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
2020-05-09吕佳
吕 佳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1.1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ecosystem),简称ECO,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继封闭式创新(创新1.0版),开放式创新系统(创新2.0版)后,提出的创新系统(创新3.0版)。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生态。创新3.0版提出后,对国家、政府、企业、院校的创新组织形态和创新政策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创新理论研究,创新模式演进,创新型区域(国家、企业、机构、院校)建设产生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1.2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教育模式,具备强大的生命力。斯坦福大学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式探索的先行者和典范,斯坦福大学从校内、校外、社会和政府四个维度,集聚创新创业要素与资源,打造了硅谷的原型——斯坦福工业园区。硅谷的计算机公司已经发展到大约1500家,世界前100的高科技大公司,20%以此地为大本营。由斯坦福的师生和校友创办的企业就有1200多家,很多老师在这里开公司创业,学校给予大量的资源支持,把科技转化成生产力。教授的课程中也会融入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雅虎、惠普、思科等著名公司是最成功的案例。斯坦福工业园区成功地将创业教育生态模式转化为生产实践并在硅谷商业腾飞。
1.3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我国高职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为围绕新技术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因此,如何建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要素:校内维度有课程建设、课外教育、实践教育;校外维度有企业资源、风投机构、校友反哺;政府资源主要有政府创新政策;社会资源有城市基础设施、媒体、信息、社会关系等。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就是以高职院校为核心,集聚创新创业要素与资源的动态复合体和共生网络。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创新要素与其生存环境以及要素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这个整体具有自我协调、自我免疫、自我提升的功能,是一定经济社会环境下的人造生态系统。
2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现状
2.1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缺乏创新创业理念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构建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依托。目前存在问题,一是教师资源缺乏。高职院校发展迅速,但师资队伍发展滞后,缺乏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资源;二是创新创业教师专业化欠缺,接受过KAB(了解企业)专门师资培训的人数比较少,目前大部分是兼职教师,虽然有专业知识,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资金运作了解甚少;三是创新创业意识不强。教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缺乏创新创业意识。表现在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兴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缺乏对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的“因人施教”。
2.2 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理论脱离实际
创新创业的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课程建设是主要途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为了提高就业率,忽视了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二是创业理论课程脱离了专业课程,创业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尚未有机融合;三是创业理论课程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缺少与专业相结合的特色课程;四是尚未形成创新创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科化、体系化。
2.3 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尚未形成
一是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缺乏领军人物、著名企业和优势产业;二是尚未形成创新的源头——技术链,创新的支持——服务链,创新的推力——资本链。
3 建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设计和运行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要素:校内维度有课程建设、校企合作、众创空间、高职院校研发平台、企业孵化器、互联网创业平台;校外维度有企业资源、产业资源、风险投资、校友反哺;政府资源有政策、财政、税收、工商等;社会资源有科技馆、艺术馆、信息、媒体和社会关系等。
图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校内教育是建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基础。校内教育主要分为课程建设和实践教育二大部分。
3.1 创新创业课程建设
(1)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可以有《创新中国》《中国道路的经济解释》《大学生魅力讲话实操》等课程;专业课程可以增设与专业有关的数学建模、企业沙盘推演、实验教育等课程。
(2)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思维是时代的呼唤,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高职教育的重要课题。创新思维应该贯穿高职学生三年学习的全过程。创新思维要素有辩证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扩展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替代思维等。课程可以有《整合思维》《矛盾论》《实践论》等,训练方法以模拟训练为主。
(3)隐性课程即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即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学校的文化建设、家校社会一体化等。隐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首先,优化学校的整体育人环境;其次,要特别重视学习过程;最后,通过隐性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开放式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
(4)第三堂课。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会有不少学生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可以开设第三堂课,如《形象管理》《情绪管理》,开展心理咨询、提高心理素质,以塑造与完善人格。
3.2 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主要包括校企合作、众创空间、高职院校研发平台、企业孵化器、互联网创业平台和各类创新比赛。
(1)校外资源(如企业、产业资源和资本、资金)是建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推力。企业、产业资源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围条件,学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运行,离不开校外产业集群的深度连接。首先,企业、产业可以为校企合作提供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形式和岗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往往会激发创新的灵感;二是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前景,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创新人才;三是可以推动师生创新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
资本、资金是建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推力。首先要引入民间资本与公办优质教育资源嫁接合作;其次,要重视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又称创业投资,主要是指向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取得该公司股份的一种融资方式;最后,要积极争取校友反哺、社会捐赠和个人捐款。
(2)社会资源是建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助力。建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社会资源有城市基础设施、媒体、信息和人脉资源等。城市基础设施如科技馆可以增加科技知识,培样学生的科技意识;艺术馆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陶冶情操;体育馆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媒体有电视媒体、纸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是信息传播、交流沟通工具,也是碎片化学习工具。人脉资源就是人际关系,体现了人的人缘和社会关系。人脉资源根据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人脉资源、金融人脉资源、行业人脉资源、技术人脉资源、媒体人脉资源、客户人脉资源等。拓展新关系方面,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加入专业组织、参与专业研讨会,建立相关数据系统等方法。
(3)政府的各类鼓励政策是建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引力。 建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制定战略,在高职院校中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在全社会倡导创新创业的氛围,明确通过建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以达到培养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技能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其次,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来保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顺利建设;最后,政府应该以财政资金为抓手,在激励机制、科研项目、平台建设和设备投入等方面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
4 建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实现路径
4.1 教育体系
完整的教育体系,强调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其理念贯穿于学生在校三年教育教学中,为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图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教育体系
(1)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分为线上和线下两大类。线上课程主要采用中国大学MOOC网络平台课程资源,按照学生兴趣进行选课,并完成在线的学习课时和考核。线下课程包含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基础等。
(2)专业群平台课程: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进入核心课程的学习阶段,为后期实习打下基础。主要课程有:《计算机应用数学》《Jawa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二级强化训练》等。
(3)岗位群平台课程:课程集要源于岗位群,又要高于岗位群。需要在“校企合作”共建课程集,首先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其次,岗位群是课程集建设的依据;最后,课程集是岗位群理性再现。此外,要注意与岗位群的互动。主要课程有:《网店运行与管理》《数据库设计与运行》《局域网组建与维护》等。
(4)分类培养模块课程:即岗位方向模块+毕业实习。职业素养课程开设思想政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结合专业开设相关课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主要要考虑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
(5)个性化学习模块课程:是针对技师型、科技创新型、企业定制型、跨类复合型等个性开设的课程。如技师型有《Office高级应用》《大数据分析工具》,科技创新型《Excel数据分析》《前沿技术应用》,企业定制型有《Office高级应用》《前端开发实践》等。每门课程都建立学习者社区,教师和学生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线上线下互动。
4.2 实践平台体系
该基地运行体系主要分为运行主体、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市级大学生创业园(青创营)和成果孵化基地四大模块。在学校创新创业学院的统领下,通过制定一系列鼓励师生创新创业的制度,为创业者提供大学生创业园平台,加强创业培训、创业实践、技能大赛等专业化、特色化指导,通过孵化培育出成长性较好的创新企业,为创新创业者开启筑梦之旅。体系运行中“区校一体”主要体现在,以“政府指引、市场导向、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基地建设理念,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获取资源支持,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图3 实践平台体系
图4 支撑体系
4.3 支撑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体系的构建一是制定引导和支持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让创新创业者能够在创业初期放下包袱;二是牵头成立创新创业引导基金,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支持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持体系,为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三是积极组织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如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成果展览、创新创业服务机构等,活跃创新创业氛围。
5 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再认识
(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否能够长久,经得起时间考验,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在于是否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经济形态所特有的、不可替代的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而领军人物、著名企业、先进专业和先进产业正是这种关键资源。
(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高职院校的内生创新创业激励,还需要更深刻地内化和吸收。要让创新创业成为风靡校园的文化,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就有了最坚实可靠的基础。生存在这种环境中的每一个师生接受这种氛围的熏陶,就会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3)注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各创新要素的交流协调、自我平衡、自我免疫、自我提升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