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西汉贾谊政治思想及其现代性衍化

2020-05-09张国尧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8期
关键词:西汉

张国尧

摘 要:西汉王朝是中国政治制度建构衍生的核心时期之一,高祖刘邦平治天下,以黄老之学休养生息、重建社会、培育国力,文帝、景帝年间,汉朝自萧条破败转而呈现繁荣富庶景象,经济恢复、社会安定、人民务于实业。汉承秦制,在政治制度施行、经济发展实务、社会思想控制等领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朝廷博士贾谊对社会问题察觉、对社会治理的思考成为其政治、社会思想的源泉。贾谊之政治治理论述、社会问题论述在相对程度上重塑了汉朝政治理论建构、引领汉初政治思潮演變,在社会问题领域起经世致用之作用,其政治思想中“礼义为主、礼法并重”“德教礼治高于法治”“中央集权、等级分明、有效治理、以农为本”的思想体系,对西汉王朝建立庞大的帝国体系提供了有效支撑,为后世二千余年中国政治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其治理社会需要“以礼仁义恩厚、以法权威法制”之思想,在现代性治理模式中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西汉;贾谊政治社会思想;现代性治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8.069

1 西汉贾谊政治思想论述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司隶部河南郡雒阳人。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年二十有余,汉文帝将其召为博士,在博士中属最年少的。文帝每有诏令议题下达,诸先生未能陈述,贾谊均代其作答,故朝臣称贤。贾谊是汉初著名的思想家,曾向文帝建言,言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应改正朔,易服色,修制度,定官名,兴礼乐;根据现实拟定新法,改拟秦时法律条文,但其忧患意识未能博取朝中群臣赏识,故其政治夙愿未能彻底实现。

贾谊研究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可概括如下:“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意为治国理政首先要明晰历史、以史为鉴,其次要以兴衰之理验于政治家所处的客观时代,并以当今政治人物与事件作为参照,审时度势,不盲目迷信祖宗之法,因时而变、因势利导,以此实现天下长治久安。按照贾谊的思维模式所分析出的政治行为模式,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切合实际、稳定可行的,或是具备信度与效度。“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贾谊的政治思想可归纳如下几点。

1.1 关于汉初藩镇割据问题

关于汉初藩镇割据问题,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的政治解决方案。西汉初期统治者普遍认为,高祖刘邦起兵沛县之后,与重诸侯逐鹿天下本非易事,而秦败亡之迅速却出人意料,认为秦朝在军事上的失利无非由于两点原因:一是王室孤单,缺乏屏障,意为封邦建国是维系统治的根本要素,效法姬姓周朝分封同姓诸侯王于天下方可安定天下、稳坐江山,此种论述强而有力的支撑是西周、东周八百余年的统治与秦朝行郡县二十余年的短暂比对;二是起义领导者如陈胜、项羽等均以亡秦后分封诸侯为诱饵,鼓励诸将尽力作战,为其夺取天下。故项羽入关中之后分封诸王、分封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于金城千里的关中之地以阻碍刘邦东进,汉廷建立之初分封的异姓王如淮南王英布、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等,分封族党、功臣为王,几乎恢复了周朝之宗法制、封建制,而后又奉行“狡兔死,走狗烹”之政策,陆续消灭除长沙王吴芮以外六位异姓诸侯王,于异姓王故土分封兄弟子侄九人为王,即同姓九王,高祖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汉初同姓诸王国,幅员辽阔、户民众多,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西汉王朝,起工位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此时并不突出,但随之而来的吕后乱政、七国之乱在客观存在上映证出同姓宗族并不能保证汉帝国在政治上的安全与治理,诸侯王领域广大过于二周,多有僭越之心、叛逆之谋。“大国之王幼弱未仕,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次罢,彼自丞尉以上徧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贾谊指出,中央与地方诸侯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藩镇势力过于强大直接威胁到汉帝国统治核心,为此,贾谊衍生出其政治思想核心之一:“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概念的具体操作化方案为:“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壹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在高祖分封的诸侯王内,进一步分封其子孙为管辖范围更小的诸侯,以削弱其实力,稳固中央之权威、信义、仁德而令天下诸侯心悦诚服。文景二朝贾谊之策未被采纳,武帝刘彻施行贾谊之策,颁布“推恩令”,彻底解决了帝国藩镇问题。

1.2 关于政治治理问题

关于政治治理的问题,应避免“汉承秦制”之恃力治天下的威权主义治理模式,提出“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政治治理模式需要仁义恩厚、伦理道德,以礼义教化感化人民,属于柔性政策;治理也需要法家权威法制之手段,需要确立君上权威、明确法规条文、赏罚分明,是政治治理的刚性措施,最终阐述治理应避免严刑峻法,应以“礼义为主、礼法并重”,以进化政治文明体系。贾谊认为政治治理务必防微杜渐:“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而防微杜渐的具体措施则存在于政治治理的细微之处,一是在于礼义与刑罚的区别,在礼法并重中礼义应多于刑罚,贾谊引用汉代礼学家戴德观点:“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倍,礼义积而民和亲。道之以德教者,德教行而民康乐;欧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哀戚。”贾谊分析秦朝兴亡之史事,与殷、周二朝进行比对,认为治理主体对礼义的积累是取信于民的关键所在,也是正确处理政府与人民关系问题的良好方案,民众与官府之间会达成“和、亲”的状态。二是在于德教礼治优越于法治,贾谊探寻一种主动的社会治理模式,而法家所宣扬的严刑峻罚则是缺乏沟通性的,属于被动治理模式。“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思想文化范畴内对人民礼义的改善是先导性的,是对未来发生不可预测性事件的调和,使人民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杜绝“恶”在思想根源上的产生与制止其萌芽状态。政治治理应以德教礼治为根本,以法治作为辅助性手段,由于法治的被动性与负面社会效应,不能作为基本国策,而是作为礼治的补充与修饰而存在。贾谊对帝国治理体系提出“礼义为主、礼法并用”的德政长策,是对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境况的改善,是吸取秦朝二十年短命而亡教训的理论成果,也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孟子“仁政、民本”思想的借鉴与应用。礼法并用,以礼治为官方指导性价值观治理社会,把刀笔吏的政治改变为礼治仁政的轨道上来,是贾谊的社会政策宣言。

1.3 关于社会科层、社会秩序与社会经济问题

关于社会科层、社会秩序与社会经济问题。在稳定了统治基础与政治秩序后,如何实现汉帝国在有效治理的基础上长治久安、维持帝国血脉与体系的长期稳定运行成为贾谊思考的重点所在。该项宏大而复杂的社会问题对于任何一位试图提出治理方案的决策者而言,如若不对政治体系、社会建构、意识形态有深刻的了解与见地均是不可能完成的。治理幅员万里的汉帝国需要维护統治秩序、划分社会阶级,贾谊认为,君主中央集权统治是唯一的选择。客观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相对于分封制,是历史进步的基本逻辑所在,它适应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是与经济基础相吻合的上层建筑,根本原因在于它稳定了帝国统治与秩序。一是社会科层问题,汉初因循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之治世思想,秦之“遗风余俗,犹尚未改”,实为“可长太息者”。因此,贾谊初入朝为仕,即对有效治理之后的社会科层建构提出了设想:“定制度、兴礼乐”,“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如此方可“诸侯轨道,百姓朴素”。社会阶级必须按照君主中央集权统治的模式建构,社会科层则需贵贱尊卑等级分明。二是社会秩序问题,楚汉战争以来社会风气松弛败坏,人民追逐金钱与权力,置礼义廉耻于不顾,盗贼猖獗,巧取豪夺等“礼崩乐坏”的行为普遍存在,贾谊为了汲取“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教训,提出“天下之势病大,失今不治,必为痼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的观点、而“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是重构社会秩序的思想。三是社会经济问题,在经济范畴,贾谊建立以农业为本的社会,由于帝国内部社会休养生息、人口繁衍、贸易发展,经济政策的稳定是时势所趋,但由于受客观生产条件限制,颗粒无收、饿殍遍地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对社会秩序的稳定构成严重威胁,为此贾谊提出:“王者之法,民三年耕而馀一年之食,九年而馀三年之食,三十岁而民有十年之蓄。故禹水九年,汤旱七年,甚也野无青草,而民无饥色,道无乞人。岁复之后,犹禁陈耕。古之为天下,诚有具也。”以此增加国库粮食积蓄,使灾年无饥荒之事发生,也印证出贾谊以农为本的治理思想。在汉兴二十余年以来,社会趋向于稳定,奢侈问题随即衍生于商贾之中,奢侈败坏社会风气,威胁社会长治久安,在以上提到的社会积蓄问题严重的情况下,奢侈之风在社会各地蔓延易激起民众不满。诸侯王与富商合作,以特权兼并、侵吞资产,获得大量不义之财,于是“高车驷马,周游郡国,显耀财富。”“白縠之表,薄纨之里, 以偏诸,美者黼绣,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贾嘉会召客者以被墙。古者以奉一帝一后而节适,今庶人屋壁得为帝服,倡优下贱得为后饰,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专供帝王制作衣服的丝织品,被富人商贾装饰房屋墙壁,朝中后妃才有资格用来点缀衣袖的名贵饰品,被商人用作妻妾的鞋口。首先该社会现象是对统治者权威的僭越;其次是对其社会分层中地位的不尊重;最后,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于社会财富并不充盈的汉帝国,必定使社会资源分布不均,而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多数人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在此情形下要求人民按礼义墨守成规的行事,显然不切合基本的行为逻辑,此点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早有论述,长此以往社会秩序会被趋于混乱,进而威胁社会安全。故贾谊主张重视农民与农业生产,在社会提倡简约,抑制商人奢靡之风。

2 西汉贾谊政治思想的现代性衍化

关于西汉贾谊政治思想现代性衍化的条件与可能性,要观察与论证其思想是否具备在现代科层制社会中的存在价值,任何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建构均是理论者所处时代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产物,对时代中所发生事件或情境的普遍性解释模式,它并非总是合理的、确切的,如同谬误之于真理的关系,而贾谊的政治思想对西汉初年社会稳定、社会秩序建构起到了决定性的改善作用,在当时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稳定了帝国体系,是相对正确、客观合理并具备可解释性的理论体系。要对二千多年前帝国时期政治理论家的思想作现代性上的解释,本身是对于该思想体系不合理的苛求,但如若能寻找出有益于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利益与实际操作性价值,一是证明了该政治理论体系能够以现代性解释;二是证明思想家本体具有跨越一定时期效度的预期性与前瞻性。

2.1 “礼义为主、礼法并用”的现代性

在现代政治治理体系上,威权主义治理模式逐渐势微,政治治理模式需要贾谊思想中的仁义恩厚、伦理道德,以礼义教化感化人民。贾谊的“礼义为主、礼法并重”治理思想符合现代新自由主义的发展趋势,后现代主义思潮普遍存在于人民的思维与行为模式中,政府要求人民绝对服从其权威而不顾及个人的思想和行动自由已经不符合实际,领导者在行使权力时不考虑现有法律而任意行事,公民无法通过自由竞争选举担任公职的现象已经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成为历史,以威权主义或极权主义的行政方式治理人民是非理性的,背离了“善治”的原则与模式,人民对其认可度也较低。贾谊期望从思想上感化人民,是主动的治理模式,以礼义教化形成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取向,规范人民的社会化行为,形成协调有序、稳定合理、规避风险的社会运行机制,在现代政治治理中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以法治国是现代性治理的必要条件,以德治国则是在治理水准与层次上的显著提升,注重教化,辅之善法,是贾谊政治思想对于现代性治理体系的诠释。

2.2 科层与秩序的现代性

韦伯所的设想现代社会科层制,是现代资本主义建构中关于利益诉求的集合体,社会分工、各司其职,是管理体制高度社会化的体现,究其本源,是在组织内部实行严格的管理系统与职能部门的高度分工,抛弃人格化特质以适应功能与效率的关系,最大限度获取效益。科层制与贾谊政治社会思想中的社会划分十分相似,韦伯所谈论的组织,无论是政府、企业、团体,其内部均存在一定的等级划分,政府治理模式中按照官员级别划分权力大小,贾谊思想中社会阶层按照统治模式建构,社会阶层需要合理规划、协调有序、等级分明、职能明确。中央集权体制或是资本主义形态下的民主自由、人人平等,在政府职能划分中均存在上下等级之分、职能部门之分,三公九卿制中丞相管理行政、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主导监察体系,辅助丞相处理政治事务,是权责分明的权力体系划分,与韦伯“使一切社会行动都建立在功能效率关系上”所阐释的社会分化与职能分工体系吻合。贾谊所构想的社会科层是对社会群体依照职能划分而形成有序合理的社会等级与社会分工,以维护统治秩序,与韦伯思想的共同点是权力职能划分职位分工与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管理方式与管理体系。

2.3 社会综合治理思想的现代性

社会综合治理涵盖二部分内容:社会积蓄问题与社会风气问题。第一,社会积蓄是一个社会存在与发展所依靠的物质条件,现代社会积蓄问题表现范围广、囊括内容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会财富积蓄问题,政府治理体系现代性趋势对经济模式提出要求,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是社会财富的稳定积累,财富积累过程是将社会利益分配于人民的客观条件性选择。财富蕴藏于人民之中的现代性经济理论是民主的表现形式,是现代文明所赋予的终极价值观,人民不囿于财富则民生保障,社会积蓄多则国富力强。该观点也是古代富民学说的延伸,贾谊认为充裕人民物质财富是治国安邦的基本原则,“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社会富于钱粮,“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是社会积蓄思想的现代性所在。第二,社会风气问题是现代社会政治治理的重点所在,社会风气属于社会文化范畴,影响一国本体内部群体与个体的社会价值行为,起导向作用,负面效应占据主流则社会进化倒退,正面效应导向则社会风清气正,现代性治理体系要实现有效治理必须引导正向社会风气,如现代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所秉持的“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正是社会风气治理的表现形式,贾谊在社会风俗问题上提出:“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是针对西汉初年清静无为治理所形成的道德松弛与风纪败坏,是对管子“礼义廉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贾谊注意到纲常败坏所形成的示范效应,为汉帝国改善社会风气治理建言献策,其政治思想已具备文化治理的现代性内涵。

3 政治建构假设与观点论证

在政治建构上不妨假设:贾谊在治理汉初藩镇割据问题上的思想为主父偃所采用,为武帝刘彻颁布推恩令奠定基础。文帝刘恒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谋逆,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的政治解决方案,文帝先后平定刘长、刘兴居谋反,又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贾谊分割王侯的建议,“分齐为六国, 尽立悼惠王子六人为王; 又迁淮南王喜于城阳, 而分淮南为三国, 尽立厉王三子以王之。”文帝对齐、淮南二国的再分封,由于受益者是诸侯王后代,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的直接对抗,并且诸侯王领地经过分封远不如从前,无力与中央抗衡,表明贾谊削藩主张具备可操作性,为主父偃削藩提供了经验借鉴,但诸侯王势大,文帝一朝仅在个别地区再分封,并未触及诸侯王核心利益范畴,且因奉行“无为而治”未能彻底解决问题;景帝刘启登基,晁错进言削藩,上疏谏言“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不忍,因赐几杖,德至厚也。不改过自新,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以剥夺诸侯王政治权力手段强化中央集权,因景帝宠幸晁错,其策略虽激进却无人反对,“独窦婴争之,繇此与错有隙”,史实证明窦婴在政治治理上的思辨相对合理,景帝自此削藩,楚王刘戊犯汉丧制,削东海郡、薛郡;赵王罪,削其常山郡、河间郡;胶西王刘昂私卖官爵,削六县;削吴王豫章郡、会稽郡。诸侯哗变、憎怨晁错,十日之内,吴楚七国联兵叛逆,名义上为“清君侧”,实质上是对中央政府的权威的挑战,此后景帝虽腰斩晁错,出兵平息叛逆,但诸侯裂地称王的社会实质丝毫未变,景帝也因听信陶青、陈嘉、张欧等人谗言错杀忠臣叹息,文景二朝,虽有贾谊、晁错等忠臣建言献策,但藩镇割据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武帝初年,西汉国势日盛,但诸侯日益膨胀,封国“连城数百、方圆千里”,诸侯王骄奢淫逸、割据一方、自理政事,成为汉帝国心腹之患。朝臣主父偃,在政治思想上总结了贾谊削藩的经验,吸取了晁错削藩的教训,建议武帝行“推恩令”,依照汉朝定制,侯国由郡守管辖,武帝若推私恩分封诸侯王子弟为列侯,实质上以割裂其国的模式是直接削弱诸侯国势力,而名义上圣上广施恩慧于众诸侯之子。主父偃上疏云:“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汉朝侯国由郡管辖,地位相当于县,中央为其定制封号,“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推恩令施行之后,“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馀焉”。诸侯王子弟受封为侯导致王国不断进行分裂,新增侯国由郡管理,朝廷管辖范围不断扩张,王国势力不断减小最终分崩离析,此后侯国辖地不过数县,郡守可制之,武帝颁布“左官律”与“附益法”严格管控诸侯行为,诸侯王实质被排除在政治参与之外,“推恩令”与主父偃削藩取得成功。以上论述论证了主父偃削藩的实际操作化流程借鉴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思想,文帝在齐、淮南二王国推行,为武帝刘彻颁布推恩令并在全国推广奠定了思想与实践基础。这种概念的操作化也让政治建构假设与论证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卷四十八.贾谊传.第十八.

[2]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3]贾谊.新书[M].卷一.过秦下.

[4]司马迁.史记[M].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5]贾谊.新书[M].卷一.藩强.

[6]贾谊.治安策[M].陈政事疏.

[7]戴德.大戴礼记[M].卷二.篇四十六.礼察.

[8]贾谊.论定制度兴礼乐疏[M].

[9]班固.汉书[M].卷二十二.礼乐制.第二.

[10]管子.管子[M].牧民.第一.四库全书.

[11]贾谊.新书[M].卷三.忧民.

[12]马克思·韦伯.韦伯作品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13]贾谊.论积贮疏[M].

[14]習近平.习近平谈精神文明建设:人民有信仰, 民族有希望, 国家有力量[Z].2015-2-28.

[15]司马迁.史记[M].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16]班固.汉书[M].卷四十九.袁盎晁错传.第十九.

[17]司马迁.史记[M].卷一百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18]班固.汉书[M].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第二十三.

[19]司马迁.史记[M].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猜你喜欢

西汉
西汉国家权力对蛮人族群的渗透——基于走马楼西汉简所见无阳蛮人的探讨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长沙国职官建置论考
一幅西汉伏羲女娲图像
西汉
西汉云中郡属县治城位置新考
西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
长沙发现西汉贵族墓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
西汉名将周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