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深化“三教”改革的关键
2020-05-08康坤
康坤
2019年年初,《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奏响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序曲。此后,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并迅速推出改革举措,我省也印发了《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围绕“三教”大力实施改革,旨在打破藩篱,释放职业教育的生产力,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教”是教师、教材、教法的统称,关乎“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问题,也是教育教学核心三要素,贯穿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直接作用于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深化“三教”改革成为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深化“三教”改革是破解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难题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职业院校整体水平不高、办学质量参差不齐、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不到位。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主线,深化改革,破解难题”,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推动教学、实训的融合”。我国职业院校现有超过百万计的专任教师、近千个专业、近10万个专业点,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职业院校在教师、教材、教法上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改革有助于打破职业教育发展瓶颈
2019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师资12条”)指出,与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要求相比,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还存在着数量不足、来源单一、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专业化水平偏低等问题,尤其是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与教学团队短缺,这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
教育部通报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职业院校专任教师达133.2万人,“双师型”教师总量为45.56万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在中职、高职分别为31.48%和39.70%。经过诸多努力,职业院校近些年的“双师型”教师数量逐渐增加,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但与“职教20条”要求的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50%尚有差距。尤其是在当前提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在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和高职扩招100万人的形势下,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和创新教学团队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材”改革关乎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的落实
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教材建设重心则在教材的种类和数量方面,“职业院校教材管理比较松,职业特色不明显”的问题较为突出。在教材编写方面,为评职称和完成科研任务而编写教材的情况普遍存在,导致有些教材内容陈旧、编制粗糙,不能与产业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匹配。在教材出版方面,出版教材门槛较低,导致教材市场出现重复建设、质量下滑、无序竞争、低端推广、发行混乱等一系列问题,甚至有些出版社为谋求暴利而经常“换皮”出版山寨版教材,教材市场一度出现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党和国家要求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载体。职业院校教材存在的一些乱象,直接影响到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的落实。教材建设和管理是国家事权,也是战略工程、基础工程,事关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强国的建设。因此,我们要及时推出一批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满足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要求的优质教材,对职业院校教材的改革也迫在眉睫。
(三)“教法”改革直接作用于教师与教材的改革成效
教法,通常也被称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它是确保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又一关键要素,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在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的改革重地。长期以来,职教人孜孜追求“教法”改革,从王泰石提倡的“三明治”教学法(较早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到李保荣倡导的“六环节链式”教学法(设疑、自学、引发、点拨、归纳、评价),再到史君英提出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等,这些努力都是围绕着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开展工作。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现代学徒制、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改革模式被逐渐推广开来。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设施设备及人员素质的限制,有些职业院校存在“黑板上开机器”“闭门造车”等情况。想要改变这种局面,让“教师”“教材”改革成果得以实现,职业院校需要鼓励教师全员参与“教法”改革,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二、深化“三教”改革离不开产教融合
实施“三教”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建立和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规范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因此,深化“三教”改革离不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一)职业教育本质使然
“职教20条”开宗明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成熟和发展的标志。只有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三教”改革的主线并贯穿始终,才能提高职业院校教学的针对性、职业性、实用性,培养出一大批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职业教育政策领引
为深化“三教”改革,“职教20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为加强师资队伍、健全双元育人机制、课程改革、教材改革等做出了专门部署。“三教”改革要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遵循职业技术与职业技能形成规律,首先要建设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符合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创新团队;健全教材选用制度并完善教材管理制度,教材内容引入典型生产案例,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专业课程设置符合产业需求并对接“1+X”证书制度,课程内容设置符合职业标准要求并体现职业特色,教学过程要与生产过程对接并突出实践性,推广现代学徒制,普及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改革,打造优质课堂。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这些措施和活动的開展都脱离不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三、产教深度融合为深化“三教”改革赋能
在“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改革的主体,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材是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载体;教法是改革实现的路径,教师和教材的改革最终要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去实现。“三教”改革要走实走深,产教深度融合是基础,也是关键着力点。
(一)校企双向流动是“教师”改革的法宝
依照“职教20条”等系列文件精神,培养“双师型”教师和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教师”改革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基于产教融合的“走出去”“请进来”,正是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的主要方式。
“走出去”,一是教师全员到合作企业进行轮训,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二是通过“引校驻企”,把课堂搬进企业,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参与生产实践,提高实践业务技能。以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为例,2018年该校的云商学院(原商贸物流学院)1000多名师生进驻华南城,把学院办在生产线上。华南城聚集着数以千计的电子商务、物流等领域的中小企业,云商学院的教师既是课堂教学任务的承担者,又是学生企业实践的辅导者。师生与华南城企业、商户携手开展研究、共同创业的同时,实战业务能力也大大提升,学院的“双师双能”教师数量大幅提升。
“请进来”,一是聘请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组建兼职教师队伍,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二是“引企入校”,通过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校内基地开展企业业务性活动,带动教师实践业务能力提升。以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为例,该校与合作科技公司携手共建“会计乐财务共享中心”,由会计专业教师轮班带领学生在此开展财务票据处理业务,为周边中小微企业提供财务共享服务。正是基于实际业务工作需要,该校会计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类会计资格类考试,目前“双师双证”教师比例达100%。
此外,还有一种“请进来”的方式对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意义重大。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例,该校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有12个大师工作室,外聘的负责人均为相关领域高技能领军人才,其中包括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水利部首席技师等。这些高端人才的到来,在科技攻关、技术交流与研发、技艺传授和协同提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极大地推动了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创新、服务水平。目前,该校“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达80.12%,在已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基础上,该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于2019年成为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二)深化产教融合是“教材”改革的统领
2019年年底,教育部印发了《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标志着职业院校教材建设和管理进入统筹设计、精准管理的新阶段。国家对规划教材做出了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公共基础课程教材要体现学科特点,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专业课程教材要充分反映产业发展最新进展,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突出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特征,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
例如,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根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积极与合作企业共同组织编写了电梯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等30多个专业的产教融合课程教材。这套教材把企业的技术、技能、工艺等转化为教材内容;把企业岗位任务的完成和问题的解决作为行动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套教材将来自企业的典型项目和任务作为学习载体;依据“产、学、研、创四场境”的课程因子提炼、整合学习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理论知识、批判性思维、企业家精神;基于工作过程、问题解决、任务完成的方式推动教与学;教材设计融入“1+X证书”相关要求,证书学习同步于对应的专业学习。教材采用活页式设计,同时配有丰富的教具、视频、微课等教学资源,成为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式教材。在任务——完成、问题——解答模式下,每节课都有贴近生产、生活实际的教学载体,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的产教融合课程教材建设实践,有力地推动了适应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教材改革创新。
(三)校企深度合作是“教法”改革主要路径
“教法”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职教20条”规定,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改革传统的普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教学模式,而这种改革和变化需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支撑。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专业建设上,该校按照“依托行(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行(产)业”的建设思想,从对接区域战略、对接优势产业、对接重点企业三方面入手,以企业人才需求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岗、课、证”相融通,“教、学、练、做、创”一体化,开展项目式、模块化教学,推广现代学徒制,为学生创造了“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践实现学习”的成长环境;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学校全面推进国家、省、校级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改变课堂教学形态,促使教师和学生全时空互动。通过“教法”改革,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建设了9个国家级专业、5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专业教学资源库、13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制定了3个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创建了“黄河之星”国家级众创空间。正是基于产教融合实践,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三教”改革先试先行,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019年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A类学校。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三教”改革强有力的支撑。要打赢深化“三教”改革的攻坚战,无论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还是职业院校的建设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基础,更是关键。
(責编 王鹏飞)