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2020-05-09赵荣
赵荣
摘 要: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理论的初步传入到广泛传播,虽然中间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整体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因此,梳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并分析了在传播的过程所遇到的典型阻碍,即“三次论战”问题,以探寻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所带来的影响及意义,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对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传播过程;三次论战;阻碍;意义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7.063
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是科学地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并且由其后马克思主义者所发展的理论。任何新的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要经过一个由弱到强的逐步壮大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史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传播史深刻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是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的真理。
1 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北京是以李大钊为首,上海以陈独秀为首,在南北方形成了两个传播中心,分别向中国各地传播,并同国内各个地方以及在国外的受过五四运动思想熏陶的积极分子相联系,他们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全面传播。
最先,李大钊用手中的如椽之笔奋笔疾书,为暗黑的旧中国点燃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熊熊火焰。俄国十月革命后,他就开始热情地歌颂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在1918年7月,就以他极其独特的观点先后发表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献,在思想守旧的中国突破了种种阻隔,打开了马克思主义宣传史的第一页。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李大钊充满了信心。特别是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李大钊就信心满满地指出,从今以后,布尔什维主义成功的旗帜各处可见,布尔什维主义凯歌声随处可闻。试着看来日的整个世界,必满是红旗的世界。这也就是说,将来的世界必然是无产阶级的世界。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他的著名论著《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文章主要是深刻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内容,这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了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而李大钊也因此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1920年,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它是在李大钊的倡导下由邓中夏等北大学生在北京大学成立的,这点燃了马克思主义燎原中国的第一簇火。
陈独秀也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一位先驱者。1919年前后他发表了《新青年宣言》、《告北京劳动界》和《谈政治》等文献,这些文章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1920年,他又发表了《马克思学说》这篇文章,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样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述比较详细系统的重要文章。除此之外,还有毛泽东、邓中夏等一大批年轻的先进者和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都站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战线最前方,引导了中国革命走向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五四”运动以后,在华南区域,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由杨匏安、陈望道、恽代英等先进知识分子。1919年5月到12月期间,杨匏安努力创作,最终在广东中华新报上发表了两万余字的文章,其中他所论著的《马克思主义》文章,是华南地区最先对马克思主义学说行阐述的论著。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上海首次印刷发行,这是第一个在中国传播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也是在同一年,恽代英翻译了由德国人柯祖基所写的《阶级争斗》,这一著作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进行了正确地阐述,也对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都产生了深刻地影响。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达在十月革命成功后就开始学习、翻译和介绍马克思主义,他曾在《新青年》上发表的《马克思主义还原》,在中国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的演变历史做了系统性的介绍。之后出版的《现代社会学说》也详细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仅七年就印行了十四版,在当时中国还是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2 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中的阻碍——“三次论战”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初步传入到广泛传播的这一传播过程还算平稳。但是,一种新的理论、一种新的科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往往一开始会受到许多人的怀疑和否定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并不是完全一帆风顺的。在“五四”运动后,在中国的思想界先后经历了三次影响重大而又意义深远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论战:
第一次是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论战,其实质就是要不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論为指导解决中国社会问题。1919年7月,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新派,为维护他们所代表的阶层的利益,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持有意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空谈主义”,不切合实际,而中国的社会问题需要“一点一滴的改良”,并且反对用革命的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这便挑起来“问题与主义”的争论之战。所以针对胡适等人的观点,李大钊又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再问题与主义》,反对胡适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有成见的看法,指出中国的社会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需要革命的手段,要解决社会问题,必须有一个共同的主义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就是很好地指导思想。同时,李大钊对于胡适的“空谈”的批判也欣然接受,坦然地承认他们最近发表的言论,在纸上空谈的多,涉及实际问题的少,以后誓向实际的方面去做。随后胡适又发表了《三论问题与主义》等几篇文章展开论争,但是后来因北洋政府严禁《每周评论》期刊的发文,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论战也就结束了。而这场论战也为早期中共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中国的社会的广泛影响,这也使李大钊和胡适等最初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意识到了要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
第二次是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其实际上就是要不要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1920年,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人,认为当前中国生产力落后,只适合走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不具备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应该先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充分发展资本主义之后,才能再慢慢地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李大钊站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上,披露了资本主义之制度的罪恶性本质,指出中国国内的资产阶级和劳动阶级虽然没有发生重大问题,但是中国人民当时在世界上的地位,大多是处在工人阶级中,想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专政,不但理所不可,而且大势所不能。认为应该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证救处于黑暗中的中国。这一场争论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明确了只有社会主义才是最适合中国的道路,为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清除了障碍。
第三次是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这实际上就是讨论要不要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1921年,主要是以黄凌霜为代表,他们不同意无产阶级的专政和一切国家的强权;认为个人是万能的,主张个人的自由性;在劳动产品分配上,认为应该按需分配。以胡适、毛泽东为代表的早期共产主义者对此进行反驳,认为在消灭阶级之前,必须得要有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时期;同时李大钊也指出了按需求来分配的要求同不符实际。通过这场争论之战使许多知识分子正确地区分了科学社会主义同无政府主义,同时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这三次论战的实质可以说就是要不要在中国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要不要在中国建立中国共产党,要不要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通过这三次论战捍卫了马克思理论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3 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影响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以先进分子为领导核心进行传播,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并且在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潮流中曲折发展和传播,也正是因为这一理论的传入和广泛传播,促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生,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也为今后中国的社会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让今天的中国受益匪浅。
在近代,首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带给中国人民一条的光明大道,为中国近代社会提供一种全新的方法;其次,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具体工人阶级的运动相结合,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的自信心,促使中国工人阶级迅速地登上历史舞台;然后,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生。最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和组织基础,开拓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为中国获得思想解放和民族独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实践指向。
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不仅在当时给“黑暗”的中国带来了光明,在当时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给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意义。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以史为鉴,理论联系实际,扎扎实实地走好社会主义建设得每一步;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眼于实际问题,精准地解决好各个领域的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将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辩证地结合在一起,努力建设成为富强美丽的中国;最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始终把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的理想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推动中国社会和世界历史向前发展。
4 结语
近代中国,首先是以先进知识分子为领导核心,进行传播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从初步传入过渡到广泛传播,这中间的过程虽然经历了“三次”论战的阻挠,却更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传播不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因为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和是生活在黑暗中的中国人民的需要。此外,马克思主义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远的意义,特别是运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给中国社会建设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功绩。因此,近代中国社会革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现代的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当今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吕延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方式及其啟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1):565.
[2]黄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影响[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9).
[3]徐梅.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J].兰台世界,2013,(22).
[4]聂皖辉.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的历史作用[J].历史总览,2010,(8).
[5]丁守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J].学习与探索,1983,(1):29-43.
[6]张省三.“三次”论战给我们的启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987,(12).
[7]王莲花.“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0).
[8]杨佳阔.马克思主义传播历程研究及其当代价值[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2):173-176.
[9]郭德宏.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