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活思辨价值,促进知行统一

2020-05-09曹燕萍

教育界·上旬 2020年1期

曹燕萍

【摘要】道德思辨一直是中小学德育课堂的重要环节。《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许多章节和板块新设置了“辨析栏”,多元化设计了辨析题。教学中充分激活“辨析栏”的思辨的价值,引导学生在对比想象中深化道德认知,在回望反思中学会明辨是非,在换位思考中涵养道德情感,在两难辨析中领悟道德意义,在思维拓展中明辨道德行为,并自觉进行良好的道德实践,实现儿童道德的自主建构,促进道德教育的知行合一。

【关键词】道德思辨;儿童道德的自主建构;知行统一

道德思辨一直是中小學德育课堂的重要环节,但在现实生活中,情理与规则的冲突,教材与现实的反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错位等,往往使道德教育收效甚微。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专家已关注并重视到这一焦点,这套教材跟之前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相比有了更大的突破,教材的许多板块中新增了“辨析栏”,多元化设计了辨析题,旨在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促进学生道德内化,进而实现儿童道德的自主建构,促进道德教育的知行合一。

如何有效激活这一资源,提升道德教育的实际价值呢?

一、在“有”与“无”的对比想象中,加深道德认识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可爱活泼,想象丰富。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采用对比想象的方法,让孩子们在想象的情景中去感受,在“有”与“无”的比较中往往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成效。例如,一位老师在教《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这些是大家的”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公物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的便利,充分感受公物的作用,他让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身边的公物朋友,并且说说它给“我”带来的便利。之后设计了问题:“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身边没有这些公物朋友,可能会怎么样?”学生在之前交流公物带来的便利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纷纷有话可说:“没有了黑板,老师就不能把知识写在上面,就影响我们学习知识。”“没有了电灯,每天早晚或阴天时,教室里就会很暗,我们看不清书本上的字,影响我们学习。”“没有了饮水机,上完了体育课,我们渴了就没法喝水,影响我们的身体。”……在这样的对比想象中,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到,教室中这些看似普通的公物,原来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是多么的重要,从而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二、在“过去”与“现在”的回望反思中,学会明辨是非

儿童在以往的学习、交往和生活中有了丰富的经历,从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资源,引领儿童“去打开生活这部大书”,以儿童真实的生活为起点组织教学。

“回望反思”是道德教育中引导学生向生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1]。而在以往的《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中,提倡 “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理念,课堂中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探寻道德意义。激活利用已有的生活作为课程资源,使之与课程具体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面对学习主题的时候,感觉到他们所学习的内容,正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而乐于分析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有限,我们必须基于儿童过往生活,打通道德建构的通道,其有效的方式就是回望反思。例如,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9课“玩得真开心”中“这样玩好吗”的环节,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活儿童的生活经验。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放学回家,你是怎样玩的?玩的过程中出现什么情况?是否出现了和教材图中相似的行为,结果怎样?” 等等,学生交流比较就会发现,每个人在家中玩的方式和玩的过程都会有差异,这就产生了辨析的需求和愿望,到底怎样玩才开心呢?由此,教师结合教材插图,拓展学生对不正确的玩耍现象进行讨论辨析,反思自己的行为,明晰玩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明确怎样玩才是安全的,有意义的,快乐的,健康的,帮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的行为。

教学中,充分激活儿童过往生活经验,在回望和反思中明辨是非,不仅会做出正确判断,更会知晓判断之所以然,从而提炼生活智慧[2],指导并丰满儿童当下的生活。

三、在“我”与“他”的换位思考中,涵养道德情感

所谓换位思考,是指站在对方角度看待和考虑问题,为他人着想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维形式。换位思考不仅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和宽容,而且可以帮助人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状态。低年级学生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发展阶段[3],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角色互换,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在客体的立场去体会,加强换位意识,涵养道德情感。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二年级上册“这些是大家的”中“我和公物的故事”一环节时,出示了“干净整洁的桌椅”和“肮脏被损坏的桌椅”的图片和问题:“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呢?”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桌椅,想象扮演,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张桌椅,会对小朋友们说些什么,以此来代替桌椅诉说心声。然后又抛出话题:“如果大家都是小桌椅,希望有怎样的主人呢?希望主人怎么做?”在富有童趣的换位情境中,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参与扮演,进行讨论和交流,最终得到一致的观点——希望公物得到大家的爱护。“你们在我身上乱涂乱画时,我会疼”这样的想象话语,加深了学生对公物保护的意识,激发起学生爱护公物的道德情感,从而更友好地对待身边的公物。

四、在“帮”与“不帮”的两难辨析中,领悟道德意义

“道德两难问题”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运用与道德教育实践的重要方法[4],也是促进人的道德认知真正形成与深入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设置了许多有德育价值的道德两难问题。教师要把握两难问题的核心,引导儿童在两难中意识到生活现实的复杂多样,道德认知的丰富多元,促进学生深度参与道德学习,发展批判性思维,真正领悟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本义。

如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课“我们的好朋友”,教材设置了两个帮助学生体会“获得真正的友谊”的做法的情景题(其二如下图)。

情景二

时间:数学课            地点:教室

人物:同桌陈诚和李浩,数学老师

剧情:李浩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这次数学考试有一道题不会做,于是,他用手肘轻轻地碰陈诚,想让陈诚告诉他答案。陈诚很紧张,偷偷地看了看老师,心想,要不要把答案给他看呢?如果不给他看的话,是不是不够朋友?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两难冲突中进行道德辨析,激发学生积极的道德思维,从内心领悟正确的道德认识,从而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教学中,可以通过正反方辩论的方式,加剧矛盾冲突:陈诚如果帮李浩,把答案告诉他,结果会怎样?如果不帮,又会怎样?让学生先选择用哪种方式,组成正反方两大辩论组,充分陈述“帮”或“不帮”的理由。学生通过激烈辩论,找到真正帮助李浩,体现真正的友谊的办法——考试时不告诉他答案,课后耐心解释并且帮助他解决不会的题目,让他真正学会弄懂,掌握知识。 学生从中也明白了,真正的友谊要互相帮助,但关键是要把握好什么时候该帮?什么时候不该帮?该怎样帮才是真正有益于对方?学生经历了这样的道德辨析过程,不仅深化了对两难问题的道德理解,而且提高了自身的道德判断能力,也明确了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意义也内含其中。

五、在“怎么做”和“还能怎么做”的思维拓展中,指导道德行为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生活化、儿童化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学会生活,参与社会,学会做人,追求美好生活[5]。这就要求我们把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合与凸显,引领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领悟,在思辨中成长,在判断后形成基于道德与法治准则的决断和行动,从而过有道德的生活。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设置了很多引领学生过生活的行为导向问题,如“我该怎么做呢?”“怎样才安全呢?”“我还有好办法”……比如,一位教师教一年级下册“我不拖拉”一课,教师设计了思辨情境:“明明上学快迟到了,可是就在学校附近的十字路口,他遇到了红灯,路上没有任何车辆。这时,为了赶时间,他可以闯红灯吗?”师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最终一致认为:“珍惜时间不拖拉是好习惯,但要以遵守交通法规为前提,遵守交通法规本身就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自身安全的保证。”这一过程,通过有深度的思辨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对“不拖拉”的理解,也明晰了遵纪守法的内涵。教师又追问:“以后,为了不迟到,他还可以怎么做呢?把你的妙招告诉他吧!” 学生又结合自己平时的经验,纷纷出谋划策,指点迷津,有的说:“昨夜整理好书包,便于出门时行动利落。”有的说:“可以设置小闹钟,提醒自己早点起床。” 有的说:“利用沙漏计时,控制洗漱时间。”有的说:“让父母提前盛好早餐,节省用餐时间。”……通过有广度的拓展思考和交流,既是对他人的正确行为的指导,也是对自己良好行为习惯的巩固,将道德行为养成“落小落实”。

“儿童的道德来自儿童的自我建构。”[6]“道德是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在他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之中,通过活动与交往,通过学习、模仿和反思自我建构起来的。”[7]因此,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教材“辨析栏”中设计的不同的辨析内容,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充分激活“辨析栏”的思辨价值,引导学生深化道德认知,学会明辨是非,涵养道德情感,领悟道德意义,明辨道德行为,并自觉进行良好的道德实践,实现儿童道德的自主建构,促进道德教育的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汪源源.辨析栏:儿童道德自主建构的新途径[J].中小学德育,2018(08):43.

[2]孙彩平.品德课教学改革深化的方向:超越学科化思维[J].人民教育,2015(17).

[3]陈水夏. 培养低年级小学生换位思考意识的方法例析[J].中小学德育,2013(2):72.

[4]孙志飞.科尔伯格道德两难讨论法的现实思考[J].甘肃理论学刊,2006(4):49.

[5]张新颜,李敏.道德与法治课程“综合性”的思考与实践策略[J]. 中小学德育,2018(4):44.

[6]杜時忠.论德育走向[J].教育研究,2012(2).

[7]陈光全,高琼.生活德育理念的三维解读——2011年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学习体会[J].中小学德育,2012(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