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商业银行异质性与信贷资产证券化动机分析

2020-05-09刘兆莹龚六堂

经济与管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股份制证券化流动性

刘兆莹,高 尧,龚六堂

(1.中国农业银行 博士后工作站,北京 100005;2.中国农业银行 投资银行部,北京 100005;3.北京大学 光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1)

一、引言

资产证券化是近代金融业最具革命性的创新工具之一。以证券化业务的发源地美国为例,资产支持证券的业务规模自1996 年至2018 年增长超4 倍,达到5 169.25 亿美元,占债券市场的11.72%。资产证券化帮助美国构建了世界上最具广度和深度的金融体系。同时,欧洲和亚洲地区的商业银行也广泛采用证券化的方式,补充流动性、转移风险和减少资本占用。

我国于2005 年开始试点资产证券化业务,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8 年暂停。2012 年重启试点后,多家银行相继推出资产证券化产品,基础资产类型不断丰富。2014 年,我国资产证券化由审批制转为备案制,证券化业务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2018年,我国资产证券化年发行规模达到2 万亿元。

资产证券化业务虽然在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中饱受质疑,但在帮助商业银行增加流动性、减少资本占用、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本结构、分散信用风险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也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认可。从我国的试点情况来看,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利率“双轨并一轨”的市场化改革中,成为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有效连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由于商业银行在发展战略、业务规模、风险偏好、资产负债结构等诸多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对于证券化业务的态度与动机也各不相同。大部分国内研究主要从定性角度探讨商业银行发起证券化的动机,未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加以区别分析。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外和国内常常以是否开展过证券化业务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探究,对证券化的动机未进一步细化。为此,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以2014—2018 年各类型商业银行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数据,探究我国商业银行异质性对资产证券化发行动机的影响。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出于五个方面的动机:流动性管理动机、监管资本管理动机、风险管理动机(压降不良)、融资需求动机及多样化经营动机。

在流动性管理动机方面,Thomas[1]认为,增强流动性是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最终目的和动机。Affinito et al.[2]基于意大利市场的研究发现,对于流动性较差的银行而言,越有动机开展证券化业务。Casu et al.[3]通过对美国银行持股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信贷资产证券化可能是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工具或风险管理工具,具体开展目的要根据每单产品的结构设计进行判断;综合比较,信贷资产证券化表现出的流动性管理工具的目的更强。倪志凌[4]基于美国银行的数据,也认为资产证券化增加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而不是转移了银行资产的风险。

在监管资本管理动机方面,Calem et al.[5]认为,较高的银行监管资本要求会对银行产生限制,银行有动机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以实现监管资本释放。Martin-Oliver et al.[6]证实了监管资本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规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Acharya et al.[7]通过对美国资产支持票据担保的分析,发现采用流动性担保可以缓解监管资本的影响,且监管资本水平越低的银行采用流动性担保方式发行资产支持票据的越多,证实了商业银行存在释放监管资本的动机。

在风险管理动机方面,学者的实证结果存在一定的分歧。Bannier et al.[8]利用欧洲银行数据对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决定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信用风险是主要决定因素。然而,大量文献也呈现出不同的结论。如Chen et al.[9]基于美国2002—2012年的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从银行角度来看,随着证券化业务的不断开展,银行表内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在不断提升。Cardone-Riportella et al.[10]基于西班牙银行的数据,Farruggio et al.[11]基于欧盟及瑞士银行的数据,以及Helder et al.[12]基于巴西的数据,认为往往是低风险、高资产质量的银行在开展证券化业务,使得银行表内自留的资产的风险暴露提高。更进一步地,Kara et al.[13]基于欧洲银行2005—2007年的数据探究证券化对出表资产风险暴露的影响,发现银行在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后,对出表资产的管理动机有所下降,即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时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姚禄仕等[14]、陈玮等[15]基于美国的数据,也认为资产证券化造成银行动机扭曲,并提升了银行面临的风险水平。

在融资需求动机方面,Farruggio et al.[11]认为对于银行而言,证券化是在满足流动性需求的同时,超越债券及股权以外的一种额外的融资工具。Affinito et al.[2]基于实证研究也发现,银行需要融资时,更愿意开展证券化业务。

在多样化经营动机方面,Affinito et al.[2]以中间业务收入/利息收入作为代理变量,探究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发现银行可以通过证券化将特定资产出售,投放至其他多样化资产当中,丰富银行资产经营范围。

此外,Affinito et al.[2]、Farruggio et al.[11]通过研究发现,银行发起证券化是一个综合性的决策,需要考虑资本、风险、成本-收益等多方面因素。Mohamed et al.[16]认为,结合流动性管理、监管资本管理、风险管理及融资管理等方面综合来看,证券化能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蒋和胜等[17]基于欧洲74家银行的数据发现:随着证券化活动的深入,银行信贷对货币政策的敏感度不断增强。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起步较晚,学术界在研究信贷资产证券化动机时可分为三大类别,即流动性动机、监管资本动机和风险管理动机。

在流动性动机方面,刘红霞等[18]基于Logistic 模型,通过分析我国银行2005—2014 年发行证券化的数据,认为证券化将成为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手段。张晓岚等[19]基于我国银行2010—2015 年的数据,进一步证实,资产证券化会增强商业银行经营资产的流动性。陈小宪等[20]基于流动性假说和盈利性假说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建立商业银行自身财务数据指标和其资产证券化参与度的关系模型,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目的不在于改善流动性而在于改善盈利能力。

在监管资本动机方面,Zhang et al.[21]基于成本收益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证券化业务具有满足资本监管的需求;此外,在融资需求上,研究认为证券化是银行去通道融资,提升资本融资效率的良好途径,同时也能满足监管对银行体制改革、创新资产管理模式的要求。

在风险管理动机方面,李佳等[22]认为资产证券化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增加资产的流动性,这也是美国商业银行在二战之后应对“金融脱媒”创建资产证券化的目的;二是通过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可以实现风险转移。郭甦等[23]以我国商业银行2000—2015 年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使用GMM 方法进行实证研究,认为证券化业务的开展有利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下降,且不同银行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然而,李丛文[24]基于2007—2013 年我国银行证券化的数据进行探究,认为证券化短期有助于降低银行系统风险,但长期会增加系统性风险。代玉簪[25]也认为,目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开展从长期来看会增加系统性风险,即会因优质贷款的出表造成银行表内资产整体质量的下降。

在动机研究上,学者结合中国国情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刘红霞等[26]认为,早期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起步是由于监管部门的行政推动。伴随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商业银行的资本压力加大,通过资产证券化获取低成本融资是主要的动机;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释放监管资本,同时调整风险资产结构、提高资产流动性、改变经营模式。李佳[27]基于实证研究认为,流动性需求、信用风险转移需求、盈利性需求及贷款增长需求是驱动银行发行资产证券化的重要因素。屈剑峰[28]通过实证的方法探究信贷资产证券化率与贷款增长率的关系,发现二者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证券化激励银行信贷扩张。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课题组[29]认为,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在利率市场化大潮中流动性失衡的问题,同时可以抑制影子银行的投融资活动。Solomon et al.[30]采用文献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究证券化的开展如何影响商业银行行为及金融系统稳定性,研究发现不同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市场,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不存在因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而产生道德风险问题,没有证据表明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三)研究评述

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学界已发现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机包括:流动性管理动机、监管资本管理动机、风险管理动机(压降不良)、融资需求动机及多样化经营动机。在实证分析方面,学者基于国外市场多年的数据积累,对上述动机予以了证实或部分证实。受制于发展时间短、数据量不足的影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动机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此外,在有限的实证分析中,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率的指标设定上,均采用了离散变量,未能更深入、准确地反映证券化的实际情况。同时,由于我国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与国外差异较大,各类商业银行虽均在央行和银保监会管理下,但是在股权结构、发展历程、区域定位、目标客户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动机也不尽相同,如果不加以区分,得出的结论会存在较大的偏误,这是已有研究忽视之处。为此,本文将通过实证的方法,结合我国证券化市场发展特点,以信贷资产证券化率这一连续变量,深入探究我国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发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动机。

三、模型构建与数据选择

在对商业银行发起证券化业务动机的实证研究中,多数国内外学者基于Probit、Tobit 及Logit 模型[2,11-12,18-19]以当年是否发行过证券化产品作为因变量,探究商业银行发起证券化的动机。但不同于国外情况,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于2014 年正式重启,年度时间序列的样本数较少,而截面效应更为显著。同时,我国存在发起机构集中的情况,且仅以0、1 代表是否有发行过证券化产品会存在大量的信息丢失。从本文样本的时间区间(2014—2018 年)来看,理论上可以出现32 种(25)因变量的变化模式;结合实际数据的情况,仅存在25 种因变量的变化模式。因此,本文借鉴Affinito et al.[2]及屈剑峰[28]的因变量构造方式,以当年证券化贷款规模/上年末总贷款规模,即信贷资产证券化率,作为因变量,采用面板回归(Panel Regress)的方法进行研究。从实际数据情况看,因变量共370(74×5)个,采用面板回归比Probit、Tobit 及Logit 模型包含更多的信息。

不同类型商业银行信贷证券化发行份额不断变化,主要由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主导,逐步变化为国有大行占据主体地位。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动机上并不收敛于同一约束,存在较大的异质性。本文借鉴Affinito et al.[2]的方法,按照我国商业银行的分类,分别对整体、五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及农商行,基于面板模型从商业银行融资能力、风险转移情况、资本情况、多样化经营及流动性需求等方面探究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发起证券化业务的动机。本文选取的变量及算法如表1 所示。

表1 变量及释义

由于时间序列有限,本文根据F 统计量来确定使用截面回归模型还是变截距模型。对于应使用变截距模型的,再分别建立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和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并根据Hausman 检验确定最适合的模型。经过统计检验,本文对于五大行样本组采用截面回归的方式进行,其他为变截距模型探究。回归方程如公式(1)~(3)所示。

个体随机效应模型(Individual Random Effect):

个体固定效应模型(Individual Fixed Effect):

截面回归模型:

其中,α1~α10为各指标的回归系数,各指标的下标i 从1 到74,表示不同银行;t 从2014 到2018,表示不同的年;μi和ηi分别表示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不同银行个体的情况。C 为常数项,其他变量释义如表1 所示,εit为残差项。

样本为2014—2018 年发行证券化产品的74 家商业银行2013—2018 年的数据,数据频率为年,其中五大行5 家、股份制行12 家、城商行41 家、农商行16 家。数据来源为Bank Scope 及万德资讯。各变量描述统计如表2 所示。

表2 变量描述统计

从资产证券化率来看,由于五大行资产体量巨大,资产证券化率相对较低;而城商行最高,最大值达14.49%,主要原因来自城商行盘活资产的内生动力,同时城商行的资产质量相对农商行也更优。此外,城商行的贷款证券化率分化较为严重,可能与城商行的经营情况差异较大有关,城商行的贷款增长率、成本收入比及ROA 的标准差最大且ROE 的标准差较大,亦可以佐证。

从资本充足率来看,五大行资本充足率最高,而股份制银行资本充足率最低。主要原因是:五大行均为系统重要性银行,要求额外计提1%的风险资本。另外,我们观察到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也普遍较高,这可能是由于农商行的不良率偏高,计提的风险资本更多造成的。

从贷款不良率角度看,股份制银行由于历史包袱较轻,经营更为市场化,不良率相对较低。五大行及农商行由于历史因素,不良率相对偏高,但五大行经理管理能力相对农商行更强,因此农商行表现出不良率最高的特征。城商行由于经营差异较大,因此城商行之间的不良率差异较大。

从经营多样化情况看,股份制银行经营更为多样,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占比利息收入的34.34%,最高达到了116.74%,但股份制银行之间的差异性也相对较大。农商行则表现更为单一,中间业务收入仅占比利息收入的9.25%。五大行在经营多样化发展上表现出趋同的特征,五大行近年平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利息收入的25.27%。

从存款/总负债情况看,存款比重越低,流动性需求越高,需要考虑更多方式补充营运资金,五大行及农商行的比重接近80%,这与客户群体的属性存在较大关联。五大行与企业法人及居民客户的黏性较高,而农商行的主要客户群体是区域性城乡居民,存款规模相对较大,通过其他方式补充资金的需求偏低。

从贷存比角度看,贷存比一方面体现了银行的资金运用效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银行的资金缺口,贷存比越高表明银行资金缺口越大,融资需求越高。由于证券化融资需要让渡生息资产,还需结合再投放能力,来判断是否采用证券化方式进行融资。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的差异性较大,五大行及农商行则表现出趋同的情况。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对模型(1)和(2)进行Hausman 检验,若检验结果能在10%的显著水平上拒绝混合效应模型的原假设,则表明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更适合本文的样本数据。为确保实证结果的稳健性,在包括控制变量的情况下,本文对每一研究变量建立单变量面板回归模型,若在单变量模型与全变量模型中某一研究变量的显著水平及系数方向均一致,则表明该变量的显著性是稳健的。由于篇幅限制,无显著回归结果的自变量,本文未予列示。

(一)全部类型商业银行实证结果分析

表3 为全部类型商业银行的单变量及全变量实证回归结果。表3 的列(1)为包括全部研究变量的面板回归模型结果,列(2)~(6)为分别对资本需求、风险转移需求、多样化经营需求、流动性需求、融资需求建立的单变量面板回归模型结果,从实证回归可以看出,不良率指标及存款/总负债指标均表现出显著的回归结果,表明风险转移需求及流动性需求与证券化需求显著相关,且结论较为稳健。

表3 商业银行开展证券化动机分析的实证回归结果

从风险转移需求与证券化需求情况看,若不良率与资产证券化率回归系数为正,则表明银行在将低质量-高风险的资产以证券化的方式出售,从而降低不良率;若回归系数为负,则表明银行在自留更多的风险资产在表内。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二者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资产证券化时,往往是将其优质资产进行证券化,这一点与代玉簪[25]的观察一致。我们认为: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证券化市场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商业银行为维护商誉、确保发行、防范风险,选择较优质的资产进行证券化;另一方面是基于监管部门风险自留的要求。目前我国大部分的证券化产品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RMBS),而RMBS 一般采用全部自留次级档的方式,发起银行未将资产的风险全部转移,因此对风险转移的需求和动机较低。

从存款/总负债与证券化需求情况看,存款/总负债与资产证券化率的回归系数反映了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对是否证券化的决策影响。从实际情况推测二者应为负相关关系,因为银行存款比重越大,需要额外的融资手段需求越少,而存款比重越小的银行越需要考虑更多的方式提升占款能力。实际回归系数的结果与预期一致,存款/总负债率越低,即占款能力越弱,越有动机去通过证券化实现非流动资产的变现,提高资金使用能力。同时,银行发起证券化往往会将资产出售的所得,用于配置同质化资产,具有匹配资产负债期限的特点,使得银行更有动力为满足流动性需求,匹配资产-负债久期而开展证券化业务。

近年来我国贷款结构体现出中长期贷款不断增加,且增速明显高于同期短期贷款增速。2018 年我国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余额为846 490.3 亿元,同比增长14.21%,而同期短期贷款余额为419 631 亿元,同比增长7.47%。同时,受互联网金融及金融科技的影响,传统商业银行面临严重的存款竞争压力。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及资产负债久期管理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从全部银行回归结果及后续不同类型银行的回归结果可以证实,银行往往会通过证券化的方式满足上述需求。

(二)各类型商业银行实证结果分析

表4 为各类型商业银行的单变量及全变量实证回归结果。由于五大行个体样本数量有限,无法对其采用个体随机效应模型进行Hausman 检验分析,因此表4 中五大行的回归结果均为截面回归模型的结果。表4 的列(1)为包括全部研究变量的回归模型结果,列(2)~(5)为分别对资本需求、风险转移需求、流动性需求、融资需求建立的单变量回归模型结果。如表4 所示,五大行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及贷存比指标均表现出显著关系,表明资本需求及融资需求是五大行开展证券化业务的主要动机。

表4 五大行、股份制、城商行及农商行开展证券化动机分析的实证回归结果

对股份制银行的实证分析而言,实证结果中全变量及风险转移需求的模型采用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其他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如表4 所示,股份制银行与五大行类似,同样具有较强的资本需求和融资需求。同时,股份制银行在进行证券化时,具有一定的风险转移的动机,即将高风险的资产(如不良信贷资产)以证券化的方式出售,从而压降不良率。

对城商行的实证分析而言,实证结果中资本需求及风险转移需求的模型采用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其他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如表4 所示,城商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动机来源于风险转移需求和流动性需求。其中,风险转移与证券化率呈现负相关关系,说明城商行不会将低质量、高风险信贷资产以证券化的方式转移出表。

对农商行的实证分析而言,实证结果中资本需求、风险转移需求及融资需求的模型采用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其他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由于农商行整体的存款/总负债比率较高,流动性充裕,如表4 所示,存款/总负债比率越高的农商行,越缺乏动力进行证券化。该结论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是稳健的。

(三)比较分析

从上述实证研究看出,我国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在开展证券化业务的动机上存在着显著的异质性。

在资本需求上,五大行和股份制银行都表现出正相关关系。由于五大行都是系统重要性银行,对资本管理的要求更高,因此五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在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时,更注重发挥证券化节省经济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功能。此外,从实务角度看,开展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显著减少经济资本占用。从市场以往的发行情况也得到了证实,五大行和股份制银行是不良类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发起银行。

在风险转移需求上,股份制银行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而城商行则表现出负相关关系。主要原因是:股份制银行大量开展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将高风险资产转移出表,以降低不良率,进一步提升资本充足率。城商行相比股份制银行,经营能力较弱,而银行的贷款质量往往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因此会造成市场更偏好低不良率银行发起的高质量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加之,城商行流动性相对较差,为确保发行成功,更愿意出售低风险高质量的正常类信贷资产,以维护商誉。但自留更多的风险资产在表内,长期看会使得五大行及股份制银行的资产质量不断提升,表内风险不断下降,而城商行及农商行的资产情况和表内风险将会进一步承压。

在流动性需求上,五大行及股份制银行往往缺乏开展证券化的流动性需求,而城商行及农商行则表现为显著依赖证券化的方式进行流动性补充。结合表2 城商行的存款/总负债的均值及标准差的情况可以看出,城商行的存款/总负债普遍较低,更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提升占款能力,满足流动性需求。此外,资产证券化不仅有基础资产的现金流为证券偿付提供保障,而且目前市场所采用的资产服务机构与发起机构均为同一主体的模式,也为证券化后续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相比于城商行及农商行直接发行金融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发行效率及发行规模,并能获得较低的资金成本。通过对2014—2018 年商业银行资产支持证券优先档与金融债发行利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本文发现同期同一城商行或农商行发起的资产支持证券的优先档利率往往要低于对应的金融债利率约29 个基点。

在融资需求上,五大行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而股份制银行则表现出负相关关系。五大行信贷投放能力强,资金使用效率高,因而信贷资产证券化后的信贷再投放效率也较高。由于存款期限较短且取款时间不确定性较高,贷款期限相对较长且回款时间不确定性较低,存贷款之间存在期限错配问题。商业银行可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解决该问题,匹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久期。因此,对五大行而言,商业银行可通过信贷资产的流量经营模式,在保证甚至提升收益的前提下,更好地平衡资产负债久期,因而贷存比越高越有动力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深入分析五大行与股份制银行在融资需求上产生差异的原因,基于可比性的考虑,以2017 年各家银行总资产规模排名情况,选择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与五大行比较2013—2017年的贷存比情况。基于T 统计量检验,五大行的贷存比在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高于股份制银行,表明五大行的信贷资产投放能力显著高于股份制银行。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时,不仅需要对交易本身产生的损益进行衡量,同时也要考虑释放规模后的再投放和综合收益。由于股份制银行的信贷资产投放能力相对弱于五大行,因此其出于融资需求开展证券化业务的动机相对更弱。

在多样化经营需求上,各类银行均表现出无显著动力通过证券化方式改变经营模式,实现多样化经营。结合屈剑峰[28]的实证结果,本文认为可能的原因在于目前证券化发行的规模相对较小,并且各类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获得的融资会进一步投放至与基础资产种类相对应的信贷资产上,而非投资于经营转型需求上。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现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商业银行融资需求、风险转移需求、资本需求、多样化经营及流动性需求等方面探究了五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及农商行等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发起证券化业务的动机。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异质性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行动机影响较大,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基于自身资本需求、风险转移、流动性需求和融资需求等方面的情况,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有着各异的价值取向。其中,五大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更多是基于资本和融资方面的考虑,股份制银行则倾向于资本和风险转移,城商行和农商行主要是提高流动性的动机。

从现实情况来看,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决策流程较为复杂,影响其是否开展及如何开展的因素也很多。对于发起机构而言,证券化业务是对传统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并持有的存量经营模式的颠覆。发起机构不能仅仅将证券化视为一种债性融资行为,而应综合考虑资产负债管理、表内及表外风险管理、流动性管理、财会资金管理以及战略转型等诸多方面,权衡证券化业务开展的得与失,既不盲目跟风也不患得患失,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性质充分发挥好证券化业务的功能优势。

从监管机构的角度来看,在证券化业务的统一监管框架下,有必要针对商业银行的不同性质和类型进行分类指导和监管,有收有放、精准施策,更有利于促进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评级、会计、律师等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中介机构和投资人而言,结合不同类型发起机构的动机来分析项目,会有更加准确和深入的理解,为发现项目价值、防范业务风险也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股份制证券化流动性
美联储缩表、全球流动性与中国资产配置
2020年二季度投资策略:流动性无忧业绩下杀无解
融资融券对我国股市的流动性影响
融资融券对我国股市的流动性影响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一年
员工持股计划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若干问题研究
建立财务治理机制 推进地方中小型国企股份制改革
不良资产证券化研讨会编者按
20省国资证券化目标超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