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多元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
2020-05-09李娜
李 娜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0 引言
随着科技日益进步,物流业作为现代企业的“第三方利润来源”受到关注。物流业作为复合型产业,包含了运输、运输、仓储等多个行业。为了提高我国物流业总体水平和国民经济效益,“十三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将降低物流业的成本和服务国家作为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以促进我国物流业发展。
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在物流业迅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以下问题:①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用人需求;②企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很难在现有渠道中获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链发展或与行业发展缺乏融合。鉴于此,本文将研究适应于物流产业人才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并进行应用与推广。
1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物流管理专业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更侧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现阶段多数划分为两个部分:即校内部分和校外部分。
(1)校内部分为学生在校进行有关专业课程的课内实验内容和独立设置的实验内容,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要求和独立实验要求而设置。
(2)校外部分为学生学习期间在实习单位进行的有关企业实践能力的学习与培养,一般设置在最后一或两个学期,根据实际培养方案与计划进行,由学校推荐和学生自行找实习单位,针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对接。此外,校外部分还包括部分在校期间进行企业参观和短期企业生产性实习等,主要在校企合作实践基地进行。
2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与现状,结合现阶段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教学体系不完善
部分高校在应用型转变过程中由于思想观念、路径选择和资源配置等问题,容易陷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技术碎片化的困境,随之而产生的就是人才培养体系的碎片化和教学体系不完善。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到独立实验之间的关联,再到各学期实践教学之间的关联,都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不利于对系统地进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2.2 实践教学设施设备不够完备
物流行业是新型行业,发展十分迅速,设施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较快,但很多高校实践教学设施设备都是专业创办初期购买的,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虽有扩建与更新,但仍存在各种问题。首先,教学中的设施设备比较单一,数量较少并且多数设备只能支撑一到两门专业课程实践使用;其次,很多物流设施设备无法形成体系,只能对物流中的个别环节进行实践。
2.3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不仅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还要在企业中有一定的实践积累,熟悉物流企业的实际操作技能,具备“双师型”素养。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多数由两类教师构成,一类是由于新兴专业的关系由其他管理类专业转入;另一类则是刚毕业的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等。近年来,部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招聘中会逐渐增加对企业工作经历的要求,但是成效并不显著,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2.4 与创新创业教育脱节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相关要求,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与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学习提供持续动力。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增加创新创业课程,但部分实践教学脱节,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之中。
2.5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高校专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满足社会和企业人才需求,这要求作为供给侧的高校与作为需求侧的企业深入合作,共同进行人才培养。近年来,一些高校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校企合作,个别高校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就目前情况而言,一些高校的校企合作还存在较多的诸如合作方式单一、合作不够深入、流于形式等问题,校企合作对实践教学的支撑力度不够,无法满足本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求。
3 “多元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
3.1 “多元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在对物流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多次访谈的基础上,对专业市场细分进行分析,梳理出企业人才需求,依据职业岗位设置、行业标准与规范,对课程体系进行解构、重构,增强课程设计合理性、课程内容适度性。在专业建设实践中逐渐形成“多元渐进式”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多元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是指聚焦多个维度、整合多种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推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综合型实践教学体系。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制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实践教学环节的主线如图1所示。大一进行物流管理专业的认知实习,大二进行生产性实习,大二、大三、大四上学期分别涉及专业课程中的实验部分与独立性实验部分,大四下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实践技能培养设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专业课程实验依据课程需要,结合专业理论和知识点设置,如《物流设施设备》《仓储管理》等课程中均需要开设相应的课内实验。独立性实验为针对一个完整的流程而进行的实验,如供应链实验、物流沙盘实验等。
同时,还要融入校内和校外各种资源与要素,如融入校内资源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开展、“互联网+”等,锻炼和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融入校外资源如企业案例、校企合作建设冠名班、引入企业优秀师资等,将企业需求引入实践教学,校企共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图1 “多元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3.2 “多元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要素与特点
3.2.1 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要素
物流管理专业是应用型专业,行业发展与更新十分快速,这就要求该专业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上述体系中,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实践教学培养方案改革加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鼓励学生参与各项创新创业竞赛,结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
3.2.2 开展“第二课堂”,增加“互联网+”知识
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第二课堂”,主要目的是打破长期以来“第二课堂”主要以德育学科为理论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模式,针对应用型学科,结合实践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需求,在“第二课堂”中补充开展与专业理论相关的课程,课程建设中注重理论、方法与体制的创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也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多种渠道。
信息化的发展以大数据、“互联网+”为改革背景,对物流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针对产业发展需求,物流管理学生要加强“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等能力培养,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应在实践教学中增设数据库、物流系统仿真、物流信息系统、数据分析与挖掘、python语言等相关内容,实验软件应引入物流企业经营数据,根据国家建设一流专业的要求,探索学科建设。
3.2.3 加强校企深度融合
融入校外资源是对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依托企业在人才需求、资源储备、行业趋势、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和学校系统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师资力量,在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师资力量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引入企业资源建设企业冠名班或订单班,将人才培养从贴近产业到融入产业。采取企业与学校共同授课,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岗位需求跨专业整合,依据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对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3.2.4 加强实践教学基础建设
首先,进一步完善专业实验室建设,对实验室进行提升改造,增加实验室投入,购进一些企业常用的操作软件,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其次,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与平台,学生到企业实习,极大地缓解了实验室设施设备不足与单一、与企业实践有差距等问题,形成对专业实验室的有力补充;第三,利用多种资源与渠道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与业师增加交流、借助企业实践基地培养实践教学师资等。
4 教学实践
“多元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从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中总结形成,依托于该实践教学体系,该学院也形成对该专业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与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首先,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方面,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以开设“平台类+行业类+嵌入式”创新创业系列课程为基础,普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开办创新型人才实验班与专业学习俱乐部,提升与挖掘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运营企业工作室孵化创业种子,为创新创业精英提供良好的培育场景,构建多元进阶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多次在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奖项。
其次,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方面,校物流管理专业与多家大型物流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或产学研合作协议并深度合作,建设产业学院合作办学、合作教学、合作科研、合作就业,引入业师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共同制定课程实施标准、共同修订企业案例,与企业共同开发专项实验课程,以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对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用人单位对近三届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超过98%,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多数企业的高度认可。从而也使很多物流企业愿意来学院设立奖学金并开展管培生项目,为校企合作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源源不断动力。
5 结语
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型特征,势必要求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时要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健全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认知实习——生产性实习——课程实验+独立性实验——毕业实习的渐进式主线上,多元化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开展、专业实验室建设等校内资源,引入共建企业冠名班、共建产业学院、引入业师授课、共建专项实践课程等校外资源,加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设施与设备建设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加深校企合作与校外实践基地与平台建设,培养符合物流行业专业技能需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