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2020-05-09练小聪
练小聪
动手操作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是让低年级学生自己动手摆弄,操作数学材料反复进行探索,获得数学经验的一种学习方法。它能充分调动低年级学生的各种器官,帮助低年级学生在自主、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这一方法的使用可以让低年级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它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和思考方法的形成,促进其优良个性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低年级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内化知识
数学活动都具有抽象性,低年级学生对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有时很难掌握。传统教法的一般过程是:讲解演示、提问、动手操作。在这里,动手操作只是起到巩固知识作用。它虽然较清楚的向低年级学生讲解传授一定的知识,但不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动、思维直观性的特点,因而不利于低年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例如,在教“数的认识”时,我先出示数字卡片,一边讲解一边演示1添上1变成2,2添上1变成3,3添上1变成4,4添上1变成5……虽然低年级学生很快就能背得滚瓜烂熟。但当我拿来小棒或数位顺序表让他们操作时,他们却东摆摆、西放放,分不清楚了。相反如果老师先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数小棒或拨数位顺序表的珠子等具体学具操作,让学生摆一摆,拨一拨,说一说,在操作过程中抽象出数的概念,再来总结梳理知识,那么学生将获得直接经验,进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实现形象性经验向抽象性知识的过渡,推进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形成永久的记忆;另一方面,操作学习它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操作、运用操作,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对其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态度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操作活动能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我们在小学低年级学生教学活动中要有选择地运用游戏化操作学习方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在操作活动游戏化中主動去探索、发现、验证。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有趣的图形》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我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摸摸手中物体其中的一个面(感知面在体上),然后让学生讨论怎么把这平平的面请到纸上,学生有的说用印泥,有的用水彩笔,用的用纸盖住折出边角痕……然后给每位学生一张纸,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手中物体的一个面搬到纸上,学生非常迅速地动手画,折,印……很快就把平面图形搬出来了,为了巩固图形的认识,我还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这些图形;最我给每位学生发一个信封,问“同学能用袋里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吗?”学生兴趣盎然,快速地摆一摆,拼一拼,“小鱼”“小鸟”“小船”“房子”……美丽的图案很快就出来了。这样的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自身学习的快乐体验,能充分满足低年级学生好动的需要,并且具有直接性、发现性等特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动手操作有力地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的发展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初始阶段,而思维活动常常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但由于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他们理解认识事物往往需要以动作为媒介来进行。所以动手操作培养理解能力,理解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如在教学生学习认识长方形时,我先给每个孩子准备了用游戏棒拼出的长方形,然后请学生把边拆开,进行边与边比较,寻找它们的特点。这时我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接着,我和孩子通过共同的操作分析,最后与学生确立正确长方形的概念:长方形有四个角四条边,两条边长,两条边短。我们不但要通过操作活动让孩子积极思维,还要给孩子充分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例如给孩子提出任务,并精心设计,创造条件,使他们不依赖大人,而靠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形成思维工具的镜子。”(苏霍姆林斯基语)在小学数学中尽量让学生亲自去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做好引导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定会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定会得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大幅度提高。
责任编辑 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