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维导图为载体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2020-05-09叶杏妹
叶杏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总体目标第4条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可见,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溯本追源,还是要从思维能力着手。把思维导图和小学语文阅读相结合,将思维导图优势融入到阅读教学中,以图导读,这不仅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在阅读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这一创新工具,绘制文章导图,图文并茂,步步深入、层层提升,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以此提高阅读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优势性分析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思维整合和筛选的科学方法,它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简单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结合了全脑概念,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把人的思维可视化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把枯燥的文字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和具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有利于激发大脑的思考与内化,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把握全文、筛选信息,对文章的重要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将基本内容用图片和简练的文字形式呈现出来,可以是树状结构图,也可以围绕一个中心词进行发散,形式不固定,是建立系统知识体系的有效方式。
此外,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为基础,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深化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它是一种展现个人智力潜能的方法,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进行阅读训练,有效提升学生思考技巧,增强记忆力和创造力。思维导图可以让抽象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简单到可以在一张纸上画出来,让人一下看到问题的全部并对问题加以延伸,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将思维训练落到实处,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阅读素养。
二、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
(一)借助思维导图建构语篇意义,提升学生语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承载文化、传承文明的工具。课文以言语作品的形式存在,学科教学借助于语言,学科能力的形成有赖于语言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发挥大脑求完整的天性,紧扣主题构建全方位语言思维体系,帮助学生实现思维过程与言语表达之间的平稳过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禤老师在教学群文阅读《当科普文遇上语文课》时,为了让学生从题目推测文章可能涉及的内容和方面,加强文体意识,明确快速提取信息的阅读意图时就充分利用了思维导图这一载体进行辅助教学。她出示《空气中的“流浪汉”》思维导图,跟孩子们说:“思维导图里面的第一层,体现在原文中的以下语句。请大家看大屏幕,并在文章里找一找,这些句子都在什么地方?起着什么作用?”孩子们根据老师的要求认真阅读文章,并找出相关的句子进行交流汇报。接着让学生解释科普文中关键句的重要作用,便于确定文章介绍的主要内容,总结筛选信息的方法。最后她还引导学生尝试用注意关键句、删减数据资料、删去具体举例等方法,画出思维导图,理清科普文思路。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思维导图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各感官及已有经验,在构建语篇意义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解。
实践证明,进行形象的思维导图于教学活动中,可以实现学生头脑里高级思维活动的迁移,内化其语言能力。尤其能综合性地提升学生语言技能和语用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巧用思维导图发散思维,提升学生阅读创造能力
思维导图也是一种有效的语文教学工具,借助文字、线条、图形等符号对文章内容和思想进行直观建构,实现知识的可视化,充分表达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它还具有强烈的分层导向,每个知识点通过一个知识网络从中心分叉到一个点或一个关键词,有效地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巧用思维导图,可以打开学生联想的通道,激活学生大脑里的创造潜力,从而让学生对语文课文中的一些内容产生更好的记忆和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如叶老师在执教《美麗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引导孩子们运用思维导图学习作者写景的顺序,学习怎样抓住特点把景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在具体操作中,她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春夏两个季节,你们能总结下学习方法吗?”学生分别总结了以下的学习方法:一是自由读,边读边划景物,二是找出写出季节特点的词句,多读几遍,三是用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接着告诉孩子们小兴安岭是一年四季都分明的地方,让他们分两个大组按照以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欣赏秋冬美景,并把景物和最让他们心动的词写上。接着让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善思维导图。完成后在投影上对照着思维导图当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下秋冬的景色。最后老师引导孩子观察思维导图进行小结,很多孩子都谈到,小兴安岭最多的就是各种树木,这样写与第一自然段总写相呼应,能写出小兴安岭景色诱人、物产丰富的特点。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对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情感和表达方式进行概括,在思维导图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更快速地抓住课文重点,促进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三)运用思维导图分析比较,提升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要求学生抓住关键性词句来进行概括和提炼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内容。小学生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要使他们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构建文章的脉络和线索,就必须借助形象思维的工具。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知识表征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图像,理清文章的主要框架并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积极创新和改进思维导图的应用形式,帮助孩子理清文章脉络,强化阅读知识的理解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
群文阅读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对其关键点进行把控也是及其重要的。如在主题为“谁言寸草心”群文阅读的教学中,李老师选取了《我的母亲》《普通人》和《目送》三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我的母亲》是一篇质朴无华、情真意切的回忆母亲的散文,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子女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赞颂之情。《普通人》主要是怀念父亲,怀念过去和父亲有关的事,这也让作者对父亲有了新的认识。《目送》文章以“目送”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的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一次是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表达出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以及面对儿子成长难以释怀的落寞;一次是目送父亲渐渐老去远离的背影,表达出面对父亲的老去而无法挽留的痛楚。
考虑到本组群文篇幅较长,难度较高,李老师在上本节课前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自主体会,让他们选取最喜欢的一篇绘制思维导图,摘抄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对群文有大致了解。事先分好小组,尽量让选择了不同文章绘制思维导图的分到一组,方便交流。在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三篇文章的思维导图,通过比较,得出三篇文章均涉及到子女对父母的深深的爱,与园地六课文重点突出父母对子女的爱形成对比,爱意流动。在这节课中,学生进行了比较性阅读,了解了爱有不同表达形式,同时还认识到父母与子女的爱意要通过事例才能体现出来,而事例是要有具体细节支撑起来的,因此细节描写对于感情的表达很重要。
(四)绘制个性化的思维导图,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力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使得阅读内容的结构得以清晰化,有利于學生对阅读内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在《开国大典》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对课文进行了整理,将其浓缩为文字,并在此基础上绘制出思维导图。有的学生从按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来制作思维导图。有的学生根据课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印象最深刻的场面、读书体会等方面制作思维导图。最后借助思维导图,抓住关键内容,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描写圆明园的辉煌过去来反衬出现在的破败以及帝国主义的罪行,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掘文章主题及关键点,利用思维导图促使文章整体形成结构框架,便于后续学生学习及理解文章。有的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就分了三个主支干,分别是总述、分述和启示。“总述”是第一个主支干,总体来讲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分述”是第二个主支干,现在和过去是它的下级支干。现在的圆明园已经是一片灰烬。过去的圆明园非常雄伟,金碧辉煌,包揽了古今中外名胜。布局、建筑和文物是它的关键词,布局是众星拱月,建筑是包罗万象,文物异常多而且都是稀世珍宝。“启示”是第三个主支干,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得到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启示。当学生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后,就能对句子进行分析理解,对语言文字细细推敲,揣摩藏在文字背后的精气神,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