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中亲近古诗词
2020-05-09许红丹
许红丹
在教学中穿插相关的历史故事,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走近作者,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同时,诱发他们对历史、对人生的思考。
一、在故事中走近作者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曾说过:“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意思是说:文人处境越是穷困,就越能写出好诗文。杜甫的“文章憎命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说,作者的人生经历越丰富,他的作品内容越丰富,情感越真实,越能打动人。而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个个富有魅力的故事。所以,学习古诗词,教师将作者所经历的故事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记住诗词背后的个性鲜明的人。
中秋节前,笔者让学生搜集、交流与中秋有关的古诗词。其中,有位同学提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学生明白词意后,笔者顺势问道:“哪位同学了解苏轼这位作者?他为什么在中秋月圆之夜写这样的词呢?”学生纷纷摇头。笔者讲道:“苏轼是我者国宋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書法家。他一生仕途坎坷,由于反对当朝宰相王安石的变法,多次被贬到地方做官。这一年,他被贬到密州,就是今天山东的诸城。他与弟弟子由感情特别好,可是已经7年没有见面了。一个中秋月圆之夜,他看着天空中那一轮皎洁的圆月,想着7年不得相见的胞弟,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水调歌头》这一千古名篇。”
在故事中,学生不知不觉走近了作者,爱上了这位词人,也爱上了这首词。
二、在故事中理解诗意
了解诗意,是读懂古诗词的前提。只有弄懂了诗意,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古诗的内涵,感悟诗人独特的情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陈子昂所做的《登幽州台歌》。为什么在幽州台上他发出了这样强烈的慨叹呢?“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想见的“古人”“来者”是些什么人,是怎样的人呢?学生在学习这首古诗的时候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笔者在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时候,穿插了曾发生在幽燕之地的故事:
战国时期,燕昭王为了振兴燕国,想要广招贤能之人,他按照郭隗的建议,修筑黄金台,以帝王师的礼遇来对待郭隗。没过多久,各国有才能的人争相奔来燕国,为燕国效命,最后燕国就强大起来了。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缅怀古人,他想到了燕昭王礼贤下士的故事;也想到身后肯定也会有更多的怀才有遇的君子;而唯独自己空有满腔抱负却无法施展。正是在这样的感怀当中,作者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独创然而涕下”的感慨。
很多诗人的表达都很很含蓄,一个词、一句话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只有深入了解语言背后的故事,学生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诗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涵。
三、在故事中体悟诗情
学习古诗文还是要透过外在的表现形式,探究诗词内在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汲取诗词的精华,滋养心灵。
学习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首诗时,有学生问,在作者的眼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人杰呢?项羽是刘邦手下败将,为什么李清照却“至今思项羽”呢?笔者认为,此时讲讲有关的历史故事,是最简单有效的。笔者讲道,《史记》中记载,汉高祖刘邦说自己之所以打败对手,当了皇帝,是因为用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善于治理国家,安抚百信的萧何;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韩信,这三位是人中豪杰。李清照这首词中的“人杰”,就是指的这三位英雄。
项羽是刘邦手下败将,但在作者的眼中他是个英雄、豪杰。他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自刎乌江边。这种宁折不弯的豪气,令作者佩服。而李清照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南宋时期,当权者面对入侵者,他们不顾百姓死活,苟且偷安、只顾向南逃命,北方大片疆土、百姓遭受蹂躏。正如陆游的诗里所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通过鲜明的对比,绝句所表达的内涵不言而喻了。
在学习古诗词时,让学生了解这些典故、故事,学生就能在新奇的体验中真切地感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得到情感上的积累、升华。
总之,一首古诗词,就是一段内容丰富的历史。在故事中学习古诗,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穿越时空,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忧作者之所忧,喜作者之所喜,准确把握诗意,深入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引发学生对历史,对人生的思考,从而真正读懂古诗,亲近古诗词。
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