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春田学院体育教育哲学博士的培养
2020-05-09方千华
李 荣,方千华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与本科学士学位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相比较而言,博士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最高学历和最高层次,它在推进我国体育强国建设和实现体育改革宏伟目标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博士研究生,不仅要掌握系统的学术理论、专业精湛的研究能力,而且要在专业领域做出原创性贡献[1]。经过第4轮学科目录的调整后,我国已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共26个[2]。受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体育博士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已从1991年的2人增至2014年的297人[2],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建立了 21个体育学 1 级学科或 2 级学科博士授权点[3],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和培养模式[4],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体育专业精英人才。新时期建设体育强国和世界一流大学的背景对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学习和借鉴国际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是优化我国现有培养模式的时代诉求。
美国是体育教育的发达国家。其研究生教育水平位于世界前列,其中,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春田学院自2011年开始便是美国最有水平的学校之一,排第12名,该排名充分考虑了学院的学术质量和净成本[5]。因而本文将其作为典型的案例,探讨其体育教育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本文对收集的上海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等10所博士培养单位中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一般特征和规律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探讨了这些方案存在的不足,借鉴春田学院的有益经验对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和策略。
1 春田学院体育教育哲学博士培养概况和特征
1.1 明确的学院使命与标准的专业方向
为了有侧重地培养有特色的博士人才,美国各高校均有自己独特的发展使命。其中,春田学院立足于“发挥人性化哲学思想的作用,呼唤全人的教育,提升学生的精神、思想、身体三维的能力和标准,旨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发挥领导作用”[6]。它的体育教育博士点设在运动科学和体育研究系,该院系要求毕业的学生必须进行原创性的课题研究,所研究的成果必须有益于创造明确的学术贡献[6],因此其培养过程不仅涉及到对知识的传授和探索,还涉及到运用知识为他人服务的能力和智慧。体育教育博士的专业方向包括运动生理学、体育与运动心理学、教学和管理。为了实现学院使命,春田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详尽地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目标和标准,包含专业、研究、人文价值和通识教育4个方面(表1所示),每个能力模块下又分为若干个具体的指标。其中,专业能力分为6项关于知识和技能的内涵和外延标准,研究能力涵盖了5项有关研究思维、方法和目标的子能力,人文价值包括了3个定性化的价值体系。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对于人文价值的要求并不能通过测试和考试进行检测,但是在博士的学习计划中,有一种强调这些价值观的氛围和激励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体系。
表1 春田学院体育教育哲学博士的能力标准
注:资料来源于春田学院体育教育哲学博士培养计划,表2、表3、图1同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春田学院始终致力于完成提高教育和学术水平的使命。它不仅力图提升校内的教师和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而且试图促进人的全面和长远的发展,使其最终服务于人类与社会。在培养过程中,春田学院始终对学生课程学习、毕业设计、预期成果等多元要素坚持高标准和严要求。从院系开设的专业方向可以看出,专业涉及的研究领域较为广阔,具有显著的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特征。
1.2 专业的育人理念和多元的招生选拔
专业研究方向不仅呈现出跨学科和科学化的特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三个不同的研究方向在育人理念和培养目标上既存在共性,又有其鲜明的特色和个性。共性方面集中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人才培养目标为未来卓越的教师队伍,而不是培养研究人员;其次,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灵活的选择课程;再次,一系列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课程,有助于学生完成学位论文和课题研究,并且鼓励他们在国内和国际认可的期刊上发表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春田学院三个研究方向的个性主要表现在专业理念、课程学习、毕业后应具备的能力或就业方向等方面(如表2所示),通过梳理、比较和分析可以发现在培养过程中,春田学院尤为重视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使本专业和其他领域的知识与运用进行有效互补,让学生毕业时所具备的能力与就业方向高度,最终培养出杰出的人才为人类和社会服务。
表2 春田学院体育教育哲学博士3个研究方向的培养目标
春田学院体育教育博士学位三个方向的招考方式与美国高校通用的博士学位申请制的选拔机制相似,一般情况下,要求申请者或报考者必须至少在入学以前6周提交正式申请。申请具体的要求包括:(1)获得认可机构颁发的硕士学位证书;(2)有个人专业素质的证明,证明能够显示申请者对所选专业的杰出教育、学术和社会领导力的潜力;(3)在接受之前,所选专业的项目协调员对申请者进行个人面试;(4)在申请之日起五年内提交GRE成绩;(5)提交以前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正式成绩单;(6)课程平均成绩为3.0;(7)有三封专家推荐信,信件应明确说明申请者在计划和专业中有取得成功的能力;(8)提交一份详细的个人简历;(9)如果学生已经或将会获得春田学院的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未在其他认可的高等教育机构完成至少30个研究生学分,就没有资格获得博士学位;(10)国际申请者关于国际申请的信息从道根国际中心的主页获得。基于上述资料可认为,春田学院的体育教育博士在招生时会从多元的角度综合审核学生的材料,保证对申请者或报考者基本学历、综合素质、语言类成绩、未来发展潜力等方面有深入了解和考察。
1.3 丰富的课程体系和合理的学分配置
课程被称为高等教育的“黑匣子”[8]。春田学院各研究方向课程体系的设置存在共通性和差异性。以模块化形式安排课程,各个模块有详细的课程简介是各研究方向课程体系的共通之处;而不同研究方向的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迥然不同,是课程体系的差异之处。课程模块由专业课程、相关课程、研究、学位论文、教师教育类课程、通识教育和选修课7个部分组成(如表3所示)。专业课程是紧扣研究方向的核心课程,相关课程是除专业核心外的跨学科领域课程、研究类模块是提高整体研究能力的课程模块,学位论文是对学生博士论文的模块,教师教育类课程是为学生走向教师岗位做准备的课程模块、通识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普适价值为目标的课程模块,选修课是学生为完成毕业学分计划依据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的课程模块。尤为引人注意的是研究类和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前者一般包括研究的基础和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教育和心理统计I、课题设计、博士论文、结构方程建模导论等定性和定量、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后者统一由高等教育的教学效能、博士研讨会和高等教育教学研讨会三门课程组成,三门课程均注重与学习和工作的现实需要和实践指导。整体而言,丰富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育人理念,专注于习得更广阔的模块内容和拥有更多元的研究视角,致力于通过研讨会、专题讲座、集中授课、课堂讨论、个别辅导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出具备丰富知识的卓越人才。
表3 春田学院体育教育哲学博士各课程模块的简介
三个研究方向的学分设置较为合理(如图1),除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学分为统一要求外,其他六门课程的学分依据专业方向呈现出差异性。除去未作要求的课程模块外,教学和管理、体育和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三个专业方向中专业课程、相关课程、研究方法、学位论文、通识教育和选修课的学分分别为16~26.5、25~27、29~34、9、6、5.5~9。尽管如此,各方向对毕业学分的最低标准差异性不大,标准均在86~91之间。这体现出春田学院对博士毕业生的宽严格程度高,致力于培育具有卓越品质的高质量的人才。
1.4 严格的考核方式和规范的淘汰机制
春田学院体育教育哲学博士的考核方式和淘汰机制相对严格和规范。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首先,学生在完成学院规定的课程后才能参加综合考试(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和口语测试(oral examination),只有通过了考试才有资格获得学位。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知识储备、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知识、能力和素质。考核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笔试也有口试,也有现场测试。考核结果决定学生是否被淘汰,不及格的学生可以申请第二次考核,但须经主要导师批准。如果学生两次综合考核均不合格,则不再授予学位。由此可见在春田学院就读的博士生学业压力较大,这也符合美国高等教育“严进严出”的整体要求。
其次,是否达到学业时间要求决定学生是否可以顺利毕业。考虑到知识扩展速度和完成博士学位要求的总体可取性,学生必须遵循以下时间相关的规定:(1)体育博士学位的默认时间是自录取之日起十年内;(2)在确定学生硕士课程的转学学分时,只有在十年期限内被认为有效时才会被接受;(3)不管是转学还是在校就读,研究生学术工作必须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完成,特殊情况下必须经过学生顾问的特别推荐和研究生负责人的批准;(4)博士学位获要求所有学位课程必须在学生通过资格考试后五年内完成,未能在上述时限内完成要求将意味着学生将重新通过资格考试以重新获得资格,但是重新获得资格后,学生必须在三年内完成课程要求。学院提出,如果未按要求完成,学生也将在此过程中被淘汰。
最后,学院致力于培养博士生的学术道德,要求学生必须坚持原创研究,始终保持谨慎和自律,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剽窃(plagiarism)行为,学生将无法正常毕业。基于上述的分析可知,春田学院对体育博士的考核方式和淘汰机制做出了严格和规范的要求。这种严厉的方式有助于激励学生独立进行研究和学习,并可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2 综合反思和启示借鉴
我国正式独立培养体育学博士生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和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是在1985年首批建立的博士授予单位[4][9],构建我国当前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雏形。1997年是体育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转折时间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共同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正式设置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4个二级学科,这明确了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在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 2000年第 8批博士、硕士点申请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了福建师范大学和苏州大学为2个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的培养单位,培养形式由单一的体育专业院校走向多元的开放式培养。在2003年和2005年,我国又分别先后增加了4个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分别是清华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截至2006年,全国19所大学共有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12个,这说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生的培养已初具规模。依据2018年各培养单位的招生简章和招生目录统计,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培养单位增至19个,博士生导师有118人,这表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已日趋完善和成熟,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本文综合反思我国10所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培养单位的培养方案(2016—2017学年)的共同特征和规律,包括4份师范院校的培养方案、3份体育院校的培养方案和3份综合类院校的培养方案;在洞察美国春田学院体育学博士生人才培养特征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着手,对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生的培养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革对策。笔者所提出的建议,并非照搬照抄美国春田学院的培养模式,而是遵循了适应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以期为推进新时期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改革和高层次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启示和借鉴。
2.1 适当调整学科价值和定位,延长学制年限
美国春田学院的体育教育哲学博士专业方向既表现出鲜明的特色,又与社会需求的现实紧密相关。虽然三个方向的育人理念与培养方案从目标、过程、计划和内容上各有不同,但是整体的思路和培养过程的联系性和连续性较强。依据科学和规范的原则,“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和“运动训练学”两门学科共同组成了我国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3],笔者所调研的10所培养单位研究方向的分类也完全符合上述两门学科的特点(表4所示)。按研究方向的设置特点可将其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以相对概括的形式揭示某一方面的规律,例如华中师范大学的研究方向是学校体育、体育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科学理论与实践、运动技能学习控制与运动认知;第二类细化到了具体的运动专项,例如华南师范大学细化到了篮球、排球和体操;第三类则是武汉体育学院、清华大学和苏州大学3所院校的范式,不再设立具体的研究方向,仅以体育教育训练学的二级学科命名。从研究方向的名称、层次和归属学科来看,分类的内涵和外延属性使得研究方向的设置相对参差不齐和单一化。因此,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设置的标准和规范[9][10],并不断丰富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理论或学说[11]。基于此,考虑到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专业今后的发展,研究方向设置的改革应朝科学性、稳定性、适度性、交叉性和唯一性方向进行[10]。
表4 我国10所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的研究方向
(注:资料来源整理自10所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下同)
培养目标方面(如图2所示),大部分学校重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政治理论、外语能力、独立从事体育教学/科研/管理/训练4项能力的培养,而缺少对创新、研究、研究方法等7个方面能力的关注度。这不仅约束了我们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丰富程度,同时也拉低了人才培养过程的合理水准。在未来,我们应打破桎梏,适度地调整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价值和定位,针对各校的既有现状,拓宽或压缩研究方向,设置合理化的培养目标。
图2 我国10所体育教学训练学博士各培养目标的频次
另外,培养年限是育人理念和培养目标设计与实施的有力体现,反映了院校对学生学习和能力达成时间的要求。美国春田学院的不同研究方向与特殊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整体规划层层相扣,对体育教育三个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却有着同样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因此其培养年限设置为5~10年。我国10所培养单位多实行3~5年、3~6年或3~7年的弹性学制,各个研究方向是统一的年限规定。培养时间相对较短,原因在于学生在该段时间内既要修读规定课程,参加学术活动,进行实践活动,发表论文,完成一篇原创性的博士论文;有的定向全日制和定向非全日制的学生甚至还要完成学校安排的工作任务。培养年限短将严重影响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未来我国各培养单位可以改变不同研究方向统一的学制,尤其应适当延长基本的培养年限,以此培养出不同研究方向的高层次体育人才。
2.2 积极完善课程体系,逐步优化学分配置
课程体系和学分配置既反映研究方向的关键理念,又展现出整体规划的结构要求,共同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效益。春田学院丰富的课程体系和合理的学分设置为其培养精英体育教育人才提供了保障。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的课程体系现状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如图3所示)。第一,毕业学分在13~26分之间不等,体育专业类院校的学分要求普遍高于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第二,公共课由外语、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门课组成。公共课学分方面,除了东北师大、华南师大和清华大学是4学分以内外,其他7个培养单位都在6个学分以上。20 %的培养单位的公共课所占百分比≥40 %,30 %的培养单位在30 %~40 %之间,一半的院校在20 %~30 %之间。第三,必修课主要涵盖本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和专项课。学分设置上,仅成都体育学院的必修课所占百分比低至30.8 %,90 %的培养单位则≥40 %,其中苏州大学高达80 %。第四,选修课的设置基本以本院和本专业的课程为主,可供学生选择的跨学科和跨专业的课程较少。学分方面,20 %的高校选修课百分比≥30 %,其中成都体育学院高达46.2 %,80 %的学校选修课百分比≤25 %,清华大学和苏州大学未进行选修课学分的具体要求。图4可知,我国所开设课程的门数在9~25门之间不等,70 %的高校的课程门数<20门,仅30 %的培养单位课程门数≥20门,表现出各高校间差异性较大和课程门数较低的特征。与春田学院相比,我国的课程体系主要表现为课程类型单一、课程分配比例不合理、课程门数与毕业学分整体偏低等。
新时代我们必须对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生的课程体系和学分配置进行深刻反思和集中优化,结合美国春田学院的典型案例,依据多尔提出的课程应具备丰富(Richness)、回归(Recursion)、关联(Relation)、严密(Rigor)的“4R”特质[12],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步突破。第一,建立多元的和个性化的课程类型[2]。多元的课程类型是指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设方法类、工具类和前沿类等课程;个性化课程类型则是结合体育学的运动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征,适当增加一些凸显体育学科特色的个性化课程。第二,适度调整公共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比例。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广度和深度,可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调至5∶5 或 6∶4[4],以期建立一套合理的弹性化课程体系。最后,适当提高学业的学分要求。依据学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状况是美国大学推行的方式[13]。相比美国,我国学生毕业学分仅占美国的四分之一;不仅如此,公共基础课所占的学分比重较大,缺乏对研究方法和学位论文等其他课程的学分要求。所以,适当提高学分要求也是深度拓展和创新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课程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快速实现培育综合性和国际化的体育人才的宏伟目标。
图3 我国10所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的课程体系
图4 我国10所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课程门数设置
2.3 深入整合模块化课程,重视强化相关训练
从前文分析中可知,春田学院的课程设置以模块化形式呈现,课程模块的简介中详细介绍了该课程模块在整个育人理念中的作用和地位。该校的模块化课程存在着诸多的优势和特色。例如,7个课程模块与4个能力模块环环相扣,各个模块课程之间形成相互支撑和补充的关系,课程模块的内容包含从理论基础到实践操作、从本专业到跨学科的知识,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博士生的学习动机和发展综合素质,符合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的原理和规律。反观我国,院校将其划分为学位课程(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与非学位课程(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在某种程度上突出了系统的和完整的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却会使学生缺乏实际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基于此,新时期我国在培养体育教学训练学博士生的过程中,可以学习美国的模块化课程的理念和运行机制,深化改革和整合模块化课程体系。
具体实施过程可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打破以单一的课程发展学生的某项能力的模式,提倡以学生习得综合能力为目标,将各个子能力科学地分解到不同的课程模块。例如,首先将图2中的11项子能力分门别类,再安排不同模块的课程去发展和提高相应的能力。第二,重视研究类的课程模块。美国的许多高校均注重训练研究生的研究能力[14],研究能力无疑是博士生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研究方法又是学生从“有师点通”转向“无师自通”的关键要素[15];从图1可知,该能力是春田学院体育教育哲学博士三个研究方向中学分比例最高的课程模块,约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与之相比,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生培养对研究能力的重视不够,对研究方法的课程一直处于低重心和低要求状态。因此,建议我国加强研究类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建设,并逐步壮大这一方面的研究团队或师资力量。第三,增设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美国春田学院在培养体育教师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体育教育哲学博士学位也不例外。教学和管理、体育和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三个研究方向以培养高等院校的教师为主要目标,为了让学生顺利开启职业生涯,学院专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与未来的工作密切关联。相比之下,我国在对学生这一方面的课程还没有明确的学分要求。因此在我国应在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增设教师教育类课程,并将其整合形成独立的课程模块,使其有益于学生为教师职业做充分准备。
2.4 适度改进和完善考核方式,转变测试办法
博士培养过程中,学生会经历无数次的考核和测评,依据培养阶段可划分为入学前和入学后两个阶段,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通过入学前的考核可以判断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未来的深造潜力;通过入学后的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测试则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上一阶段的整体表现,另一方面能够预判下一阶段的学习进度和能力达成状态。春田学院在招生选拔和学业测评时显示出类别多、频率高、内容广和要求严的鲜明特征,但,严格而残酷的淘汰机制保证了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笔者在走访调研中发现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生的培养也设有两个阶段的考核。在招生选拔时的初试环节主要考核外语和业务课,复试则进行专业综合面试。但是业务课考试内容与研究方向未能有机衔接,缺乏对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考核[16]。入学后虽然也设有课程考核和阶段性测试,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可以通过考试,淘汰率较小。这与我国的基本国情息息相关,也与我国学生难以接受被淘汰的现实相适应[17]。
基于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考核机制,适度改进和完善考核方式,逐步转变测试办法。整体思路为,首先,加强初试招生选拔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为了满足新形势下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强烈需求,深入总结和反思现阶段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招生选拔的经验教训,严格把控从申请阶段到考核阶段的“准入门槛”和质量,力争从基本学历、综合素质、语言类成绩、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等多维的视角进行考察。其次,强化入学后一系列考试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通过对在校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实践经验、科研成果、学位论文等多元维度进行严格考察,并设置一定的通过率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竞争意识,从而促使他们认真对待每一项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以此不断地提高我国体育学高端人才的培养质量。
3 结语
博士学位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美国作为教育发达国家之一,拥有先进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体育教育训练学是我国体育学博士4个二级学科中起源相对较早、发展相应较快的专业,已培养出一批高层次体育人才并使其服务于社会;无论是育人目标、领域方向、招生考试,还是课程体系、学分配置、考核方式,都已逐步走向成熟和稳定的发展态势。在现阶段体育强国战略和“双一流”建设的强烈驱动下审视我国在该专业培养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汲取国外体育教育博士的人才培养经验,有助于推动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深化改革和创新的步伐,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诉求的高端人才。因此,本文系统分析了美国春田学院的体育教育哲学博士研究生的特色培养模式,归纳总结其培养概况和特征,并结合我国的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培养的一般特征和现实特点,提出了未来的改革思路和路径。希望本研究能够有助于提升和发展我国该专业的博士生教育,有益于保障和提高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