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析

2020-05-09郑春红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能力探索小学数学

郑春红

摘 要:通过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将动手操作和数学学习进行整合,既符合学生天性特征,又能够很大程度上激发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程度,让学生享受乐趣与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 动手操作能力 探索

数学学科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强,这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学学习要将实践操作作为核心,将动手操作纳入数学教学的重点体系当中,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实现对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的全方位改革[1]。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展示动手操作练习,使他们在实操过程中有感性体验,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本数学知识,又能提升学生思维力。

一、积极实施情景教学,搭建学生动手操作平台

情境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根据小学生年龄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的游戏或练习,这样既能增强他们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又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动手能力是小学阶段学生发展的综合能力之一,它能调动学生多个器官,专注于某一学习任务,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教师的教学设计,既要面对全体学生,也要针对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层次,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有效的情景设计和恰当的动手练习的操作,使课本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活化、通俗化,更易于学生掌握,让课堂充满活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力的发展。

二、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有机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各种机会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课前导入是一节课的关键,有效地导入,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如果教师能在课前导入环节设计精彩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方面的游戏或实践故事,去打动学生心扉,吸引学生打开思路,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教学概率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动手操作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动手实践操作是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重要路径,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枚硬币向上高高抛起,落下来正面朝上和背面朝上概率是不是相同的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快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于是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测结论,然后为学生分发硬币,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猜测的结论是否准确。教师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验证自己的结论,并在讨论出正确结果之后,顺利过渡到新课。

三、加强技术应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可或缺的技能,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维从无序过渡到有序的过程,所以说通过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有条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动手操作动力大幅提升。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都特别渴望参与到一定的实际活动当中充分地实践和体验。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小和认知能力相对较低,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对动手操作有兴趣,但是却不知怎样着手操作。基于此,为有效引导他们发散思维,创造性地提高实践操作的效果,教师可以有效引入多媒体技术,加强对学生的辅助指导,让学生明确思路,学会动手操作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习钟表的各个部分,学会看钟表的数字以及能够准确地计算时间。教师先将模拟钟表与实物钟表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拥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闹铃报时、公鸡打鸣等动画视频,以及多媒体课件展示钟表的零件组成及其功能,再让学生利用钟表模型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学生的操作认知。

四、重视分组合作教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课堂教学,教师要注重分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动手操作当中,从中体会知识学习和探索的乐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平台[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学生动手操作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先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差异性,进行科学的分組,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各展所长,各抒己见,构建组内通力协作和组间良性竞争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当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分组后则将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学生自行划分小组内的角色,选出组长负责对整体活动进行协调。教师则须为学生提供实践性强的数学综合问题,让学生在沟通探讨当中突破学习难点,发挥各自的聪明才干,感受协作操作的乐趣。

五、关注课外延伸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学习不能够单一关注课内学习,课外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学习环节,让学生在课外多姿多彩的实践当中形成动手操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得课内课外数学学习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都得到强化。课堂上的动手实践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会让一部分学生产生依赖的心理,影响到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而到了课下学生很有可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思维,此时进行课外的动手操作能够实现对课内学习的延伸,也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数学。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可激励学生课外制作不同三角形,认真思索三条边之间存在的关系,分别探究不同三角形的特征,在总结与实践当中丰富感性知识,促进学习升华,也让动手实践的价值得以延伸。

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路径,利用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能够激励学生手脑并用,为学生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与此同时,学生还能够在动手操作当中拓展思维能力,形成自觉动手操作的意识,增强对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实现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的升华。为了实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这一重要目标,教师要注重革新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注重为学生创设有效情境,优化课堂导入,加强技术应用,重视小组合作,关注课外延伸,在这些优化后的教育实践活动当中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1]蔺淑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06).

[2]张秀花.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能力探索小学数学
工程造价软件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例谈培智孩子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