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思维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和应用
2020-05-09陈健
陈健
什么是创意?“创意是传统的叛逆,是打破常规的哲学,是破旧立新的创造与毁灭的循环,是思维碰撞,智慧对接,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
美术专业课除了要培养学生的美术、设计基础知识和能力外,一直以来都以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中职美术专业学生在高中阶段结束后将会面对升学或者就业,在高中阶段的创意思维开发程度则决定了学生们将来在美术设计这个道路上能走多高和多远。但是,在长期的一线教学过程中本人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思路狭窄,头脑僵化,严重缺乏创作灵感——创意。为此,本人在美术专业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实践,通过教学效果——学生的作品来检验教学方法对学生创意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用心观察,厚积薄发
首先,用心观察。在美术专业教学中,引导学生一定要用心观察生活,引导学生用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如图1)。例如,在花卉图案设计课程中要求学生对荷花进行图案设计,创作一套以荷花为主题的图案设计作品。荷花作为南方地区常见的花卉,常理上说学生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在实际练习的时候却发现学生对荷花的结构并不了解,更谈不上如何进行设计。因此在课程中,以作业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对荷花、荷叶的结构进行仔细深入的观察、写生,然后再进行设计(如图2)。
其次,厚积薄发。要求每个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准备一个小速写本带在身边,本子不大,用于平时日常的记录。不但能及时记录一些素材,更能把一些想法、创意及时记录下来。“……创意当然需要‘顿悟,但并不仅仅是‘灵感的产物”。创意,往往是灵光一现,但同时很快就会忘记。很多很好的创意就是因为没有及时记录下来而流失了,这是非常可惜的。本子虽小,但是作用却非常大,通过坚持和积累,能够积累下厚厚的一笔创意财富。
二、发散性的思维训练
发散性思维训练(如图3)是本人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启发学生創意思维的方法。
通过思维的逐步推进,从而不断发现创意点,把创意点用在设计或者创作中便能擦出新火花。例如,本人在色彩构成课堂上利用发散性思维图,引导学生讨论。按照以往的色彩构成作业——春夏秋冬,学生一般都会拘泥在花草树木、风景等用颜色的变化来表达春夏秋冬。但是,经过发散性思维练习后,学生的思路明显拓宽了很多。他们想到通过人物的衣服、表情等来表现“春夏秋冬”。学生在发散性思维推进的过程中,然后从中选取到自己作品所需要的创意元素,并且表现在作品当中(如图4)。
三、激趣的创意思维训练
除了发散性思维训练外,本人还尝试利用有趣的创意训练提升学生的创意思维水平。
1.基本形创意练习。将提前准备好基本形并且印在纸上,练习时分发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提供的基本形上进行创意练习(如图5),限时15分钟。这样的练习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够突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从学生完成的创意图的画面效果来看,学生的思维逐步得到了放开,他们开始从头脑中搜索不同的元素,重组在所提供的基本形当中(如图6)。
2.创意思维竞赛。竞赛的方法很简单:按照学号的顺序,由学号的前一位同学出题,后一位同学解题,在限时一分钟内完成出题和解题的过程,并且利用电教平台——实物投影仪,把学生出题和解题的全过程在屏幕上投影出来,让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到这个出题、解题的过程当中。台上学生出题和解题的同时,在下面观看的同学也在不断地思考。由于每个同学所出的图形也不一样,这个出题和解题的过程,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他们的反应能力、手绘表现力都有很大的提高,更重要是提高了他们的创意水平。
四、新颖的手绘技巧训练
美术专业的学生有好想法、新创意,也要在画面上表现出来才能看到效果。当今社会,电脑设计软件作为一个方便、快捷、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几乎作为每个美术设计人才所必需的工具,但是在和企业沟通交流后并综合毕业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本人更确信这一点——手绘能力非常重要。
美术专业的学生以后工作的主要方向是绘图员、设计员或者设计师,这些工种都是需要和客户直接沟通想法,或者是要根据客户的意见直接在画面上修改表现。客户需要的并不是再等上几天让设计人员出图纸,而是需要设计人员马上把客户需要的意图表现出来,这就需要良好的手绘表现能力。因此,训练学生手头上的功夫是少不了的。但是,如何训练呢?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大部分学生很多时候把画面内容画出来以后,就不知道如何继续画下去了,画面内容显得空洞无物,缺乏美感。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参考《创意素描的诀窍》里面的一些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对画面内容进行丰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画面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学生也把里面所学的绘画方法运用到其它的设计项目中。
毋庸置疑,在当今美术设计行业中,除了基本专业技能外,创意显得极为重要。这更加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让学生通过不断地积累,不断地练习,从而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创意思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建立起创意思维体系,让学生在升学或者就业中更具有竞争力,有更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力,与时俱进符合不断进步的社会要求。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