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文本,展开作文教学

2020-05-09肖丹红

教育界·上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文本

肖丹红

【摘要】针对现今的作文教学似乎进入了一种无米之炊的境地,笔者提出立足文本的观点。语文教学的主要素材是文本,运用所教的文本来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可以有的放矢,更具有操作性。文章以经典作品《白杨礼赞》为范本,从几个角度谈写作,结合学生的当堂练习,展开作文教学。

【关键词】文本;作文教学;白杨礼赞

语文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就一篇课文而言,所教的内容虽有一定标准,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又有些微差别,如何教,怎么教,教什么,是单一还是丰富,都是问题。笔者结合教学中的感悟,谈谈自己的看法。

茅盾的《白杨礼赞》形象地塑造了西北地区的白杨树,它的正直、伟岸、严肃、质朴令人称赞。这篇优秀的散文是茅盾延安行的一段回忆,通过白杨树赞美了陕北地区抗日军民的革命精神以及抗战的信心。

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在教学过程中,《白杨礼赞》在写作上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在教学文本后,笔者以此作为一堂写作课的方法指导,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了短文写作训练。学生对课文的把握度高,那么进行写作方面的指导,既轻松又容易掌握,可以说有一定效果。下面针对学生写作的常见问题,笔者选取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选材的真实

如今学生的作文中出现的过多虚假的故事型作文,很足让人啼笑皆非。

茅盾先生的这篇《白杨礼赞》,是他在西北平原上亲身走过一次之后,回到重庆后写的。经典文学作品,更多的是能反映社会生活,以此引人深思,但又不同于生活。作品经过作家的加工,注入自我的情感,表现出作者对社会和自然的自我解读,赋予作品独特的魅力,使作品更好地感染读者。可见作家创作作品亦要从现实生活中来。文章的素材来自真实的生活,这就与我们提倡写作要求真情实感相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的内容是真实的,观察天地万物,展开对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思索。真情实感在写作中是至关重要的,现在的学生比较缺乏这点。学生的观察力不足,虚假的套作、伪作比比皆是,闭门造车的现象比较多,这也是写作最忌讳的事情。

写作杜绝虚伪、胡编乱造的情节。如果选取不熟悉的事物来写,容易造成文章的空洞、有神无形。选自己熟悉的事物写,便于观察,也容易写出真实情感,可以是身边的一棵树、一个花盆,以及校园里、田野里……

学生在《玉兰花赞歌》中描写的是家门旁的一棵树,真实自然,易于抒情,也不显做作。

“我家车库门旁的那棵玉兰花树很不起眼,但就在去年夏天它引起了我的注意。

那棵玉兰花树生长在墙边的一个角落里,树干底部周围生长着繁盛的花草,三面被矮树丛包围。在相隔不远处有几棵长得比它高的树木,如果不仔细探寻,还真难寻着它的踪迹。万里晴空的日子,我走下楼去买冷饮,买完便走到路边树荫下乘凉,顺便观察一下这棵不起眼的玉兰树……等等,那是什么!遮盖在树叶下的那一点闪着诱人光芒的是什么!不错,那是花苞!这一幕景象使我万分惊奇,我不由停下,走近仔细观察着它,那一点花苞并不大,但好似充满生气,像探出头在观察这个新世界。这时,我不再觉得它只是一个花苞,而是觉得它就是一条小生命,一个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充满朝气的生命。

我思考着是否还有其他生命被掩盖在死寂之下。这儿,那儿,还有那儿……我仿佛听见它在向我倾诉心声:‘我要开花!我仔细聆听着,生怕遗漏了一句。

我眼前的不再是一棵树,而是一位勇者,即使它被包围,它被遮挡,它也会用自己的力量将困难踩在脚下,拨开空中的乌云,用汗水来迎接胜利光芒的照耀。

这棵玉兰花的精神和意志让我肃然起敬。”

同样,《梨树礼赞》也具有生活气息,学生的稚嫩语言更显得朴实自然。

“记得老屋家门前有一颗梨树,它很瘦小,也没有特别粗壮的枝丫。如果美專指‘高大‘粗壮,那么这颗梨树真算不得树中的伟丈夫。但它姿态美,枝丫参差错落不齐,所以它是树中的好女子。

记得种梨树时,我家特地到街上买上株幼苗,用铁锹把泥土掘一个深深的洞,把树苗轻放在挖好的洞里,盖上泥土,压平,将水浇在泥土上,把梨树浇活,以后便不用给它浇水,大约一月份发芽,等它长高了,树上开始爬上梨花与梨树的叶子。那梨花粉的、白的、淡粉的,像棉花糖,像果冻布丁,敞着怀,露出羞涩的颜色,那梨树上长的叶子又尖又青,与梨花相辉映,一起待在参差不齐的枝丫上,那尖尖的叶子就是它的武器,护卫着每一朵娇嫩的主子。”

二、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线索可以理清文章脉络。《白杨礼赞》的线索是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文章从第一段开头到文章第四段开头,然后第六段的独立成段再到第八段的开头,最后在第九段的结尾,基本在每一段的开头都明确点明这种感情,用这条感情线索串联起文章,整篇文章九段文字整体感强,文章的篇幅再长,有了线索,就如同一条线串联起各个如珠子般的段落,情感清晰,凝聚力强,主题突出。

的确,文章线索如一串玉珠,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如学生在《兰花赞》中的描述:“我喜爱兰花,爱她的形;我喜爱兰花,更是因为她的品质幽幽;我喜爱她,礼赞她独特的精神。”语言上简单的几句话,使整篇文章变得有整体感,条理清晰,挖掘兰花的内涵,情感不断升华,赞美便水到渠成。

三、欲扬先抑的手法

《白杨礼赞》中作者的主体意图是要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此作者运用了多重表现的手法。其中一个是欲扬先抑的手法,这在文章第七段的开头体现得淋漓尽致。开始连用两个“没有”,之后又说“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再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先贬低白杨树,说它的“缺点”和“不足”,让人对白杨树的印象不佳,正待此时,又反转了,一个“但是”,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优点“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挺拔”,称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样处理,一抑一扬,读者的心情随着文字一起一伏,对白杨树的认识便逐渐加深。

又如,“看着它的生长环境:杂草与它争养分,矮树丛跟它强抢发展空间,大树取走了烈日的呼吸,我真为它的前程叹息”。

学生在习作《赞歌》中就借鉴了这种手法:“它没有大树的伟岸高大,不能帮人遮阳挡雨;它没有花朵的芬芳艳丽,不能给人视觉和嗅觉的感官享受;它更不比瓜果有用,不能填饱饥饿的肚子。但是,它却比大树坚强,比花朵生命力强,它是小草。”

又如习作《青松》:“青松是一种普通的树,它没有像茶树那样美丽的花,没有梨树那样香甜的果,也没有芭蕉那样肥硕的叶,甚至走过它的身旁,你也会对它视而不见。但是,风吹雨打它都屹立不倒,让人敬畏。”

再如习作《沙漠中的绿意》:“一说起仙人掌,人们就会说很难看,仙人掌浑身都是刺,它的颜色单一,形状简单,或圆或笔直。但是,它生命力很强,是沙漠中的一抹绿。”

以上这些习作都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四、对比手法

《白杨礼赞》短短两行多字的结尾中,作者把楠木和白杨树进行了对比。对比在文中一般起到强调的作用。学生在写作中容易出现不知所云的现象,写作对象不鲜明,老师在教学中一直强调用细节来塑造形象,学生想学但又不知道如何下手,笔者认为用对比手法切入会更好些。

比如学生写道:“我家院后长的那些野草和窗台上花盆里的那株吊兰是有些不同的,它叶子都是狭长的,颜色都是碧绿的。那些野草在风中随意地舒展着柔嫩的躯体,而那株吊兰只是在透过玻璃挺直自己的触须,极力想抓住丝缕阳光。”

这个文段虽然没有特别华丽的辞藻,但从学生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其观察仔细。没有全全面面地描写,但仅一个方面的对比,就显出吊兰的与众不同,比一些杂七杂八的所谓的细节描写要好得多。

文本浩瀚,选取一二,如淘金一般。一篇经典的課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只是为教学而教学,还应进行拓展延伸。文本是教学的素材,是展开教学的基石,我们常常为如何指导学生写作而犯愁,实际上课本就是最好的、最易理解的写作范本。

当然,作文指导关键是指导,教师对学生最大的帮助是有效地引导学生积累,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其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某种 “道”才是最重要的,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才能举一反三,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 王玉芳,屠宁.浅析《白杨礼赞》的写作特色[J].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3(01).

[2] 齐国栋.白杨礼赞》结构美[J]. 语文天地, 2004(02).

[3] 丁小平.作文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J]. 语文天地,2015(21).

[4] 于军民.论中学作文教学的真实性问题[J]. 语文建设,2010(03).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