑在其随笔《瓯江往事》中的几句话:“2012-2014这几年,企业的主营业务开始恶化。有些产业不会随着下一轮经济周期起来而还魂。”为了应对宏观经济的变化,银行有难、中、易三条路可以走,难的是,下沉客户,扎扎实实服务广大(融资难融资贵的)中小微民企;中的是,转型属于弱经济周期的零售业务;易的是,走有刚兑预期的非标(绕过监管继续给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融资)。

兴业是走第三路的代表,紧随其后的是中信和光大。但大规模发行非标资产的代价就是同业负债的增加和普通存款的减少,这直接导致了2017年和2018年金融去杠杆期间,这些银行的息差急剧收窄。

而处理不良恰恰是需要消耗利润的,所以,股份行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二条路——零售。

招商银行在零售业务上转型较早,基本在2009-2016年时大力发展零售,其他银行则在2016-2019年这个阶段增加零售的投入,其中平安银行在2016-2019年的零售贷款占总资产比重是最高的。

但零售业并不好做,零售的不良率理应偏低,但平安、光大等银行的不良高于其他股份行。

若疫情尽快结束 不良集中于零售业务若疫情持续对公业务将承受压力

未来银行不良贷款率我认为要抓住两条主线,利率市场化和消费,这两点都将使零售成为主角。

未来利率下行的趋势很可能会是长期的,银行的息差可能会有一个由快到慢收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比起对公业务,零售业务由于其更强的议价能力,抵御息差下行的能力也更强。

第二条主线是消费。从2010年到2018年,投资占GDP的比重从48%下降到44%,而个人消费占GDP的比重却从36%提升到39%。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美国和日本的消费率分别是68%和56%),我国消费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当然,以上说的未来是长期的,跨度会达到十年以上。从短期来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当前以零售为主的银行所受到的冲击反而可能比以对公为主的银行大一些。比如,招商和平安的高管在今年的股东大会上都表示,疫情对其零售业务的信用卡和小微企业贷款有相当的影响。最直接、最大的影響是资产的质量问题。

但到底会有多差,目前谁也不知道,因为谁也不知道这场疫情会持续多久。但我们可以用2008年金融危机时,美国所有银行的不良率来做个参考。

统计显示,对于不良高峰的出现,对公比零售迟滞6个月;

另外,零售在危机前两年的平均不良率是4%,2019年一季度高峰时是6.6%,不良增幅为65%;

而且对公业务在危机前两年的平均不良率是1.5%,2019年三季度高峰是4.47%,不良增幅为198%。

以上数据显示,在美国这种以消费为主的经济体里,零售不良的爆发预示消费的萎缩,并最终影响对公业务,而且还有一个放大效应(65%的零售不良增幅VS198%的对公不良增幅)。所以,疫情如能尽快结束,则不良更多只是体现在零售业务。但是,如果疫情持续的时间拉长,则对公业务的压力会更大。

猜你喜欢

对公不良率不良贷款
对公信贷资产流转未来猜想
商业银行利用“快易报”平台发展对公业务分析
公租房可享受7项税种免征福利
我国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研究
银行辞职潮中苦不堪言的小微企业信贷部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农业银行辽宁葫芦岛绥中支行营销对公理财实现“开门红”
不良率农行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