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穿多股铁路框构桥对顶施工技术初探
2020-05-08李宁
李宁
摘 要 本文以太原市新店北街框构桥工程为例,针对下穿多股铁路,且既有线存在纵坡大、高差大的情况,制定了线路加固方案和框构对顶方案,提出了框构顶部设置平台减小框构与线路纵向高差的措施、优化线间抗横移梁为方案、比选框构就位顺序,以及对顶框构精确对位措施,在实际施工中实践应用,并不断总结和优化,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框构对顶施工工艺。
关键词 多股铁路;框构桥;线路加固;对顶施工
引言
随着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路网建设自然也成为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多层立交、公铁立交的建设和交叉也是必然趋势,跨越既有桥梁、既有铁路线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也就需要建设大量的上跨立交或下穿立交,来解决边运营边施工的问题。而框架桥作为比较常见的一种桥梁形式,普遍应用于下穿既有铁路和道路施工中。
本文依托太原市新店北街道路工程,两座4孔框构桥,以对顶形式下穿多股、大纵坡、大高差铁路线路,对线路加固措施、对顶控制措施进行了叙述和总结,为类似工程提供良好的借鉴和参考[1]。
1工程概况
太原市新店北街框构桥工程,分为1#框构和2#框构,分别下穿汾皇联络线、皇太聯络线和石太下行线铁路,既有线铁路纵坡分别为1.15%、0.73%和0.79%。汾皇联络线与皇太联络线和石太下行线铁路存在2.2m的高差,线路加固只能采取分体加固方案,加固形式采用纵横抬梁+3-5-3扣轨,同时为保证顶进和运行期间线路的稳定,两座框构高度不同,只能采取对顶方案。
1#框构全长10m,宽42.5m,高7.9m,预制于汾皇联络线西侧,下穿汾皇联络线铁路一股道,由西向东顶进,顶程26m。
2#框构全长28m,宽42.5m,高9.9m,预制于石太下行线东侧,下穿皇太联络线和石太下行线铁路两股道,由东向西顶进,顶程39m。
2下穿多股铁路框构对顶施工技术分析
(1)线路纵坡大
1#框构下穿的汾皇联络线线路纵坡1.15%,在框构桥42.5m宽度范围内的线路高差达到48cm。而在线路加固过程中,工字钢横梁随线路纵坡设置,框构与横梁间采用枕木井字架+小滑车支撑,线路纵坡越大,所垫枕木高度越高,越不稳定,营业线运行期间极易出现晃车等情况。如何对大坡度既有线路加固,保证线路稳定、行车安全,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之一。
(2)线路之间高差大
汾皇联络线与皇太联络线和石太下行线有2.2m高差,在线间设置有抗移桩及冠梁,冠梁如何布置,既能确保线路加固安全,又能使拆除的时间最短,对铁路的影响最小,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之二。
(3)对顶精度要求高
一般情况下,框构一端顶进时中线允许误差为20cm,顶进高程允许误差为顶程的1%,但偏高不大于15cm ,偏低不大于20cm。因为方案为预制对顶,为确保美观,对框构顶进的精度控制要求更高。如何确保框构精确就位,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之三。
3下穿多股铁路框构对顶施工技术要点
3.1 减小纵坡产生的高差措施
为应对因既有线纵坡大而产生的框构顶与加固体系大高差问题,总体思路考虑以刚性材料替换常规枕木井字架的措施,经过综合比选,确定在框构顶半宽范围增加混凝土平台方案,减小框构顶与加固体系之间的高差[2]。
(1)高差确定
通过对框构全宽范围内线路轨顶标高实际测量,并与1#框构顶设计高程进行对比,计算得范围内轨底与框构顶高差为80cm-128cm,两点高差48cm。
(2)平台尺寸确定
①平台长度:通过模拟框构顶进过程,1#框构1/2长度下穿入既有线路,但工字钢横梁全部通过框构顶,框构后端在顶进过程中仍需要小滑车等临时支撑,同时为避免“前重后轻”而产生框构扎头问题,平台长度确定为与1#框构同长。②平台高度:一般线路加固施工中,考虑轨底绝缘垫片、工字钢横梁、U型卡、调节空间等,轨底至框构顶高差控制在80cm左右,为此,本处亦按不小于80cm进行控制,平台高度不宜超过24cm,为更多留有调节空间,平台高度确定为20cm。③平台宽度:考虑框构结构均衡受力问题,以及平台高度尺寸,确定宽度为框构顶面半宽范围。
综合以上,1#框构预制期间,在顶板上半宽范围内设置高度20cm混凝土平台,顶进过程中代替枕木墩等柔性材料,减小轨底与框构顶高差,到位后代替道砟作为永久构件不予拆除。
3.2 线间高差抗横移措施
因线路存在高差,框构桥采用预制对顶方案实施,线间设置抗横移桩+“凸”型冠梁,顶面随线路纵坡设置,用于支撑和支挡横梁工字钢。同时,为降低框构顶进就位后抗横移梁的拆除难度和风险,按照抗移桩间距,间隔设置冠梁,冠梁与冠梁之间搭设一道I45b工字钢,与横梁梁端焊接,以加强其整体性。
3.3 框构对顶控制技术
(1)就位方案的确定
1#框构下穿汾皇联络线一股道,由西向东顶进,顶程26m;2#框构下穿皇太线和石太下行线两股道,由东向西顶进,顶程39m。
考虑框构桥顶进速度为4m/天,1#框构顶进就位需7天,2#框构顶进就位需10天;考虑抗横移梁拆除时间为2天。根据框构桥顶程、抗横移梁拆除时间对铁路的影响程度对框构顶进就位方式进行选型。
综上,为了确保顶进过程中对线路的影响最小,框构顶进方向容易控制,选择将抗横移桩及抗横移梁设置在就位线靠近汾皇联络线这一侧,顶进过程中确保2#框构先精确就位,拆除抗移桩及梁后,以2#框构的中轴线作为标准,继续顶进1#框构桥至就位线处,所以选择方案二[3]。
工序 ①将横移桩及梁设置在就位线远离汾皇联络线这一侧,确保不影响1#框构就位;②两框构同步启顶,1#框构先就位(7天);2#框构顶进至抗移梁位置(10天),再进行抗横移桩及梁的拆除(2天),随后继续顶进至就位线处(1天)。③顶进时间用时13天 ①将横移桩及梁设置在就位线靠近汾皇联络线这一侧,确保不影响2#框构就位;②两框构同步启顶1#框构顶进至抗衡移梁位置停止,等待2#框构先就位(10天);再进行抗横移桩及梁的拆除(2天),随后继续顶进1#框构至就位线处(1天)。③顶进时间用时13天 ①将横移桩及梁的中轴线设置在就位线处;②两框构同步启顶至抗衡移梁位置停止(10天),再进行抗横移桩及梁的拆除(2天),随后继续顶进两框构至就位线处(0.5天)。③顶进时间用时12.5天
优点 ①顶进时间短,对汾皇线影响最小;②顶进方向容易控制 ①对皇太线和石太下行线影响最小;②顶进方向容易控制 ①顶进时间短
缺点 ①凿除抗横移桩及梁后,2#框构继续顶进,可能会使皇太线和石太下行线发生横移 ①顶进时间长;②凿除抗横移桩及梁后,1#框构继续顶进,可能会使汾皇线发生横移 ①顶进方向不易控制;②凿除抗横移桩及梁后,两框构继续顶进,可能会使3股道发生横移
(2)对顶精度控制
①严格按照设计轴线位置进行框构桥预制,并在框构顶进前复测框构轴线位置及四角高程,确定轴线无误。②确保2#框构先精确就位。顶进过程监测方法为每顶进一镐及时对各观测点进行测量,明确框构走行趋势,制定相应纠正措施,同时绘制框构方向和水平变化关系图。观测点布置方法为在框构中心轴线前后两端设置顶进方向观测点,垂直于框构方向以观测点作为0点,弹出墨线并向两侧划分刻度值(一般50cm即可),在框构四角设置顶进高程观测点。顶进就位控制方法为在框构顶用墨线弹出就位后线路在2#框构顶上的投影线,通过直接量测框构两侧和中间位置墨线与线路的距离,制定相应纠偏措施,变传统的点定位为整体线定位,提高就位精度控制。现场实际控制2#框构轴线偏差1cm,四角高程偏差不大于2cm。③1#框构在距离就位线2m时,测量人员以2#框构中轴线作为参照,實时动态监测框构轴线和四角高程,同时现场实时量测1#框构两端和中间位置距离2#框构的距离,实时报告给顶进小组并制定相应纠偏措施,实现框构桥完美对接[4]。
4结束语
框构桥顶进技术在市政、公路、铁路施工中已经广泛应用,技术也已经成熟,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针对下穿多股铁路、纵坡大、线间高差大、框构桥不定高等特殊条件下,提出线路加固和对顶施工技术控制措施,保证了既有线运行和设备安全,保证了框构对顶精确就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JTG D60-200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2004.
[2] 强士中,周璞.桥梁工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73.
[3] 铁建设(2005)160号.客运专线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4] 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桥隧处.桥涵顶进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