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高低年级写作异化现象

2020-05-09曹莉

教育界·上旬 2020年1期

曹莉

【摘要】小学高年级学生对看图写话不知从何下笔,缺乏逻辑性和层次感,而低年级学生在看图写话时却文思泉涌,不仅能完整描述内容,而且还能给图片内容加上想象的翅膀。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想象力的缺乏制約着创造力的培养。

【关键词】看图写作;异化现象;想象力培养

一、异化现象

多年的英语教学让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学生一旦遇到看图写作便心生排斥甚至恐慌,其实图片内容基本都在课文中出现过,课堂中也反复操练过,可在实际写话时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语法时态乱凑一气,前后逻辑混乱,要么直接留白。相反,孩子们在低年级阶段看图写话却能滔滔不绝。这种发生在低、高年级学生之间看图写话的奇怪现象,我们称之为异化现象。

二、想象力的匮乏制约学生的写作

经过持续观察和跟踪调查,我发现高年级学生虽然身心发育更成熟些,但是他们的想象力却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退化。而低年级学生虽然年纪小,可是他们却拥有无限美好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他们连绵不断的写作源泉,使得他们在看图写话时能够将图片内容写得津津有味,形象生动。

1.高年级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决定想象能力

(1)生理特点:神经系统的发育促进抑制机能逐渐增强

高年级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出现各种第二性征,他们在身体发育、学习知识方面有了很长时间的积累和变化,这个时候他们在很多方面都要求独立,在判断事物方面也有新要求和见解。他们不会像低年级学生那样展开丰富的联想,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想象中直观性和具体性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少,再造想象中创造性成分增多,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观察并利用已有知识积累去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

(2)心理特点:由直观虚构想象向抽象现实性发展

低中年级学生的幻想具有明显的易变性。到高年级时,幻想才初步表现出一些稳定性,他们想象的内容才逐渐符合客观现实。低年级学生年龄尚小,既有知识还不丰富,敢于对新鲜事物做出大胆、非理性的想象。这一时期的学生可以把一根扫帚当成大马来骑,把一片荷叶当成雨伞挡在头顶……而高年级学生处于敏感期,自我意识增强,并开始自我闭锁,如果得不到适当调节,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更愿意去倾听别人的观点,吸收别人的意见,并逐渐丧失了主动探索、展开想象并进行判断的能力。

2.教师教学方式不当,限制学生思维想象力的发展

我们的应试教育从根本上摧毁了孩子们探索未来的动力与勇气。作为教师,如果我们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们,剥夺他们主动探究的权利,就阻碍了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的培养,进而扼杀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结果也只能是:我们的英语永远是哑巴英语。

三、激活高年级学生英语想象力的实践策略

我国著名作文教育专家吴立岗教授认为,小学时期是想象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用想象来解释世界是他们的天性。想要融化六年级学生英语想象力的冰冻,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造“头脑风暴”,开启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英语想象力

头脑风暴这一概念是由现代创造学的创始人、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奥斯本于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的[1]。奥斯本将这个概念借用来比喻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设性想法的状况。头脑风暴最大的特点是可以让学生敞开思想,让各种思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风暴”。

(1)利用“头脑风暴”串联已学单词

一般复习单词,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机械地读写,只要他们会读、会拼写就可以了。当我在课堂上复习单词“holiday”时,我会让学生把他们扩充成短语,如a good holiday, a bad holiday,可是到这里很多学生的思路被卡住了。这时,我提醒大家可以从类型方面、主人等方面着手。思维一旦打开,孩子们滔滔不绝地说出了“a summer dress”“a happy holiday”……通过头脑风暴这种形式让学生将已经学过的串联起来,完善了学生的词汇链,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力。

(2)利用“头脑风暴”进行句子训练

在日常课堂中我们也要注重句子的训练。在学习译林小学英语5A第四课Hobbies时,我利用头脑风暴这种形式帮助学生练习句子。一开始我问学生:“What do you like doing?”学生回答:“I like swimming.” “I like  dancing.”“I like playing.”……当学生将学过的几个动词说完之后,教室里便陷入了沉寂。这时,我举了一个例子:“I like  playing football in the playgroud.”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I like playing chess with my friend.”……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将句子由简单趋向复杂,并在练习中掌握了句子不同形式的运用。

2.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看图写话框架,培养学生发射性思维

现在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在英语表达上有着不同程度的困难,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思维导图能把放射性思维外化出来,适应了作文的写作需求。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整个知识网络,用图形将学生的思维路线清楚地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在写话的时候就可以根据思维导图,理清主干和枝干之间的层级关系,根据主干不断发散思维。

【案例】以“季节”话题为例,阐述如何运用思维导图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建构知识经验。我们借助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思维梳理,并让学生以“Seasons”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通过思维导图(见图1)对“Seasons ”这个概念进行解读,帮助学生了解有关季节的信息,同时也能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将这些零碎知识串联起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促使他们自主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

(1)充分利用英语教材

笔者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鼓励学生背诵教材中的小对话或小短文,并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舞台上将背诵的内容配上自己的肢体和表情表演出来,并利用课外时间把课本改编成小品或者音乐剧,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这种方法既巩固了所学的词汇和语法,提升了语感,又活跃了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结合教学内容,摸索各种训练途径

【方法一】问答整合法

笔者经常在写作教学中使用问答整合法。由于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不多,能够信手拈来的更是少之又少,教师可以根据“free talk”设计一系列相关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及作答,并把自己的答案整合起来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如coutries,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学会并能熟练运用有关节日的词汇。

【方法二】一题多写法

“一题多写”是指同一个主题在不同时段进行反复操练。例如“signs” 这一话题。学生第一次写时,只会介绍简单的标志,它们的名称是什么等,只能写几句简单的话。在学完课文之后, 我让学生再来一次练笔,然后将前后两次习作对比,发现每位学生都有很大的进步,他们能进一步深入,写出每个季节的时间段、每个季节的天气特征,还有自然界发生了哪些变化、人们在不同季节的行为活动等,一次比一次写得好,由此产生了成就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写作情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

3.加强智力技能训练,促进学生想象力发展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简单、机械的操作技能,而且还要培养他们高度的心理融合能力,能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一】完善空间进行临摹练习,构建再造想象

如何培养一個人的想象力?首先要做的是临摹。这是一个再造想象的过程,要求我们紧紧抓住事物的外形与内部特征,想象归纳其特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空间的架构,然后自然地把此事物与和它有联系的彼事物进行对比,找出不同的地方。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古人的做法学习英语,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策略二】创新语言素材进行绘画,激发学生想象力

小学是充满幻想、勇于异想天开的时代,他们可以把一棵小树想象成一只手,把一只乌龟想成一辆小汽车……可以利用学生的特性,通过语言描述特定场景,给他们纵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平淡无味、没有生命力的语言文字演变成活生生的、充满生命灵感的画卷。

我用语言描述学生们在农场活动的场景,通过文字叙述,给学生空间去想象。学生绘画水平不需要多么的高,但是他们可以用自己稚嫩的画笔,结合生活经验并发挥想象力,将农场体验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全班四十一个学生,画出的是四十一张不同的画卷。学生们在绘画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培养了思维能力,画出了自己发现的真实世界。

【策略三】利用积极评价激发想象,萌发再造意识

对学生及时进行积极评价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保证。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中急切地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所以教师在教授写话过程中,要正确、正面、积极地面对学生们看似离奇的想法,不能采用粗暴的语言和手段去打压学生,伤害他们写话的积极性,从而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教师进行评价时,要保证做到客观、公正、具体,让学生体会到评价的细节性和激励性作用,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迸发出写作的热情,从而达到发散思维、培养想象力的目标。

我们往往忽视学生英语学习初始阶段想象力的培养,更多地关注学生读写能力。久而久之,进入高年级后,他们的看图写话能力就逐渐减弱,以至于出现低年级学生滔滔不绝,而高年级学生语缺词穷的现象。如果在模仿、知识经验积累、文艺修养、观察、兴趣爱好、丰富情感等方面加以引导和培养,我们相信一定会给高年级英语看图写话教学带来新的启发。

【参考文献】

[1]沈德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146.

[2]袁玲玲.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大脑风暴法[J].山东教育研究,1998(5):2.

[3]陈家麟.当代心理学[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76.

[4]王宏霞.让语文课堂插上想象的翅膀——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1(08).

[5] 东尼·博赞.大脑使用说明书-思维导图丛书[M].张鼎昆,徐克茹,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