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基于问题解决初步渗透画图策略
2020-05-09范楚慈蔡正娟
范楚慈 蔡正娟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名著《教育心理学》的扉页中写道:“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因此,我在课前进行了前测,以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为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指明方向。”
通过前测我发现:极大部分学生能根据原有经验,找出原数,但由于看见“吃了”“还剩”字样,有部分学生就误认为这是求剩余部分的题目,用减法计算。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找准求原数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确定解题方法且正确列式解答。
2.体会画图策略的重要性,主动用画图策略的方式帮助思考。
3.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画图策略理解求原数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理解“求原数”的实质是求和。
【教学实践】
一、复习
原来有9个哨子,领走了4个哨子,还剩下多少个哨子?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图的讲解,突破在画图中用○表示题中实物的难点。
二、游戏引入:猜一猜
1.教师出示一装有7支铅笔的非透明盒子,从里面取出3支铅笔,并与学生共同数剩下的铅笔数量(4支)。
问:盒子里原来有多少支铅笔?怎样列式?
师板书生的所有猜想算式。
师:正确算式是哪个呢?我们学完今天的新课内容后再揭晓。
[揭题]求原数的解决问题。
2.复习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发学习兴趣,初次明示数量关系。
三、出示例题,探索方法
1.通过动画形式呈现例题情境。
2.知道了什么?(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形式呈现情境,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找准求“原来有多少个”的实际问题中的条件与问题。
3.怎样解答?
(1)借助画图分析题意。
师:你能通过画一画的方法表示出题意吗?怎样表示领走的,剩下的以及原来的哨子数量? (板书:画图)
(2)引导学生思考:从图上可以看到原来的哨子数量是哪几部分合起来的?求原来有多少个哨子就是求什么?
小结:求原来有多少个哨子就是把领走部分与剩下部分合起来。
(3)怎样解答?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画图策略分析、理解题意,体会画图策略的重要性,主动用画图的方式帮助思考。
4.解答正确吗?
(1)检查
(2)回顾: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刚才进行了哪些活动?(找数学信息、画图、解答、检查)
总结:求原来有多少个哨子,就是把剩下的和拿走的合起来。
5.回顾书本,补充例题。
四、对比归纳(复习题与新例对比)
引导学生思考:题中均有“原来”“领走”“还剩下”,为什么一个用减法解答?一个却用加法解答?
总结:借助画图策略,可以发现复习题是从总数里去掉其中一部分,求剩余部分的解决问题,因此用减法解答。新例是把领走部分与剩下部分合起来,逆向求和的解决问题,因此用加法解答。
虽然都是说哨子的事情,但由于我们已知的数学信息和问题都不一样,因此,解答方法也不一样。我们要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新旧两题题目和图之间的对比,理解根據具体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
五、巩固练习
1.书本P100练习二十三第8题。
2.回顾揭晓“猜一猜”游戏答案。
3.比较归纳建构。
比较例题、练习题及游戏“猜一猜”:这三题的问题都是求什么?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求原数的实际问题,求原来有多少就要把剩下的和已经去掉的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三道题目的对比,归纳总结,建构模式。
六、回顾总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是一道“求原数”(逆向加法)的实际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难度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问题情境比较复杂,需要学生弄清条件与问题;二是学生可能受错误定式的影响,见到“剩下”就用减法。因此,通过教学求原数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教学“逆向加法”的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学用画图的策略分析、理解题意,找出数量关系。
用求剩余部分的解决问题与“猜一猜”进行引入,通过两道题目,逐步突破两个难点:1.用○表示题目中的实物,初步渗透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帮助自己分析、理解题意。2.通过实际活动,初步渗透求原数的数量关系。最后,在整节课中让学生多动嘴,每次讨论、汇报均需要说明原因,达到多次重复强调数量关系的目的。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