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绿色课堂的构建
2020-05-09黎梅
黎梅
摘要:小学高年级是文化知识积累的重要时期,也是能力發展的关键时间节点。而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绿色课堂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渗透,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笔者将以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参考,谈一谈构建小学高年级数学绿色课堂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 绿色课堂 教学策略
课堂是学生日常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日常沟通的主要渠道。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活动证明,课堂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此,绿色课堂理念的应用价值逐渐突显出来。所谓绿色课堂,主要就是指一种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天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具有愉悦、和谐、宽松、自由等氛围特征的课堂模式。不难发现,绿色课堂的内涵与新课标的要求是十分一致的。为此,教师应对绿色课堂的特征有更加准确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以此来保障最终的教学质量,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1.注重兴趣引导
绿色课堂十分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为了达到绿色课堂理念的要求,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免使学生产生枯燥的学习心理。为此,教师应该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利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手段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这样一来,可以使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从而促使学生产生更为强烈的学习意愿。唯有如此,才能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
以《确定位置》为例,这部分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了解南偏西(东)、北偏西(东)的含义,学习用距离与方向描述物体的位置。讲解这部分内容时,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我没有按照常规的教学模式直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而是首先向学生呈现了一段与现实生活有关的视频内容。这段视频是一段天气预报,解说员正在对一次台风天气进行播报。在播报过程中,解说员对台风的移动方向与线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在卫星云图上进行了模拟。视频播放完毕之后,我出示了一张地图,然后让学生尝试在地图上绘制台风的移动线路,并尝试对移动的方向进行复述。最终,通过这种有趣的课堂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意愿,而且帮助学生对这一节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理解。由此可见,在绿色课堂的构建中,利用恰当的方式优化课堂氛围是十分重要的。
2.关注能力培养
正如前文所述,绿色课堂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出自身的主体性。之所以这样做,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小学高年级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主体性的发挥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自主性的知识探索活动,并且可以在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点拨。这样以来,既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有的放矢,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
如:在《圆柱和圆锥》这部分内容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就是圆柱的表面积公式。在课程的初期阶段,学生已经对圆柱的底面、侧面等不同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了圆柱。在动手操作中,学生需要对剪制的平面图形与得到的立体图形进行对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了比较准确的了解。然后,学生思考了圆柱表面积的具体含义,并结合自己的动手操作过程进行了表面积公式的计算。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使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准确地推导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公式。此外,我还鼓励学生针对自己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知识理解,这对于绿色课堂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促进思维发散
从本质上来讲,无论何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都可以视为一种思维活动。在绿色课堂的构建中,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数学学科中,对于学生思维的动态性与思辨性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学生的思维水平成为了数学绿色课堂构建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此,完成课堂基础知识的教学之后,教师应该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
如:在组织本班的教学活动时,我会不断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变式练习活动。在变式练习中,我会根据具体的题目或者一定的背景设计一些练习任务,然后适当改变任务中的某些条件,以此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最终,通过变式练习的方式,不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而且在避免大量重复练习的前提下使学生对相关的数学概念与规则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绿色课堂逐渐成为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为此,教师应充分理解绿色课堂的重要意义,并从教学策略上进行调整,以此来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优化。唯有如此,才能不断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思珠.小学数学绿色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8,(8):13.
[2]胡文艳.创新数学教育构筑绿色课堂[J].神州,2018,(3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